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的导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初中数学课堂的导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课堂导入是上好一堂课的良好开端,每一节课的开头好坏,决定着本节课的效果。可见,能否恰当的引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也是能否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密切相关。

【关键词】情景 初中 数学 教学

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将问题情境导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诱发学生自我探究、主动学习。因此,本文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教改精神,就“问题情境导入课堂教学的必要性”、“问题情境导入课堂教学的方法”做些阐述。

问题情境导入课堂教学的方法如下:

1.创设生活情境。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我们要善于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价值.问题情境设计应紧密联系实际,一般以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切入口,从现实生活中选取有关素材来设置问题情境,力求真实和全面地模拟现实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牢牢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分析能力,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如,在《有理数加法》教学中,如何理解8+(-5)=3 呢?若让学生自己举些实际例子来说明这个式子的正确性,那就更容易理解.一个学生是这样说的:“把8看作我原有8元钱,把-5看作我用了5元,则手里还剩下3元钱,故等于3.”通过这个生活中的例子,学生对有理数加法法则有了感性的认识。

2.创设游戏情境。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我们注意到儿童在游戏时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他们主动参与游戏,兴致勃勃,在这过程中游戏的趣味性是诱发兴趣的关键。如果我们将一些数学问题改造为有趣的学生游戏,必然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在《可能性的大小》教学中,我让每个学习小组模拟现实情境做转盘游戏:课前将转盘分成大小不等的几个扇形,并分别涂上红、黄、绿、黑四种不同的颜色,它们分别表示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谢谢参与,再在课堂上让各个小组都动手做转盘的游戏,并对中奖结果作了记录.游戏后,我问学生们:“你在转出结果之前,头脑里会想些什么? ”学生们必然会说:“猜我会得什么奖?”“可能得什么奖?”我紧接着问:“有四种可能:“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谢谢参与.”“每个奖次出现的可能性相同吗?” “不相同,圆心角越大,可能性越大.”……学生通过玩游戏,加深了对可能性的理解,充分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不一样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是由事件发生的条件决定的,而不是运气的问题.这样的处理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也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利用数学故事、数学典故来创设问题情境。数学方面的故事很多学生都没有听说过,而听故事是每个学生喜欢的事情,用数学故事来设置问题情境可以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继续往下探索的兴趣。

4.创设质疑情境。思维总是由问题引起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的活跃状态.因此,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的知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使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例如,在教学“有理数的乘方”可这样导入:让学生把厚0.1毫米的纸依次折叠并计算纸的厚度。引导学生观察、发现纸张的厚度变化是在成倍地增加。同时提出继续折20次、30次会有多厚? :如果一层楼高3米计算,折叠20次有30层楼高吗?珠穆朗玛峰有8844米,折叠30次有12个珠穆朗玛峰高?这一惊人的疑问让学生精神集中,思维活跃,进入最佳状态,不用多说,在问题情景之下,学生带着渴求的心理去探究,课堂上学生不由自主地投入学习。

5.创设操作情境。初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仍以形象思维为主,要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必须多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获得直接经验,活跃思维,发展思维.数学的教与学都应“以做”为中心,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如,在教学《认识三角形》时,提出:“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呢?”一开始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回答:“是.”这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棒,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否定了他们的答案.教师抓住学生的结论引导学生猜测:“能不能组成三角形是否与三条木棒的长度有关系?”请同学们接着分组测量课本中提供的三类三角形的三边之长,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6.提供感性材料,创设归纳抽象的问题情境。有些数学知识通过一些感性材料,创设归纳,抽象情境,引导学生提炼数学的本质属性。

例2、在讲“平方差公式”的教学时,设计如下的问题串:

① 计算并观察下列各组算式

8×8=64 10×10=100 13×13=169

7×9=63 9×11=99 12×14=168

② 已知25×25=625 那么24×26=?

③ 你能举出一个类似的例子吗?

④ 从上述过程,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用语言叙述这个规律吗?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个规律吗?

⑤ 你能证明自己所得到的规律吗?

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从具体算式的观察、比较中,通过合情推理,归纳,提出猜想,进而用数学符号表达:若a×a=m, 则(a-1)(a-1)=m-1,然后,用多项式乘法,则证明猜想是正确的。

通过发散性提问,引导学生多思维,拓展思维空间,既让学生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又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方法,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导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进而转化为一种对知识的渴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