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究式阅读的教学策略之我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究式阅读的教学策略之我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探究阅读是融自主性、开放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为一体的阅读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文本的习惯,鼓励学生运用个性化思维去解读文本,实现了学生与作者的心灵碰撞。

一、浅尝品味,识文晓义

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特点与寓意。学生在解读文本时需要根据不同文章采取不同的解读方式。从学生的认知角度来看,阅读是由浅入深、逐渐生成的过程,随着学生的思维变化而变化。粗读作为自主探究式阅读的第一步,使学生快速熟悉文本、通晓文意。在初次阅读中,要梳理文章段落,提炼文本大纲,才能做到浅尝品“味”、识文晓“义”。

第一,记叙文要掌握时间、地点、人物、主要事件等原则。比如《虎门销烟》一文,初读的目标是理清销烟发生的时间、地点,销烟过程中的主要人物,销烟的起因、经过与结果;分清文章的段落,挑出生字生词,以备后查;并由此提炼出文章的主线,即“销烟”二字,以为后续精读剖析文理做准备。

第二,古诗词要从作者的寓意、历史背景等角度去解读。比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文讲述的是唐代安史之乱后期,唐军收复河南与河北失地的历史背景,作者杜甫写出了民众返回家乡的迫切心情,也表现出诗人对因战争带来的流离失所生活的厌倦。

第三,写景文章要结合风景图片去欣赏,以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立体画面,有助于阅读理解。比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文,教师可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将课堂教学创设成为旅游观光的场景,一面播放“双龙洞”的图片,一面播放背景音乐,一面引导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自主阅读。

第四,写人文章要以人物情感为主线去解读,以便使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实现情感融合。比如《三顾茅庐》一文中,抓住刘备、关羽、张飞和诸葛亮四个人物的情感变化去解读,体会刘备“尊才重教”、关羽“义气盖世”、张飞“急躁鲁莽”和诸葛亮“雄才大力”的特点,从而深入了解文本的框架。

二、熟读精思,质疑提问

在粗读的基础上实现精读是真正展开自主探究阅读的重要一步,也是整个阅读环节中要求学生思维最为活跃的一个环节。阅读既是一个知识输入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输出的过程。理解文本的内容是知识输入,在理解的基础上质疑、提问则是知识的输出。可见,熟读精思是做到“读”与“思”结合的关键步骤。

首先,提炼大纲,读思结合。大纲是文章的框架核心,是故事推衍的基础。特别是记叙文中,提炼文章大纲,有助于学生读思结合,从整体格局去思考。比如《三打白骨精》一文的主线是白骨精欲抓住唐僧,孙悟空除妖保唐僧。全文大纲以此展开,以白骨精三次变化、孙悟空三次识破其计为基础,通过故事的推衍,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动作,在不断地矛盾冲突中给出结局。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围绕文章大纲,来整理人物关系,通过故事剖析人物性格,实现读与思的结合,从而感悟到人性“善”与“恶”的两面。

其次,迁移经历,质疑提问。在自主探究阅读中,学生的个人经历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也是实现与作者心灵交汇的基础。当然,作为小学生来讲,要实现自主迁移经历有些困难,尚需要教师运用外部手段进行引导。比如《三顾茅庐》一文中,都是要引导学生对文本提出质疑,则在课前导入中播放《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一段的影视剪,运用兴趣作为引导,激发学生对文本内容提出质疑,如:“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教师则在解疑中引出本文的历史背景。再如“诸葛亮通过什么认定刘备是真命天子呢?”教师在答疑这个问题时,可适当引述一些历史资料,以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实现“读”与“思”的结合。

三、切己体察,感悟真情

阅读强调的是心灵沟通,是学生与作者的心灵碰撞。特别是自主探究式阅读,要使学生沉浸在文本世界中,则需要引导学生释放个人情感经历,或观察生成的经历、或个人体察的经历,总之通过情感迁移来实现对作者、对文本人物的理解,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首先,感悟生活,切己体察。观察生活是做到“切己体察”的重要一步。每个人都离不开生活,生活丰富的元素积累了文字的来源,是文学作品生存的土壤。因此,汲取生活元素是体悟文本的关键。比如《番茄太阳》一文中讲述了盲人小姑娘与作者的一段经历。因为文中盲人小姑娘和作者都是残疾人,彼此之间能够感同身受,而文章自然真挚动人。为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文本,可在课堂上组织学生亲身感受盲人生活的不便之处,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番茄”与“太阳”的差异,以使学生对主人公产生同情,深刻地感受到盲人小姑娘乐观向上的积极态度是多么可贵,加深对文本寓意的体悟。

其次,融情于景,释放情感。情感是每个人在生活经历中不知不觉积累下的,而作者的情感也是积累得来的。因此,在自主探究阅读中,鼓励学生适当地释放个人情感,有利于触发学生的个人经历,使学生融入文本世界中。比如《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展现了老者对五游峰的眷恋,表达了老者追求平淡朴素的晚年生活的意愿,对小学生而言具有极大的教育意义。但在物质生活中成长起来的小学生,仅凭简单的文字很难引起共鸣。在教学中可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环卫工人采访,从他们朴实的语言中感受到与文中老者一样朴素的情怀,体会到“扫路人”平凡工作的伟大之处,在“融情于景”中体悟文本。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到了思维方式的构建,学会了情感迁移的解读方法,找到了走进作者内心深处的路径,在遨游文海的潜移默化中培养了自主探究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