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白先勇 最后的士大夫的心魔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白先勇 最后的士大夫的心魔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美国加州圣芭芭拉的HIDDEN VALLEY,四季如秋,阳光明艳,一位面容文雅的七旬老翁在此独享着恬淡的晚年。他种花,廊前屋后,茶花摇曳。他说:“(花)就像女孩子一样娇嫩,一点‘得罪’不起,一会儿要这样,一会儿要那样,几天不留心就不得了。”他的房子外表简朴,但由于周边林立的豪宅的衬托,反而透出与众不同的风度。室内随处可见中国近现代名士的字画真迹;案头一部《红楼梦》是他的最爱。他自制个人食谱,对独门烹饪的技艺不厌其精。中国古代士大夫的生活品位与美国平民生活基础,就这样在他的身上和谐地共生着。

他是白先勇,一个在上海开始童年、在台湾步入青年、在美国教书工作到退休的绅士。正如他那著名小说《谪仙记》(后被改编为电影《最后的贵族》)中主人公奇异的命运轨迹一样,他自己的生命轨迹同样引人回味。

原本应该悠闲的退休生活,因为一种名叫昆曲的中国艺术而变得充满紧迫感。而为了昆曲奔忙数年之后,他并未从这项前景可观的活动中提取任何“收益”,这更让商业动力十足的美国人不解。但在白先勇的心目中,似乎只有“从前”,昆曲就是来自从前的“心魔”。

为《牡丹亭》消得人憔悴

千禧年过后,白先勇悠然的退休生活突然忙碌起来。一部由他发起的“青春版”昆剧《牡丹亭》在台北、香港演出时一票难求,造成前所未有的轰动;大陆的首演放在苏州大学。而在美国加州伯克利等几个大学校园和地方剧院上演时,上座率都是百分之百,其中有四到八成是国外观众。一位希腊悲剧专家专程开车两个小时来看戏,看完后她说这是她一生中看过的最伟大的戏剧表演。演完后,伯克利分校马上开了昆曲专业,有60多个学生选修了这门课。“我把最美的东西表演给他们看,让他们知道在比他们的戏剧早200年的时候,中国已经有那么美的戏曲了。” 白先生说。“我现在60多岁了,《牡丹亭》,人家都说这是白先勇的青,一个渐渐老去的人,如果心中经常在做青的话,可能老化得会缓慢一点……”

而为了这部新编《牡丹亭》,白先生打破了自己不少的惯例――在台湾四处化缘,募捐到1000多万新台币,完全投入到制作中,又凭借他个人的号召力在台湾组织了一个近乎义务的制作团队,包括《牡丹亭》研究专家、一流的舞台美术和服装设计师等,为了保证这个戏不同凡响的品质而殚精竭虑。进入排戏阶段后,他不停地在苏州和台北之间飞来飞去,一年间几乎没有回过家。给相关人士打了无数次电话;主动找媒体采访他;过去不愿上电视,为了《牡丹亭》也上了电视……

他说,出于昆曲这种传统艺术可能会消失的危机感,在偶然的机会下,他成为昆曲制作人。“这几年我就像是个草台班子的班主在跑江湖。但这并不是我的本行,我相信有人比我做得更好,希望他们能坚持下去。”

昆曲是士大夫生活品质的延伸

白先勇在分析自己时认为,作为战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比起“五四青年”,反传统的狂热表现显得更温和一点;在选择性地接受中国古典文学、更实际地了解了西方世界之后,又似乎寻求到了某种平衡。正如名导李安说的,张爱玲如果没有那么精通英文,她的中文也不会写得那么好;鲁迅如果没有通晓日语,他的中文表达也不会那么好。对一个士大夫来说,故土和文化传统是不可能丢弃的;而对于白先勇来说,这个根子就恰恰体现在对昆曲的保存和发扬上。

1987年,白先勇第一次来大陆,有人请他看昆剧折子戏。虽然那时的昆曲经过十几年的停顿后刚恢复演出,但演员功底还在,他很惊讶。

时光拉回到40年前,抗战胜利不久,蓄须八年的梅兰芳从国外回到上海,准备再次登台,因为当时伴奏没有来,于是一起演出的“俞五爷”俞振飞就建议演昆曲,梅兰芳就在当时的美琪大剧院演出了昆曲。据说当时的门票是一根金条,但仍是一票难求,连续四天,场场爆满。当时梅兰芳演的就是昆曲《游园・惊梦》。据白先勇介绍,当时他虽然还不大看得懂戏的内容,但是曲子却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感觉曲调非常优美,至今还时常回荡在耳边。后来他还写了同名的小说《游园惊梦》,也是他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之一。

“我想传统戏曲不会消亡,每到它很危急的时候,一定会有人起来振兴和改革它。像梅兰芳、程砚秋先生他们就是改革家,通过他们的改革,我们的京剧才有现在这样发扬光大。”

白先勇觉得,现在这样一个躁动的社会,青年人中有一种内心的渴望,渴望优雅精致的文化。很多大学生看过青春版《牡丹亭》之后,常常说的一个字就是“美”。

“我想一个民族一定要有精英文化,能够表现它的身份、表现它的认同是最重要的。”白先勇认为,昆曲就是精英文化、精致文化,昆曲最多是一两千人的剧院,让一些比较有文化水准的人来观赏的。它是小众的,不可能是大众的,要像流行歌、摇滚乐一样让几万人一起来看,是可笑的。

他认为,苏州应该把昆曲作为自己的一个品牌,让苏州成为世界的昆曲中心。

中国文化形象不是“衰危”

在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东亚系教书近30年,他对19世纪到20世纪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冲撞的历史娴熟于心。他观察到,近几十年特别是近十年中国的发展,使中国文化长期以来留给世人的那份“衰危”的形象产生了巨变。“我想中国尤其是这几年来,经济地位都强盛起来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对全世界越来越重要。我在美国教书时就看出来了,越来越多的美国学生来学习中国文化,这就是一个现象。”

白先勇认为,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精髓、经典,对文物都应有一种保护意识,而文化传统的遗产,只有通过教育才能生根。“拿昆曲这一项来讲,在西方戏剧教育是很重要的一门课程,从小学一直到大学。而我国现在在这方面还比较缺乏。”

他总是说“我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当你听到白先生如痴如醉地谈昆曲《长生殿》、京剧霸王别姬》……你会感到他远比时下的中国人更中国化。他说,自己最想往的定居之地是南京,“因为南京古迹保存得比较好,上海则变化较大了……一回到那里,时间立即伸长了,几千年的历史都在眼前出现,对身边的一切反而可以视而不见。中国的魅力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