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实践为背景,在总结、分析不同发展阶段中国城市化发展动力机制的基础上,重点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四种主要动力机制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城市化;动力机制;分析

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是推动城市化发生和发展所必需的动力的产生机理,以及维持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的各种经济关系、组织制度等所构成的综合系统的总和。研究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有利于我们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合理构筑和不断优化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动力系统,从而为加速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奠定坚实基础。总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动力机制之一:农村工业化推进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农村率先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经营自,农村生产力得到了充分解放。但当时城乡隔绝的户籍管理制度却严重限制着农民进城就业和定居,在农村巨大的就业压力和农民强烈的致富愿望的双重作用下,中国出现了极具特色的农村工业化――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迅猛崛起,对城市化产生了强大的推动作用。它打破了“农村搞农业,城市搞工业”的传统观念,农村二、三产业迅速发展,为城市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结构基础。乡镇企业大多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促进人口集中方面有着特殊的效果。同时乡镇企业也加速了资本、技术、信息等经济要素向乡镇工业小区区域内的转移。

二、动力机制之二:比较利益驱动

相对二、三产业而言,农业是一个比较利益较低的弱质产业,要受到市场和自然两种风险的双重约束。由于比较利益的驱动,农业内部的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必然要在非农部门外在拉力和农业部门内在推力的双重作用下,流向非农部门。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分布的趋势是,随着经济发展,一次产业逐步减少,二、三次产业相应增加。在实践过程中,伴随着劳动人口在不同产业间的转移,也必然导致劳动力在空间分布上的重新配置。产业转移主要体现为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空间转移主要体现为由分散到集中,由农村流向城镇和城市的转移。产业结构的演进导致了经济的非农化和工业化,产业空间布局的转移导致了人口定居方式的聚集化、规模化,这实质上就是城市化的发展过程。同时,当第二产业及人口的聚集程度达到第三产业大规模发展的“门坎条件”后,也将极大地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使城镇化进一步在三次产业比较利益的驱动下进一步“成长”起来。

三、动力机制之三:农业剩余贡献

这里所说的农业剩余既包括农产品的剩余,也包括农业劳动力和农业资本等的剩余,是一种广义的农业剩余。农业对城镇化的贡献,一是城镇化的推进需要农业为其提供充足的食物和工业生产原料――产品贡献。随着经济的发展,尽管农业的就业份额、产值份额都在大幅度地下降,但人们所需要的食物仍然要来自于农业。同时,伴随着农村人口的非农化和城镇化,人们对食物在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而且,农业部门提供的原料也直接推进了作为城镇发展动力的工业发展。二是城镇化的推进需要农业为其提供市场――市场贡献。随着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民对生产投入品和生活消费品的需求将不断提高,从而使城镇工业品的销售市场不断扩大,使城镇化动力不断加强。三是城镇化的推进需要农业为其提供生产要素――要素贡献。城镇的发展和扩张,必然要求资源的不断增加和集聚。除国家依靠行政力量强制使农业资源转向非农部门外,城镇经济对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及由此提供的要素的高价格,也诱导着市场条件下的农业劳动力、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向非农部门的转移,这些生产要素是城镇化实现的基本条件。四是城镇化的推进也需要农业为其提供外汇方面的支持――外汇贡献。通过农产品出口换取外汇,可以为工业发展换回进口国外技术设备所必须的外汇,从而推进城镇化发展。

四、动力机制之四:制度变迁促进

以罗纳德・H・科思和道格拉斯・C・诺思为代表的西方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制度是重要的,它对经济行为的相关分析应该居于经济学的核心地位。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有效率的制度安排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无效率的制度安排则会抑制甚至阻碍经济的增长和发展。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制度创新、变迁,同样可以大大促进经济发展。城市化作为伴随社会经济增长和结构变迁而出现的社会现象,同样与制度安排及其变迁密切相关。如果缺乏有效率的制度,或是提供不利于生产要素聚集的制度安排,则城市化就不能正常发展。

实践证明,制度安排与创新在城镇化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核心地位。这种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通过有效率地推进农业发展的制度安排,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促进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产出水平的提高,也增加了农业产品剩余和要素剩余;二是通过有效率地推进非农产业发展的制度安排,促进了国民经济的非农化特别是工业化的发展;三是通过有效率地促进经济要素流动的制度安排,使农业部门的要素流出推力和非农部门的要素流入拉力形成结合与集聚的合力;四是通过有效率地推进城镇建设的制度安排,促进了城镇基础设施及房地产业的开发,从而满足了城镇非农产业和人口不断集聚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