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考语文试题的生命走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考语文试题的生命走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考语文试题大约自上世纪90年代初直到今天,在试卷体制构成上。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结构模式。这种固定模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考查内容上形成了固定的内容范式,一是在问题设计即提问方式上形成了固定的形式体制。这两者合在一起叙述,即形成了如下七个板块。板块A:内容为语言基础知识考查,读音是否正确、书写是否规范、词语应用(多在成语)是否恰当、病句辨析等;题目形式为选择题。板块B:内容为现代文阅读考查,即小阅读,多选用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题目形式为选择题。板块c:内容为文言文阅读考查,对实词、虚词的意义的理解和用法的判定,对文中相关内容的理解;题目形式为选择题。板块D:内容为古文句翻译、诗歌的阅读与鉴赏、名句名篇默写考查;题目形式为简答题与填空题。板块E:内容为现代文阅读考查,即大阅读,多选用文学作品;题目形式为简答题。板块F:内容为语言表述应用考查,题目形式为简答题。板块G:作文,即写作题。

虽然现在已有17个省市自行命题,但基本的考查内容、基本的形式体制仍然是一致的,近20年来年年如此。近年似乎在形式上有了一些变化,但谁都能看出来,其也只不过是试卷内容安排的顺序即试卷的形体构成的变化罢了,说穿了也就是板块组合的变化,即把各个板块或个别板块所在的位置加以调整变化或重新组合,有的是把某几项重新拼接,有的是把其前后位置加以变动,或者干脆说就是某内容某题型原来放在甲位置现在放在乙位置或丙位置罢了。但大致板块仍是这几个,其实质并没有什么变化,考查的内容、试题的形式、提问的方式仍然是上述的这几类或这几种。除个别省、市在板块上有所创新外,大部分省、市还是这个基本的体制构成。但就福建等几个变化较大的省份的试题看,还是脱不了这个基本框架。江苏卷虽然设置了附加题,但除去附加题,其题目的基本考查内容和试题的构成形式还是如上这些板块。

高考语文试题的内容和形式已经僵化在目前的程式之下,对高考语文试题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的颠覆,从内容到形式掀起一场彻底的革命。

高考试题的属性不单单只具有选拔人才的功能,它还应该具有推进教育发展、推进教育创新的作用,语文试题尤其是这样。至少它必须能够推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也就是说,它必须能够刺激人的好胜欲和求知欲的充分张扬。而现在的高考语文试题恰恰相反,它千卷一面,千题一颜,在刺激人的好胜欲、求知欲方面处于疲软状态,死气沉沉如一片荒漠,缺少灵动性、激励性、挑战性,缺少吸引力和刺激功能。一般来说,人在多数情况下应该是喜欢新奇和刺激。接受新奇,挑战新奇,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抑或是命题者,都需要激励和挑战;而语文教育可谓承担着延传我们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千古大业的重任,怎么可以等闲视之?

如此多年不变的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首先侵害的就是学生,它阻碍了对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整个语文教学如死水一潭,销蚀了学生的求取新知的学习兴趣,消弭了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精神,抑制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缺失了语文学习的进取心,以致对语文产生丫厌倦、逆反心理。更甚的是它同时也限制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使语文学习范围狭窄,目标单一,处于极端功利性的地位。就目前的教育环境看,即便是高一的新生,他们进校不久,老师都会拿高考试题给他们做,向他们灌输以高考为中心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如此一开始,学生的学习范围和目标以至认知能力、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就限定在高考试题所规定的一个极其狭小的圈子里,他们必须绝无旁骛。因为如果不按照这个高考试题指向或导向、限定或划定的方向范围学习,他们就不可能得高分,不可能得高分就不可能升人理想的大学或升人大学,那么以后的就业和生存就可能是一个最大的问题。为着高考得高分,他们在学习上往往会趋近避远,趋浅避深,趋窄避广,如此,学生只能成为功利化的奴隶,产生功利化的思想认识,当然不能得到其在青少年时期应该得到的健康全面的发展。而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学生正确世界观养成的重要时期,就这一点说,如此高考试题在育人方面是有欠缺的。

其次,消弭了教师教学的激情和活力,教师失去了进知性、创新性、探讨性、冒险性与对知识的延展性、开发性。因为固化的考试内容和固化的考试形式,使他们不能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们的精神观念、性格棱角、激情意趣完全被消弭成一片平沙,以致每位教师都无所他求也不能有所他求,教师也都成了千人一面,没有具特点的教师,没有富个性的教师,谁也不能独立特行。作为第一线的教师,对这一点已经深有所感,深有所虑,他们已经削减或说是省去了过去自己的很多有创新有创意的教法。很多认为应该教给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我们只是为了应对目前的应试教育,应对地方政府和学校领导追求的升学率。如此,教师就只能教得直接些,你考什么就教什么,长此以往,教师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受到影响,以致他们渐趋功利化、实用化。

再次,从考试命题者的角度说,内容的定向,形式的划一,束缚了命题者的创造活力,使他们思维僵化,导致创新欲望枯竭,无法再开发自己的智慧和再创造新的命题方式。

如果不冲破这个内容的固有限定,不打破这个旧有的形式体制,就无法激发高考命题者的创新精神,无法激起高考命题者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只要仔细研究一下近几年全国和各省市的高考语文试题,就可以发现创新已经很少了;在固定的内容和旧有的形式面前。高考命题者显然已经江郎才尽。我们不妨举个例子。板块A中语言基础知识考查的试题和板块F中语言表述应用考查的试题,已经找不到内容和形式的创新空间了。2009年湖南设计了一个第5题,给一副x,-J-~的上联选择下联;北京也设计了一个第5题,判定对一段文字内容中关涉到的文学方面的常识的注解的正误。我们看这是题目的创新吗?湖南的第5题与前些年的对出对联的上联或下联有什么区别,北京的第5题不就等于考查文学常识吗?更让人感到无奈、尴尬或觉得高考试题真的已是“山穷水复疑无路”的是。就那么一个智慧级别最低、基本等于是愚弄学生的句子排序的题目,竟然连年常出不穷。2009年全国和各省市共有18套高考语文试题,出了这个题目的竟然有7家,占比为39%,等于是五分之二了。因此,高考语文试题不变化,不革命,不颠覆,它就不会生机蓬勃继续健康地存活下去。

如何变化?如何革命?如何颠覆?说到实质上,就是考什么?怎样考?这里给出一个建议,或可作为原则,叫考无定指、考无常式,也就是内容无定点,题目无定式;用更明白更通俗的话说就是,只给考纲,不给考试说明,也不给样题样卷。目的就是使教师和学生都无从做讨巧的准备,而是贵在常教常备,常学常备,常教常新,常学常新,达到不管你考什么、怎样考,作为教师,都能让自己的学生答好题得高分;作为学生,也都能达到答好题得高分的

理想境界。

如此不仅可以激发命题者的创造力,也会激活整个语文教育界,激发每位语文教师的创新精神,激起每位语文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师教学思想丰富多彩,教学方式多姿多样,同时带动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创新性,从而形成学生认知方式、学习方式的丰富多彩。这样就可以在语文教育这块阵地上彻底卷起一场素质教育的狂风暴雨,把多年来空喊的素质教育真正地推行起来。如此,使每一位语文教师在课上课下尽展自己的精神风采和横溢才华。不同或不定或不完全重复的内容的考试才能激发每一位教师的活力,才能真正检验出每一位教师的真才实学和能力;当然也才能培养出具有真才实学和真正能力的学生。

如何具体做起来?首先语文的考查内容要放宽,不能就是现在的那么几块那么几点固定的知识和能力。语文就是语文,它包容百科,至少包括文史哲和天文地理,它的考查内容怎么能作如此限定如此狭窄?因此,要在考查内容上有突破。考查内容应该有发展、有变动、有创新、有出人常思、出人意料,因为内容决定了形式,没有新的内容,就无法产生新的命题形式。

跟着内容变动的就是形式的变动,即问题设计方法的变动和提问方式的变动。这已经是不言而喻了,有前者自然有后者。既然内容的变动已经打开了命题者的眼界,他们肯定会“不须扬鞭自奋蹄”,形式的创新创造肯定会鲜活丰富、异彩纷呈。

如果更具体地做,我们不妨再追问一下,谁应该或说谁会首先行动起来?全国那两套高考语文试题应该首先活泼起来,你万众瞩目,众望所归,你活泼起来了,其他省市就会跟着活泼起来,因为在印象上在通常的意义上。你有着导向和引领的作用,你不是权威也是权威,你不是政策也是政策。

全国卷动起来,其他各个省、市也应该跟着动起来。既然各省、市可以自由命题,那么考查的内容和命题的形式为什么还要如此划一?如此,各省、市自己命题还有什么意义,难道为了徒增命题、保密的开支和负担?想一想,各省、市每年为了命题,浪费多少人力物力,那还不如全国统一一张试卷呢。因此,旧的变化了,革命了,颠覆了,各省、市就应该跟着行动起来。同一年的试卷,这个省、市和那个省、市在内容或形式上应该不同;这一年与那一年的试卷,每个省、市在内容或形式上都应该与上一年的不同。可以是这一省、市侧重这几个内容或形式,另一省、市侧重另几个内容或形式;也可以是这一年是这几个内容或形式的组合,另一年是另几个内容或形式的组合。这就是在高考语文命题上我们期望出现的一种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