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瑞芬太尼及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瑞芬太尼及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观察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妇科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 方法 选择200例ASA Ⅰ~Ⅱ级、心功能Ⅰ~Ⅱ级的妇科患者,麻醉诱导:咪达唑仑 2 mg、芬太尼0.1 mg、丙泊酚1.0~1.5 mg/kg、琥珀胆碱注射液100 mg静注,1 min后显露声门插入气管导管;麻醉维持: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丙泊酚400 mg+瑞芬太尼1 mg,静脉点滴,使用顺式阿曲库铵4~6 mg,维持术中肌肉松弛。 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麻醉平稳,Bp、HR、ECG、SPO2、PETCO2监测均正常。停止静滴麻醉复合液,减浅麻醉,拔除气管导管,患者迅速清醒。 结论 瑞芬太尼及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可控性强,且术后苏醒迅速,降低了因麻醉过深所带来的各种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是妇科腹腔镜手术一种理想的麻醉方法。

[关键词] 瑞芬太尼;丙泊酚;复合麻醉;妇科腹腔镜

[中图分类号] R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8(b)-0134-02

随着微创技术的进步,妇科腹腔镜手术范围也越来越广,90%以上的妇科手术均可在腹腔镜下完成。腹腔镜技术的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疼痛轻、疼痛持续时间短等一系列优点,不仅改变了手术医生的思维观念和操作技巧,也提升了腹腔镜麻醉的巨大进步。近年来,本院将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复合麻醉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取得了理想的麻醉效果,现将临床麻醉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1年2~10月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200例,年龄19~68岁,其中,不孕症89例,盆腔包块18例,异位妊娠27例,子宫肌瘤51例,其他15例。术式包括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子宫全/次切除术、子宫肌瘤或临床囊肿剔除术、人工阴道成形术及宫腹腔镜联合探查术等。ASA Ⅰ~Ⅱ级,心功能Ⅰ~Ⅱ级,体重42~80 kg,患者术前心、肺、肝、肾及血液系统检查均无明显异常。

1.2 麻醉方法

术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5 mg、咪达唑仑2 mg。全麻诱导:咪达唑仑 2 mg、芬太尼0.1 mg、丙泊酚1.0~1.5 mg/kg、琥珀胆碱注射液100 mg静注,1 min后显露声门插入气管导管,控制呼吸,潮气量8~10 mL/kg,呼吸频率14~16/min,吸呼比1∶2。麻醉维持: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丙泊酚400 mg+瑞芬太尼1 mg,静脉点滴,使用顺式阿曲库铵4~6 mg,维持术中肌肉松弛。在冲洗腹腔时,停止静滴麻醉复合液,减浅麻醉,术中持续监测Bp、HR、ECG、SpO2、PETCO2及气道压等。

2 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麻醉平稳,Bp波动于93~138/58~87 mm Hg、HR波动于62~116/min,ECG、SpO2(98%~100%)监测均正常。人工气腹后,患者呈头低足高,气道压有所升高,PETCO2波动于32~47 mm Hg,通过调节呼吸参数后好转,PETCO2下降,波动于30~37 mm Hg。

手术时间20~190 min,手术结束后3~5 min患者即可清醒,反射恢复,拔除气管导管,面罩吸氧,观察5 min后无异常,送患者回监护室。所有患者苏醒期无躁动不安、无术中知晓。

3 讨论

理想的全身麻醉要求具备以下4个条件:镇静(无不愉觉)、无痛、肌肉松弛、合理控制应激反应[1]。由于迄今尚无一种药物能同时满足上述4项基本要求,因此,临床上常用多种药物进行组合,相互取长补短,目的是既要满足上述基本要求,又要最大限度地减轻麻醉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干扰。这种麻醉方法称为复合麻醉,又称平衡麻醉。

妇科腹腔镜手术中需要CO2气腹,腹内压持续保持在 13~15 mm Hg,CO2气腹通过腹压增高和高碳酸血症可引起较明显的应激反应[2],术中需要采用头低足高位,这对患者的呼吸循环系统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妇科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有一定的特殊性。麻醉选择要以快速、短效,能避免CO2气腹性生理变化,能解除人工气腹不适为原则。同时要求提供适当的麻醉深度,保持适当的肌肉松弛,并控制膈肌活动,防止CO2蓄积及缺氧,保证患者呼吸循环稳定。所以一般以气管插管或喉罩全身麻醉较安全。手术结束后,患者能尽快苏醒、尽早活动、尽早出院是腹腔镜手术的目的之一,因此麻醉医生对物的选择至关重要。

瑞芬太尼是新一代速效、超短效麻醉性镇痛药,为μ阿片受体激动剂,主要由血液和组织中非特异性酯酶水解。它的 Keo(药物从效应室到中央室的速度常数)为 1.14,t1/2 Keo为 0.76[3],即血浆与效应室药物浓度达到平衡的速度快,因此起效迅速(血脑平衡时间仅1 min),作用时间短(5~10 min作用消失),同时它具有较强的镇痛效果,又能被组织和血液中的非特异性酯酶在肝外持续水解,静脉给药可控性强,给药剂量和速度可根据麻醉深度和手术要求快速而精确的调整,无论静脉输注时间多长,其血药浓度减半时间始终在5 min左右,消除半衰期短,极少蓄积,作用终止与输注时间和剂量无明显关系,术中可以大剂量使用。此外,它还可降低血压、减慢心率,有效地抑制气管插管反应和手术应激时的高血压反应[4]。术毕停止输注10 min 内便可恢复自主呼吸,不影响术后的苏醒,是一种理想的全静脉麻醉镇痛药。

丙泊酚是一种新型短效静脉全麻药,具有降低静脉张力和外周血管阻力的多重作用,有助于血流动力学稳定[5],可降低脑血流量、颅内压和脑代谢率。丙泊酚还具有镇静、催眠作用,按1.5~2.0 mg/kg静脉注射后30~40 s患者即可入睡,维持时间仅为3~10 min,停药后苏醒快而完全。丙泊酚大剂量应用时对呼吸和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麻醉维持期,使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可避免单次大剂量给药造成的循环系统功能波动。Hoymork SC等[6]报道术毕患者平均苏醒时间为9.4~16.0 min,本组患者资料苏醒时间更快,平均3~5 min,可能与年轻患者居多有关。Romic P等[7]对28例LC分析后认为,应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诱导及维持麻醉,血液动力学平稳,SaO2、PETCO2完美,恢复快且完全,二药均具有持续输注半衰期短、术中调整方便等静脉麻醉的优点。因此,瑞芬太尼非常适合术中维持用药,大量阿片类药的应用可以明显减轻伤害性刺激引起的应激反应,丙泊酚和阿片类药在催眠和抗伤害性刺激方面有协同作用[8]。丙泊酚可消除瑞芬太尼的肌僵作用以及减少恶心、呕吐的发生率[9],此两药复合应用患者术后苏醒快、拔管早,定向恢复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