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本文针对土建结构设计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如构造要求、设置少量抗震墙的结构,荷载、连梁设计,沉降缝设置等进行探讨分析,得出了一些可供同行参考的结论。
[关键词]概念设计;建筑结构设计;抗震墙;连梁;沉降缝
[abstract] this paper in the process of civil structure design of some problems, such as structural requirements, set a small amount of seismic wall structure, load, even the beam design, settlement joints setting analysis, obtained some available for reference to fellow conclusion.
[keywords] concept design; Building structure design; Aseismic walls; Even the beam; Settlement joints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体系
新规范实施后,荷载增加,地震作用增大,这使得有些结构按纯框架进行抗震计算时其层间位移角不能满足1/550的限值要求;也有些纯框架在抗震计算时,抗扭指标不能满足要求,或者扭转位移比超过了1.5的限值,或者扭转周期比Tt/T1,超过了0.9的限值。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一些结构设计中采用了设置少量抗震墙的框架结构,在刚度相对较弱的一侧增设少量抗震墙,或将楼、电梯间做成混凝土筒而形成框架加少量抗震墙的结构。在设计时按纯框架结构进行计算,抗震墙作为安全储备,并按构造配置钢筋。计算结果,侧移虽然较按框剪结构计算增大,但能满足纯框架结构的要求。但是,由于抗震墙是客观存在的,钢筋混凝土墙有极大的刚度,一片墙的刚度超过了几十根柱子的刚度。也就是说,由于抗震墙的客观存在使结构周期缩短,地震力大增,且地震力大部分集中在抗震墙上。在地震力作用下,抗震墙混凝土墙体将产生脆弱性破坏。
由于抗震墙的存在,使框架梁受力产生较大变化,框架梁负筋受影响较大,与按框架一抗震墙结构设计比较,按框架结构计算的下部几层框架负筋增加,而上部几层框架负筋减少。这是因为,对于框架一抗震墙结构,抗震墙是竖向悬臂弯曲构件、其弯形曲线为弯曲型,越往上,侧移增加越快,而框架则类似竖向悬臂剪力梁,其弯形为剪切型,越往上侧移增加越慢。但是,它们在同一楼层中,刚性的楼板将它们连结在一起,两者的位移协调,相应的内力也相互传递和重分配。
因此,设计成框架结构还是设计成柜框架—抗震墙结构,必须十分明确,如果按框架结构设计,则不宜设抗震墙,宜采用框架梁、柱、如果设计成框架—抗震墙结构,则抗震墙必须有一定的数量。将抗震墙作为安全储备,按框架结构设计是不恰当的。
二、抗震墙及连梁的布置
1、在地震作用下,联肢墙可发生下列破坏形式:
2.1墙肢由于抗剪力不够而发生剪力破坏。此种破坏为脆性破坏,这会使抗震墙很快丧失承载能力,甚至造成结构突然倒塌,这是设计时应该绝对避免的,现行《建筑设计抗震规范》规定了抗震墙截面的剪压比限值和墙底部设计值的放大系数,就是为了防止墙肢发生剪切破坏。
2.2墙肢发生弯曲破坏。此时,连梁尚未屈服,这种墙肢在破坏时极限变形很小,它虽然是一种延性破坏但吸收地震能量是有限的,设计中应避免这种情况出现。
2.3连梁发生剪切破坏。连梁的发生剪切破坏会使联肢墙各肢丧失连梁的约束作用,在沉墙全高所在连梁均发生剪切破坏时,联肢墙的各墙肢成为单片的独立剪力墙,这会使结构的侧向刚度大大降低,墙肢弯矩增大。但是和墙肢发生剪切破坏相比,连梁发生剪切破坏,结构尚未丧失承载力,由于刚度降低,地震力随之降低,还不会造成结构的倒塌。
2.4连梁先屈服,最后是墙肢屈服。当连梁有足够的延性时,它通过塑性的变形吸收大量的地震能量,由于产生塑性铰,使结构周期变长,地震力降低,同时通过塑性铰仍然继续传递弯矩和剪力,对墙肢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使墙肢继续保持足够的刚度和强度。这是设计中应首先考虑做到的。
在实际工程设计中,由于有些工程结构平面复杂,且受建筑功能的限制,抗震墙布置数量较少,如果增加抗震墙数量可以收到明显效果,但增加抗震墙,必须布置均匀、合理,否则由于抗震墙增加,刚度加大,地震力增加,抗震墙受力不均匀,效果反而不好。
在抗震墙数量不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加开结构洞,降低连梁高度,降低结构刚度,使地震力减小,同时使各片抗震墙受力均匀,使连梁承受的剪力相应减少,使抗震墙满足抗震要求,连梁满足强剪弱弯的要求,从而达到在强震作用下,连梁先于抗震墙屈服的情况。
我们知道,刚性高层建筑有利于抵抗风荷载及小震,而柔性结构对于大震十分有利。理想的设计是在小震及风荷载作用下处于刚性状态,而在大震作用下,结构处于柔性状态。因此通过调整连梁截面,满足强剪弱弯的要求,使得连梁在小震时仍处于弹性,而在大震时出现塑性铰,进而使结构在大震时进入柔性状态。
三、不到顶的抗震墙
当底部几层裙房与主楼连为一体时,有时设计人员只考虑到底部几层剪力大,且楼梯多,在裙房部分设置较多的抗震墙;这种部分抗震墙只在群楼设置不到顶;由于裙房部分层数少,地震力降低较少,且抗震墙不到顶,刚度的突变对结构抗震墙更加不利。因此对这类建筑,抗震墙应尽可能贯通建筑全高布置,避免刚度的突变造成的不利影响。
四、沉降缝的设置
在一般房屋的结构总体布置中,考虑到沉降、混凝土收缩、温度应力和体形复杂对房屋结构的不利影响,常常用沉降缝、伸缩缝或防震缝将房屋分成若干独立部分,从而消除沉降差,温度应力和复杂体型对结构的危害。但高层建筑中,常常由于建筑使用要求和立面效果考虑,以及防水处理困难等等,希望少设缝或不设缝。希望能在结构总体布置上或采取一些构造措施来减少沉降差、温度应力和体形复杂引起的问题。
但高层建筑一般高达十五层以上,而裙房一般低于六层,由于二者高差十分显著,上部结构荷载和刚度相差很大,对地基基础而言。这种情况往往造成基础内力和地基反力的差异,且变化很大,导致基础发生过大的沉降差异,如果高层建筑主楼和裙房之间的基础设计和连接不当,过大的沉降差将引起次应力,造成建筑开裂。
目前,处理高层建筑主楼和裙房之间差异沉降的办法主要有三种:(1)设置沉降缝将主楼和裙房分开;(2)主楼和裙房同置于一个刚度很大的基础上;(3)主楼和裙房分别用不同基础形式的联合设计。中间不设沉降缝。
4.1设置沉降缝
设置沉降缝将主楼和裙房基础分开。是一种传统的设计方法,按建筑地基基础规范,在建筑高度和荷载差异部位,结构或基础类型不同的部位,宜设沉降缝。但由于沉降缝带来便用上的不方便(容易漏水,影响正常使用),还影响整个建筑物的美观,造价也有所增加,因而这种处理方法较少被采用。
4.2采用整体基础
高层建筑主楼和裙房采用整体基础,二者同置于刚度很大的箱基或厚筏基础上,用基础本身抵抗差异沉降产生的内力,或者基础通过桩支承在基岩或变形较小的持力层上。这样,可以使主楼和裙房基础之间不产生沉降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