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行走在宋人的童趣世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行走在宋人的童趣世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安城市建设有序开展,在对古城内西大街改造时,基建中发现一些古代城市遗迹和水井、窖穴里遗存有不少古陶瓷标本,其中宋金时期的陶塑与陶偶玩具题材丰富,非常引人注目。西大街从宋代至民国时期都是西安城的商贸和民居中心地带,大量的出土陶瓷器从不同层面还原了古人的生活层面,点点滴滴反映了普通民众的真实生活。通过对西安宋金陶塑玩具的赏析和相关资料考察,再现了陶塑这种宋金儿童游戏与节日流行玩具的历史,被淡忘的历史细节逐渐得以还原。

据了解,20世纪未至今,西大街很多基建工地发现的水井和窖穴里遗存有陶塑玩具及陶模,靠近西门甜水井的迎春小区一带出得较多。据民间藏界介绍,卜几年前,当时出土的陶塑玩具标本较多,完整的器物在民间收减市场上索价一两元;到了2005午,完整的要200元;到现在,完整或可拼合完整的已开价到2000元以上。随着宋金泥塑玩具日益受到美术界、考古界、收藏界关注,其市场价格不断攀升。

宋金流行的陶塑童子当时称作“磨喝乐”“摩喉罗”“摩侯罗”“魔合罗”等,源自佛典中的梵语“摩喉罗迦”,经过中土化演变为可爱的孩童形象,在唐代始有“摩喉罗”之称。作为儿童玩具,它在唐宋时期七月七日乞巧节前大量上市,主要是一种节令性玩具。四方游走的货郎也售卖这种孩童喜爱的玩具,在宋人绘画的货郎图中,货郎挑着的担子上就有小型夫妇偶人形象。

除了作为儿童玩具,这些以陶塑孩童为主的偶人也带有浓重的民俗文化内涵,它们一是用于七夕节向织女星乞求巧智,二是为祈生男孩,有“宜男”的吉祥寓意。宋代文献记载,当时的都城汴梁很盛行这种陶塑偶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记载:“七月七夕,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摩喝乐,乃小塑土偶耳。悉以雕木彩装栏座,或用红纱碧笼,或饰以金珠牙翠,有一对直数千者,禁中及贵家与士庶为时物追陪。”磨合罗多说“土偶”,实际是低温陶制,很多出土品都显示成品多是经彩绘的。除了陶瓷,还有木、象牙等质材。

宋代金盈之《醉翁谈录》提到:“京师是日多博泥孩儿,端正细腻,京语谓之‘摩唉罗’。小大甚不一,价亦不廉。或加饰以男女衣服,有及于华侈者,南人目为巧儿。”这里的“博”释为换取,当指孩童在节日上购买陶塑玩具。宋代话本《万秀娘仇报山亭儿》描写了陶塑玩具作为商品买卖,记载“合哥挑着两个土袋,搋着二三百钱,来焦吉庄里,问焦吉上行些个山亭儿,拣几个物什,唤做:山亭儿、庵儿、宝塔儿、石桥儿、屏风儿、人物儿”,并提到“更把几件好样式底‘山亭儿’卖与我”,可知这类陶塑,尤其是带有建筑模型类的曾称“山亭儿”。在西安和镇江及河南等地,这种陶塑的佛塔、楼阁等数量很多,应该就是宋人所说的“山亭儿”。

由于磨合罗造型可爱,宋代孩童甚至在清明节仿效磨合罗形象。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载:“市井儿童,手持新荷叶,效摩喉罗之状”。南宋陈清波绘制的《瑶台步月图》中,女子手捧的盘中也有一组偶人形象。元曲中提到“今宵两星相会期,正乞巧投机。沉李浮瓜肴馔美,把几个摩诃罗儿摆起。齐拜礼,端的是塑得来可嬉”,可知磨合罗是节日流行的玩具。

北宋时陶塑磨喝乐在东京汴梁非常流行,其他地方也有陶塑玩具制作。南宋时南方最有名的陶塑玩具由苏州制作,陈元靓在《岁时广记》说:“磨喝乐南人目为巧儿,今行在中瓦子后市街,众安桥卖磨喝乐最为旺盛,惟苏州极巧,为天下第一。进入内庭者以金银为之。”杭州至今地名中有“孩儿巷”,也与南宋人们喜欢玩这类磨合罗、泥孩儿玩具有关。

值得重视的是,北宋末天下最为赞誉的巧手塑匠并非京城工匠,而是~州(今陕西富县)工匠田圮。陆游在《老学庵笔记》卷五中记述:“承平时,~州田氏作泥孩儿,名天下,态度无穷,虽京师工效之,莫能及。一对至直十缣,一床至三十千。一床者,或五或七也。小者二三寸,大者尺余,无绝大者。予家旧藏一对卧者,有小字云~田圮。绍兴初,避地东阳山中,归则亡之矣。”说明北宋末陕西~州工匠制作的泥磨合罗姿态无穷。另外从文献可知,当时这些陶塑玩具经常以“对”“床”“铺”等数量组合出售。

西安宋金陶塑被民间俗称为“宋代磨合罗”,按照造型分类有圆雕类与单面陶模类两种。按照胎质这些陶塑也分为两类,主要是红陶胎,也有偏白陶色的。从民间了解的情况是,西安古代陶塑玩具实际上在北宋地层出者少,主要与金元钧窑和金代耀州窑瓷器等伴出,实际上多是金代陶塑,相近造型的持傀儡孩童陶塑在西安和河南叶县文集金代商铺遗址都有出土,验证了这些陶塑多为金代制品。品种有宗教类的佛、菩萨、道教神怪和各类形态的童子、建筑模型、花卉树木等不少题材,甚至还有惟妙惟肖的春宫人物。有的模具里刷有金粉,有专家认为是脱模剂,但有些可看出确实是金粉。

通过对全国范围内这一时期陶塑玩具研究成果检索可知,以往学术界发表的资料并不丰富,研究者援引的多为镇江博物馆收藏的一组宋代圆雕类陶塑孩儿,为1976年出土于镇江市五条街骆驼岭的一处宋代遗址,被定为一级文物,高约20厘米。这组陶塑孩儿用泥抟埴捏成后经过烧制,不施釉,略加彩绘,上有“吴郡包成祖”“平江包成祖”和“平江孙荣”等戳记。

2002年8月,西安西大街道路施工中,在一口古井中发现了20件泥塑玩偶玩具文物,其中有17枚模制人物头像、1枚猴面像、1枚花树,另有1件头像制作陶模。这些宋代模制泥塑玩具,做工精细,栩栩如生,极富神话色彩。此前发现的宋金陶瓷及泥塑多为完整人形或动物,极少有这种头部单独出现。依据宋代诗文与图像、宋代民间流行一种记述不详的泥塑玩具“黄胖”,笔者与西北大学贾麦明先生推测,这批带插孔的宋代陶塑头部应为提线偶人玩具“黄胖”或儿童使用的杖头傀儡玩偶的头部。

2006年山东泰安市东平县收藏者姜爱国捐赠给北京故宫博物院一批文物,其中99件陶塑以宋代为主,用途多数为玩具,这是北京故宫博物院首次接受这类古代陶塑玩具捐赠,陶制塑像均为小型泥塑,高10-20厘米。2007年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古陶瓷研究会在芜湖举办藏品展览时,集中展出过一批宋金陶塑,受到观众好评。2008年5月18日,西安博物院在于开馆一年之际组织西安民间收藏精品推出“百家藏珍”展览,其中展出约30件宋金陶塑和陶模玩具精品。通过展览,西安宋金陶塑的精美与丰富逐步为外界所知。

从北朝开始,当时政治位置非常重要的长安城开始出现单面模印的佛教题材陶塑,隋唐时期这种单面佛教题材模印陶塑更为流行,并有些自铭为“善业泥”。从北朝后期开始,陕西也流行单面模印的随葬陶俑。这种来自佛教和随葬俑类的陶塑制作工艺在宋代与日益兴起的儿童玩具制作结合,推出了大量造型异常生动鲜活的陶塑玩具。有意思的是,笔者在比较北方各地出土的宋金陶塑时发现,有几种题材的陶塑如出一模,即使有些许改动,也可以看出表现的是同一母题。曾有人推测,其印模采用铜铸玩偶作为印模母样。据深圳阎焰先生介绍,他曾见过一例铜质的人物玩具,但当时因价格问题未能购得。从目前披露的资料看,西安与河南新乡、郑州和山东淄博,都是宋金时期北方陶塑玩具的制作中心。

西安民间至今常称幼童为“木犊儿”,又叫“牧犊儿”,该词出自晋《华阳国志・蜀志》。“木犊儿”这一对孩童的传统怜爱称呼,似乎也是经由宋金时期泥孩儿玩具的俗称演化而来,作为古老记忆的碎片被民间俚语延续。

从出土情况看,北宋末到金代是西安陶塑玩具流行的高峰期,元明时期仍有所延续,但清代、民国时期这种陶塑玩具多以彩绘人物陶哨的形式流传。20世纪中期,在西安西南郊的鱼化寨曾有数百人在农闲时节制作陶塑娃娃哨,目前这种陶塑玩具工艺在西安仅有狄寨原徐文岳等老人传承。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陶塑也得到国家文化部门的重视和扶持。其实,对宋金以来的陶塑玩具和当代传承下来的西安陶塑玩具,都应给予同样重视。现在的民俗陶塑玩具是古代陶塑的继承和发展,随着时光流逝也会成为未来人们的收藏品。

西安宋金陶塑玩具鉴藏中有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早期来源与图像源头、宋金产品分期、金元分期、与各地考古与民藏资料比较等问题,宋金陶塑表现有行旅图、龙舟竞渡图、神怪人物、骷髅幻戏图等复杂人物图像者最为珍贵,堪称另一种角度上的宋画遗存,有待深入探讨,另外,对于古代儿童游艺、节俗、宗教题材陶塑玩具主题的辨识等均有待进行。需要提醒的是,目前河南、陕西等地收藏市场上已经出现老模翻制再添新彩等做法,需要从陶塑的入土侵蚀痕迹、彩绘颜料、纹饰特征等方面加以辨识。

目前各地已经形成一定规模的古陶模、陶塑研究群体和市场氛围。据笔者了解,河南郑州、开封、新乡,杭州、西安、淄博,宁夏、安徽等地都有不少民间减友收藏宋金陶塑玩具,通过实物观摩与图片交流。笔者目睹和拍摄过的宋金陶塑图片已在千种以上,如能将西安与全国几处重要地域出土的宋金陶塑整合起来,对陶瓷史、古代玩具、雕塑、绘画史研究都将是全新面目的重要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