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将单纯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向把计算机作为工具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转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文主要论述了有关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一些尝试,在积极主动做好硬件、软件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勇于创新,采取探究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取得初步成效。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整合 课程 探究式 互动式
一、对整合、课程整合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
1.整合
整合就是指一个系统内各要素的整体协同、相互渗透,使系统发挥最大效益。整合强调了对个体性的承继性,即被整合的个体并不丧失自身特性,又强调了个体中一些要素的交叉与融合,使处于同一过程的不同个体在某种目标的导引与要求下,呈现出高度的和谐与自然。
2.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就是使分化了的教学系统的各要素形成有机联系、成为整体的过程。课程整合意味着对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多要素作系统的考察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
比较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虑到各门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还有一种相对广义的,即课程设置的名目不变,但相关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与操作内容,包括例子、练习、学习的手段等课程要素之间相互渗透、互相补充。
3.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内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融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
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来说,被整合的个体包括信息技术、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中的知识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活动等。这些个体在统一目标之下,经过精心的设计、培育和转化到和谐、互动的状态。这种状态呈现在学生学习行为上,将是学习方式的转变;呈现在教师教学行为上,就是教学方式的革新。
二、当前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以来,国家编写了很多新的教材。我们学校也进行了大量的改革探索,配置了专门的计算机室,放映室等,这些都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但设备的利用率不高。多年以来,我校每个学科都在积极地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每个学科都在进行探索,像:“快速作文法”、“启发式教学式”、“实验教学法”等等。教师们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普遍反映整个教改并没有大的突破,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应该看到,这么多年的探索,都无法完全脱离开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溉的地位。在这样一种形式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我们很多时候所说的用电教媒体上课,尽管我们的课是在有电脑的教室上的,但计算机和网络并没有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工具。45分钟时间里大部分时间还是老师在讲,计算机只在其中偶尔充当演示或做练习的工具,并没有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来自主探索或协作交流。
三、在改革的路上积极地探索
本人近年来也在努力接受新的教学理念,积极地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取得了一些成绩,下面是本人的一些肤浅的经验。
通常在我的课堂上,一节课分为五个环节,即“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明确目标,自由分组”、“资源支撑,合作探究”、“对话交流,自主构建”、“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教学过程应设计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性品质。基于课程整合思想的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中为学生安排特定的学科学习任务,因而可以结合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将具体学科中的学习任务设置为相应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使用信息工具解决具体问题的兴趣。教师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使得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分若干个步骤达到教学目标。教师每个步骤关键之处设计问题,只有前一个问题攻克了,学生才能去攻克另一个问题。如果问题浅白,一句话就可以回答,学生则会兴趣索然无味,就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环节中去。问题的选择和设计,是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切入点,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问题的选择和设计,有针对地对学生提出问题并指导其活动。教师应在思维的关键处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
在要求学生设计、提出问题之前,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如在《花木兰》一课中,我应用powerpoint把卡通片《花木兰》的部分精彩内容用媒体剪辑到课件中,让学生首先有个总体的认识,让学生身临其境,进入一种思考、急于想了解的状态,把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地调动起来,然后在提出问题,“在封建社会,女子一般是不允许抛头露面的,而花木兰为何要去参军?并且为何要代父从军?又是如何立下赫赫战功的?为什么到最后却又不受禄呢?”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结合背景资料、电影片段,反复研讨课文,找出了答案,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2.明确目标,自由分组
探究性学习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所以当一大堆问题提出后,为了提高探究活动的效率,可以采取分工合作的形式来展开学习。这样既能保证绝大数的问题都可以研究到,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为了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分组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凭自己的兴趣,自由组合成协作小组开展“专题”探究活动、制定学习计划和明确分工,应让学生明确详细的学习计划、科学的目标和有序的分工是完成探究任务的重要保证,教师应在过程中予以一定的指导。
3.资源支撑、合作探究
利用主题网站或搜索引擎收集相关资料加工、网页上的很多信息不是全部有用的,如果学生只会把网页整个保存,而不进行整理、加工,这就不利于学生消化和掌握探究来的新知识。学生应学会根据自己的学习主题,下载和主题相关的信息,这里也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在传统教学中,阅读理解课的教学目标一般是通过“预习、重点字词讲解、默读、朗读、查字典、小组讨论及总结”等环节来实现,在传统的教学进程中由于班级集体授课和每节课时间的限制,在一堂课上老师只能结合课文的重点字词进行讲解并就课文进行示范朗读,实际能让学生自己默读和朗读的机会很少。要完成阅读理解课的教学目标,关键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进行默读和朗读,即全身心参与阅读过程。这里,我们就要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可以通过编制大量与当前课文紧密配合的课外阅读课件(通常称之为“同步阅读课件”)来解决这个问题。如在教《背影》这一课时,我在课件里面设计了相当数量的课外阅读范文,这类课件不仅能提供适合学生理解水平的、既有趣味性又符合教学要求的阅读材料,还可通过改变显示时间的长短和适当的提问与测验来检查学生的阅读速度和对阅读内容的理解程度。在我讲解完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后,除了让学生默读和朗读课文以外,我就按照学生的能力高低,给每个学生从计算机中选择若干不同层次的阅读课件来进行学习。当然,也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能力的阅读题。这样,让所有的学生都在这节课有事可做,而且都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若遇到难以理解的字词,可以通过上网等方式随时在计算机上查询,并且他们这时的查找不会是漫无目的的,这种自主、交互的阅读学习方式,从内容的选择到效果的检查都可以按照个别化方式进行,既可以大大增加每一位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又可以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还减轻了老师的教学负担。在此基础上,还可在计算机系统上进行全班性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的竞赛,通过寓教于乐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对话交流、自主构建
在小组的合作和努力下,学生通过探究过程获得了很多知识和信息。因为采取的是分工合作的学习方式,协作学习小组对自己小组的主题问题了解的很多,其他的问题(知识点)所知了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的特性,在局域网内,采用新闻会的形式,每个小组向其他的小组成员自己小组收集、整理、加工过的知识和信息。这样,学生共享了所有的小组的学习成果,节约了学习时间,又培养了资源共享的意识,又会让学生在的过程巩固了知识,还会获得一种学习的成就感。
在作文评议修改教学中,我们经常用的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参与评议和修改。或者教师范读一篇好文章,然后由学生一起讨论文章的优点和缺点。这些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我的做法是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选择学生的优秀作文或有典型错误的作文发送到每个学生的终端机上,供全班同学共同赏析和评议。这种基于网络的评议批改,由于全班学生都能看到同一篇作文,就能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评议和修改,每个学生的修改和评语都可以让全班同学看到并且都可以在终端机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5.归纳小结、拓展延伸
由于我们学校还没建立学校网站,我在教室内放了个留言簿,学生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在上面留言,有什么想法也可以在上面留言,有什么收获也可以在上面留言。每天我根据学生探究、交流情况,进行归纳,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探究方向,使课堂向纵深方向延伸,这部分内容既可作为课堂内容又可作为课外内容,让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们学语文的兴趣也是越来越高,然而,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信息资源的利用问题。无论是校内的资源库,还是通过网络搜集的信息,信息资源可以说是比较丰富的。但更多的信息资源是需要选择的。作为教师自身如何有选择地利用资源,如何知道学生有选择地利用信息资源来拓展或消化基本学习任务,我做的还远远不够。搜集信息还停留在表面上,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建构。
作者单位:湖北省潜江市周矶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