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针刺董氏中风奇穴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针刺董氏中风奇穴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针刺中风治疗中风后遗症临床疗效。方法 将6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即中风穴组)30例与对照组(即普通穴位组)30例,分别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中风穴;董氏奇穴;中风;针刺

Abstract:Objecti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points stroke sequelae of stroke treatment.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stroke sequela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ie stroke hole group) 30 cases and the control group (ie general point group), 30 cases were observed in the treatment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Results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Stroke points; Dong odd hole; Stroke; Acupuncture

中风的临床症状主要为: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病情较轻者无昏仆,只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临床以针刺中风穴与针刺普通穴位治疗中风后遗症做对比研究,观察本穴的临床效果及相对于普通穴位的治疗优势,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均为2014年5月~2015年9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灸病房确诊为中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其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龄为25岁~62岁,病程为3d到10d不等。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诊断标准[1]和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的诊断标准[2]参照第六版《神经病学》中风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脑出血、脑梗死、混合性脑卒中的诊断;②均经头颅MRI或CT检查证实。

1.4 排除标准 ①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及混合性脑卒中;②具有严重的心、脑、肺、肾合并症,全身状况较差,病情不稳定,不能坚持针刺治疗者;③急性期脑内器质性疾病引起偏瘫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即中风穴组)取穴:用于治疗中风的董氏奇穴有:正会、灵骨、大白、八关、木火、下三重、下三皇。(穴位:正会穴为百会穴。灵骨穴,以合谷为参照,推至拇食指叉骨间之终端、第一二掌骨结合处是此穴。大白穴,即大肠经之三间穴。八关穴,常取中指八关、中指掌侧第一节两侧赤白肉际中央下2.5分处。木火穴手背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第二三节间横纹中间处,临床常取中指木火穴。下三重穴,一重穴在外踝尖上三寸、向前横开一寸处,二重穴在一重穴直上二寸处,三重穴在二重穴直上二寸处。下三皇穴,包括天皇穴或肾关穴、地黄穴、人皇穴,天皇穴、阴陵泉直下一寸处,肾关穴、天皇穴直下1.5寸处,地皇穴、胫骨内侧、内踝尖上七寸处,人皇穴、即三阴交穴。)

刺法:正会穴向前斜刺一寸,八关穴向掌侧斜刺五分,木火穴用三棱针刺血,余穴均直刺。治疗时间为40min。1次/d,10d为1疗程,共2个疗程,1个月为随访记录。

2.2 对照组(即普通穴位组)采用传统针刺疗法,同治疗组中的中风的董氏奇穴取穴与操作方法。取穴:百会、风池、风府、翳风、大椎、曲池、尺泽、合谷、列缺、阳陵泉、足三里、绝骨、三阴交、太冲、太溪。足内翻配申脉、足外翻配照海、失语配哑门。刺法:百会斜向前刺一寸,风池、风府、哑门斜向下刺一寸,大椎、列缺、太溪斜向上刺一寸,太冲斜向下刺一寸,申脉、照海直刺三分,余穴均直刺一寸。治疗时间为40min。1次/d,10d为1疗程,共2个疗程,1个月为随访记录。

2.3 疗程 两组均治疗 1 次/d,10次为 1 个疗程。,治疗 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

3 疗效观察

3.1疗效评定

3.1.1 疗效评定说明 治疗前评分与治疗后评分百分数折算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以百分表示。

3.1.2 疗效评定标准:基本恢复:≥ 81%,6分以下,显著进步:56%~80%,进步:36%~55%,稍进步:11%~35%,无变化:

3.2治疗结果

从表I可见,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疗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4讨论

现代中医学的认识已有5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中医内科学发展迅速,中医内科学术在中医内科学迅速发展、众多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中医内科学建设及古医籍整理等的基础上水平越来越高。近年来,临床方面已经越来越明确、深化的认识诸多疾病的病因病机,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和发展,进一步的阐明了一部分疾病的病因病机,并给出新的见解,有关理论更基于完善。针对中风疾病,应充分利用现代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及实验医学手段,准确判断中风疾病的范围,防止与其他疾病混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在1990年3月印发的《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前言中指出:“中风病限定脑血管病。”即现代医学中所说的急性脑血管病,在CCD(TCD)编码上中西医一致,并且,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病理学上中风病与风、火、痰、瘀、虚等致病因素有关,中风病的病变种类主要有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中风病的基础病机主要为气血逆乱和脑髓神机受损,利用这个理论指导临床治疗中风病,提高了中风病的防治水平。

参考文献:

[1]贾建平.神经病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3]孙增华,杨玉金.中风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意见【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5(2):110

[4]杨维杰.董氏奇穴针灸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

[5] 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血管病分类(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8.

[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