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捞车河,土家人的“民俗博物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捞车河,土家人的“民俗博物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悠悠洗车河,青青石板路;阡陌纵横的水稻田,错落有致的吊脚楼;沧桑的拉拉渡,古老的摆手舞;织锦奇葩西南卡普,戏剧活化石茅古斯;还有那古道热肠的淳朴民风在这里凝集成一幅古风盎然山水画。这种原生态的风景、风情、风俗构成的桃源景观,就是上帝赐予土家人的一座活生生的民俗生态博物馆

武陵土家第一寨

站在晃悠悠的拉拉渡上,村支书彭顺雄指着沿河两岸的吊脚楼一脸骄傲地说“我们捞车河村可是土家文化和建筑保存最完好的村落,被称为武陵土家第一寨,还是一座活生生的民俗生态博物馆,你要了解土家族文化到我们村可是搞对头哒!。”

在酉水流域行走了很多天,见过漂亮的吊脚楼和土家村落不计其数,但当捞车河村 片黑压压屋脊跃入眼帘的时候,我还是第一时间就被它震住――就像颗子弹打穿心脏。

洗车河一路奔腾而下,到靛房河与洗车河交汇的地方,形成了酉水流域少有的平川大坝。两条江将寨子一分为三,河西的惹巴拉,河东的捞车、梁家寨、耶铺,如荷叶般安卧在山水之间,聆听着自然的天籁之音。这个原始的土家自然村落,按姓氏集聚着千户人家,以彭、梁、向三大姓为主。村民们说他们都是土司时期三位土王――彭公爵主、向老官人和田好汉的后代。

到了捞车河,你就会发现这里打眼的就是原始民居,放眼望去,寨内瓦连瓦,户挨户,门对门,街巷布局精巧。河边上不时有妇女捶打衣或清洗物品,一群光着屁股的孩童在水里嬉戏,河上静静地漂着一支拉拉渡,见证了土家人出日出而作的繁忙,日入而息的恬静。这拉拉渡是不收钱的,来往渡人,无怨无悔,似乎是土家人性格的真实写照。

上了岸,青瓦木楼,卵石护墙,栋栋吊脚楼错落有序地紧紧相依,依山面水,古朴而壮观。寨子周围古树参天,一群群白鹤栖息于古树葱茏间,悠然翱翔成仙境般的风景。袅袅炊烟慢慢地从木楼青瓦上升腾,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

任意走进一户农家,腊肉、霉豆腐、糍粑、油茶汤让你大饱口福。要是你有幸在这里住上一晚,静谧的农家生活与天籁般的自然气息,会让你忘却世间的一切烦恼。在寨子中行走,我看到很多村民外出的时候根本就不锁门,一问彭支书才知道他们这里根本就没有盗窃事件发生,村内的治安非常好,可见民风之淳朴。

捞车河村优美的田园风光和原生态的农耕文化,吸引着许多人来休闲、参观、考察,该村2002年被湖北民族学院定为田野调查工作基地,2006年7月又被吉首大学定为土家民俗实习基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师生也专门来捞车河村开展暑期田野考察。

织锦奇葩“西兰卡普”

52岁的刘代娥坐在织机的坐板上,她不用针,只用一根牛骨灵巧地勾着彩线在固定好的框架中穿梭,复杂精美的花纹便在她手下慢慢地显现出来。这位“中国土家织锦工艺大师”在她的土家织锦作坊和一群土家织女一道,用灵巧的双手,织出了土家族的世界名片。

刘代娥说,土家族人称织锦为“西兰卡普”,是土家族先民从结草为服到绩织而衣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完善,具有广泛实用价值的民族文化工艺品。《后汉书・南蛮西南夷传》记载:“阑干细布,织成文绫锦”;宋《太平御览》称“五色斑布,似丝布”,说明土家织锦工艺色彩十分引人。到了清代,土家纺织工艺已相当发达普及,当时有一首《竹枝词》这样写到:“土家妇女善持家,月上东山夜织麻:莫笑姑娘年纪小,机床学织牡丹花。”

因为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西兰卡普”成为蕴藏、记录、传承本民族记忆的最佳物质载体,有人说,它的色彩、图饰、纹案等就是土家族人的“文字”。在武陵山区,许多土家织女正在用这些“文字”抒写着族人对自然、生活、艺术、社会、历史等方面的理解。

捞车河村是土家织锦的发源地。在当地五六千人中,会织锦的就有592人,有织机436台。长期以来,这里的土家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曾一度出现“女勤于织,户多机声”的繁荣景象。如今这里依然是“声声鸟语里,户户织机声”,犹如世外桃源。

刘代娥说土家织锦是“毕兹卡”的圣物,只有心地善良、心灵手巧的姑娘才配得上从小学习土家族织锦技艺。有情歌唱道:“白布帕子四只角,四只角上绣雁鹅,帕子烂了雁鹅在,不看人材看手脚。”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是土家织锦发展的黄金时期。“1989年,土家织锦曾作为国礼赠送给美国前总统布什和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同年,在南斯拉夫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1998年,我和妹妹制作的土家织锦在‘中国民族服饰博览会’,荣获最佳展品奖。”说起土家织锦的辉煌,刘代娥满心欢喜。

2006年,刘代娥荣获“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土家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土家山寨的“织女歌”更加艳丽。“八月桂花满园香,妹妹织花正在忙;桂花虽然香得远,哪有我土花织得长……:

民俗生态博物馆

“洗车河流域是武陵地区土家族文化保留最完整的地方,是一座活生生的民俗生态博物馆,摆手舞、茅古斯、打镏子、咚咚喹。哭嫁歌……都在捞车河村很好地保存了下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专家组成员刘能朴对捞车河村的民俗文化可谓是如数家珍。

茅古斯被称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每年节日,村民们装扮毛人表演先祖故事。他们用稻草包着头脸,身上披着棕衣,说话口齿不清,走路弯腰弓背,形象语言动作都活脱脱就是毛人。辨脚迹、设卡子、放猎狗、围野猪、分野肉、祭猎神。这一出戏演下来,仿佛原始人的狩猎活动从历史教科书上走到了面前。

打溜子是土家族一种古老而优美的打击乐曲牌音乐,用于结婚、年节等喜庆场合。一支溜子队伍由4人组成,所用的乐器有头钹、二钹、马锣、大锣4件青铜乐器。在演奏时,各人操一种乐器,配合默契,节奏紧密,互相照应,相得益彰。

土家人的打镏子第一次让世人惊艳,是缘于田隆信创作的《锦鸡出山》,1985年进京演出,轰动京华,被中央音乐学院选中作为出国的击乐珍品,带到西欧的四国艺术节上,让外国人大开眼界。后一发不可收,湘西的“锦鸡”多次在异国的舞台上“出山”,与“二泉映月”、“鸭子拌嘴”、“老虎磨牙”等名曲一道,被中央音乐学院作为“海内外有影响的中国民间乐曲”收藏。

土家人还会用一根小手指粗大、长不及五寸,仅有三个孔的小竹管吹奏出土家山寨四季的浓郁风情,也是在国外的大舞台出过风头,让外国人惊叹不已的,土家人叫“咚咚喹”。他们随手从树上扯一片绿叶,含在唇间,鼓起腮帮子,就吹出了土歌山调,还能吹《金山上的太阳》和《南泥湾》呢!

土家人一生都泡在歌的海洋里,他们穿的是粗布衣,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简单的吊脚楼,但他们一定要快乐,要有歌。

姑娘出嫁了要唱哭嫁歌。“传说邻家嫁女娘,邀呼目伴来商量,三三五五团团坐,你哭一场我一场。”这是一首古老的《竹枝词》,它所展示的是一幅土家族婚礼中的哭嫁图。有人哭有人劝,有比有兴,声情并茂,边唱边用手帕抹泪。这和婚宴上举杯相庆的欢乐愉快场面形成强烈的对比。

捞车河村的土家文化保留完整,人们沿着洗车河走下来,仿佛就是在土家原生态文化博物馆里浏览了一遍。

旅游 资讯

位置: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西南部,距县城100公里。

交通:游客先乘火车到张家界或吉首,在吉首市和张家界市均有长途班车或卧铺车前往龙山,行车时间约8小时,票价60元。在县城内无论去何地,出租车均为2元/人。从龙山县城到捞车河村所在的苗儿滩镇有班车,票价20元。

住宿:在龙山县城,小型宾馆很多房价为50-80元/标准间,由于游客不多,选择余地很大。距离捞车河村不远的洗车河镇和苗儿滩镇都有小旅店,10-15元/床;也可住农家,费用随便给。

美食:湘西腊肉、和渣饭、米豆腐、霉豆腐。

购物:捞车河村的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世界闻名,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