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猕猴桃撑起“重庆微企第一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猕猴桃撑起“重庆微企第一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产业发展如何抓

总体上看,重庆仍然处在欠发达阶段,仍然属于欠发达地区,实现科学发展任重道远。越是在基层,越能感受到市第四次党代会作出的这一判断的分量。产业发展难、生活水平低,依然是今天困扰基层的头号问题。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既要苦干,又要巧干。巧,就是要善于创新。

2012年9月21日,傍晚。

万州区铁峰乡桐元村隐藏在云雾中,犹如一张静默的画卷。

画卷的深处,一个个身影在晃动。

“天黑前整得完不?”

“加把劲,没得问题。”

丰满的猕猴桃,在村民手中不停地移动、分拣、贴标,最后被放进包装盒。

就是这小小的猕猴桃,撑起了“重庆微企第一村”。

投石问路

2005年,春节刚过。

冉茂树和媳妇就背起了行囊。

“又要一年才回来。”妈妈的声音哽咽了。

“没办法啊。”冉茂树眼圈一下子红了。

“你不去深圳,在家搞种植吧。”妈妈再次央求。

“村里种过雪梨、苹果,都失败了啊。”冉茂树摇头。

冉茂树一咬牙,扭头走出村口。

“又走了,又走了……”只剩下妈妈在门口呢喃。

“茂树又走了啊?”村党支部书记谢家宽路过,上前询问。

“村里全剩些老弱病残,你这个村支书也不想点办法。”茂树妈妈没好气。

“想过办法啊,只是……”谢家宽脸红了。

“你们想办法,一点都不用心。”

“怎么没用心?”

“电视上讲,搞种植要化验土壤成分,你们搞了吗?”茂树妈妈有点火了。

“这,这……”谢家宽的脸更红了。

第二天,谢家宽带着土壤样本,直奔区农委,找到专家:“请帮我分析一下土壤成分。”

一番检测后,专家出具了结果:沙质壤土,疏松通气,适合种猕猴桃。

“我们村的土壤、气候,适合种猕猴桃。”回到桐元村,谢家宽就吼开了。

“种个屁。”以前“上过当”的村民们一听“种植”就来气。

怎么办?

“只有我们村干部先种。”谢家宽耸肩说。

三年后,猕猴桃挂满枝头。

“晓得不,他们每家卖了十来万元哟。”

“我也听说了。”

村干部种猕猴桃赚了钱的消息,传遍了桐元村。

巧借东风

会议室里,人头攒动。

“哪些想种猕猴桃?”谢家宽在台上问。

台下齐刷刷地举起手。

“第一年栽苗,第二年嫁接,第三年产果,前两年主要是投入。”谢家宽说。

“要投多少?”村民问。

“一亩地种80株苗,一株5元,水泥杆要80根,一根32元……要投入一万余元。”

“这么多啊。”一大片村民放下了手。

2009年,有钱的村民种上了猕猴桃。没钱的村民,整天唉声叹气。

目睹此景,谢家宽心里酸酸的。

“想办法帮帮他们。”谢家宽召集村干部商量。

“上哪筹钱啊?”大家挠着头,想不出招。

2010年6月,重庆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大力发展微型企业的若干意见》,其中关于创办微型企业可以享受两万元至五万元资本金补助的政策,让谢家宽的眼睛亮了。

“没钱,没钱……”村民邓治兵拍着桌子生闷气。

壮劳力都外出打工了,因为腿疾,他只能窝在村里。

“治兵在屋头没得?”门外,一个声音响起。

“在。”

“我们想帮你申办微企。”谢家宽笑着走进门来。

“我种猕猴桃的钱都没有,哪能办企业?”

“申办微企就是为了解决钱的问题。”

“真的啊?”

“当然。申办材料,我们帮你准备。”

一个月后,邓治兵拿到了2.2万元补贴。

“我终于种上了猕猴桃。”邓治兵呵呵笑了。

这一年,桐元村诞生了123家猕猴桃微企,成为“重庆微企第一村”。

股份合作

“把你的地租给我吧?”邓玉昌央求。

“租多久?”王继英问。

“十年。”

“要把租金一次性全给我哟。”

“我没这么多钱啊。”

“那算了。”

村民纷纷申办微企种植猕猴桃,昔日抛荒之地便成了香饽饽。

于是,“邓玉昌”们就吃了闭门羹。

“猕猴桃的规模搞不上去,在市场上就没议价能力。”谢家宽召集村干部,商量如何集中土地。

“强迫流转,肯定不行。”

“嗯,得让他们自愿。”

可村民怎么才能自愿呢?

“搞土地入股分红。”一村干部提议。

“好办法。”

第二天,谢家宽直奔乡政府:“我们想搞股份制合作社,壮大微型企业。”

“想法有点超前,我们大力支持。”乡领导经过研究后,同意在桐元村试点。

谢家宽立即组织召开村民大会。

“我们要成立股份制合作社,社员以土地承包权入股,可以分红。”谢家宽说。

“怎么分?”

“入股时间暂定30年,每亩每年的保底红利是240元。”

“只有一次分红吗?”村民问。

“挂果后,承租户每年把总收益的16%交给合作社作管理费。合作社提足每亩7200元租金后,每年把50%的管理费拿出来继续分红。”

“这是个大数字哟。”村民们心动了。

于是,重庆第一个取得营业执照的股份制合作社,在桐元村呱呱坠地。

村民把土地租给合作社,合作社再把土地转租给需要地的微企业主。

创新揽才

“叮……”电话响了。

“您好!”谢家宽抓起电话。

“谢书记在不?”

“我就是啊。”

“你们村猕猴桃产业搞得好,可以传点资料让我们学习一下吗?”

“怎么传?”

“把资料发到我邮箱。”

“邮箱……”谢家宽直挠头,他不懂这玩意。

随即,他陷入沉思。

产业要做大,离不开信息化,可一帮老小谁懂啊?

“必须解决人的问题。”谢家宽召集村干部商量。

一会商,“三把火”烧开了。

“具有全日制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有志于从事农村工作……”桐元村在报纸上登出招聘广告。

“这是为了应急。”谢家宽说。

本村考上本科院校的,如果跟村里签合同,毕业后回村上班,学费全部由村里承担——“第二把火”又烧了起来。

“这是为了长远打算。”谢家宽说。

大学生来了,桐元村有了“高端人才”。

“可还有一个问题没解决。”谢家宽嘀咕,青壮年劳力大多出去打工了,把他们弄回来,猕猴桃产业才能做大。

于是,借助“高山生态移民”等政策,村里搞起了公共设施,像场镇般热闹起来。

“我们就喜欢像城里人一样生活。”一大批青壮年回家了,200多人递交了创办微企的申请。

“我家四亩地,全种上了猕猴桃。”返乡创业的冉茂树呵呵直乐。

塑造品牌

“价格太低了。”冉启富愤愤着。

树上挂满猕猴桃,个个丰腴饱满。

“不卖了。”他坐在树下,抽起烟来。

“不卖,会烂,一烂,血本无归。”他边抽边盘算。

抽完烟,他站起来:“再贱也得卖。”

一斤降了两元——谢家宽比村民还急。

“怎么办?”谢家宽召集村干部商量。

“必须保鲜。”这是大家讨论的结论。

保鲜要修建气调库,可钱从何而来?

谢家宽直奔万州区大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在我们村修建气调库吧。”谢家宽走进董事长徐强的办公室。

“有什么好处?”徐强问。

“我们生产的猕猴桃全部让你们保鲜。”谢家宽答。

“行。”徐强沉思后答复。

大山投资220万元,在桐元村建起了气调库。

保鲜问题解决了,可如何提高市场价格呢?在乡领导和专家的建议下,谢家宽决定注册商标,塑造品牌。

很快,“同圆寿果”商标诞生了。

2012年,桐元村生产的猕猴桃,通过气调库保鲜后,再包装进入市场,每斤价格比原来上涨七元。

“一亩地,产值一万多元。”种了大半辈子粮食的任孟树,觉得简直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的事情还没结束,因为村里又有了新点子:引进深加工企业,开发猕猴桃罐头、果脯、果汁、果酒;继续扩大种植规模,开发生态农业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