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更与他的塔希提情结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更与他的塔希提情结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印象主义大师高更他的有生之年成就了崇高的公众形象,高更摆脱了现代文明的枷锁,把自己投向塔希提原始文化的怀抱。塔西提岛不仅是大自然中一个小小的自然地,更是更高生命的象征,是他绘画自然表现的天堂,是圣母般、人性化的理想世界。塔希提给予高更的灵感,成就了一位天才画家。

关键词:高更;塔希提岛;绘画理念;绘画风格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227-02

一、高更的家庭背景

高更出生于1848年,那时正是法国大革命后各类社会矛盾十分尖锐的时期。他坚信漂泊游弋的个性使他一生漂泊流离的艺术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面对种种的困难问题,他迎难而上,越挫越勇,直到无人企及的高度。

1849年秋因为政治原因,高更全家乘船前往秘鲁,在那儿他们得到了高更母亲颇有势力的远亲的庇护,这段童年的记忆一直铭刻在高更的脑中。在当地居住着各色肤色的人,却没有种族和社会偏见。人与人之间淳朴而自然的关系,加上热带雨林耀眼的阳光,色彩鲜明的自然风光,这一切由于珍藏在童年的记忆里而更加迷人。很有可能,这些早年的记忆决定了高更后来发展道路上的艺术品味和理想。后来在中学里,关于雨林地区与海洋的梦想始终伴随着高更。

15岁时,高更在一艘商船上当服务员,由于普法战争的爆发他所在的船商被征用,他随船来到了丹麦和挪威附件的海岸。1871年法军溃败,高更便回到了巴黎,在其姐姐的帮助下当上了证券经纪人,在银行工作的这段时间成为了高更这一生中最为稳定和富足的时光,也是在此期间高更开始了他的新兴趣――画画。只在闲暇时间从事绘画和收藏的高更被人们称为“星期日画家”。高更进入艺术领域是毕沙罗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毕沙罗是19世纪伟大的印象派画家,他毫无保留的传授绘画的技巧与理论给高更,他对高更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及关照。在他的画室里高更结识了塞尚,他的作品对高更亦有很大的影响。此时的高更对绘画的喜爱逐渐狂热,技艺也不断提高,艺术已经渐渐地成为了他生活中唯一的乐趣。1883年,法国金融业危机,他既高兴又忧虑,他决定从此辞去证券经理人的职业,全家去了他妻子的老家哥本哈根,他的丹麦亲戚觉得有责任使他恢复理智,让他在一家销售篷布的公司任职,但是他对于这份工作的态度彻底激怒了他们,结果高更撇下4个孩子和他的妻子,带着6岁的儿子回到巴黎,从此他生活中唯一的目标就是成为一名艺术家,而且是卓越的艺术家。

1886年高更来到法国北部的阿旺桥,在这里他结识了一位年轻的画家伯纳德,与伯纳德的交往给高更带来了灵感,他大受启发开始意识到:“印象是经过想象后深思事物的外形,不要面对现实来作画,而是应该对想象中深刻的印象进行在创作……”从此他的画风印象主义走向综合主义。

二、塔希提对高更绘画的影响

1891年在德加等人的支持下,高更决定远赴太平洋南部的塔希提岛追求自己的艺术梦想,63天的海上旅行终于让他踏上了塔希提南端的海边,一个叫马泰亚的地方。他的住所位于大海和小山之间,山上有深深的裂缝,还长着茂盛的芒果树。珊瑚礁和大海的鲜艳颜色迷住了高更,他陶醉于当地人生活的缓慢节奏里,吸收和积累着新的视觉经验。在塔希提的岁月里,高更很快与岛上的人们成为朋友,用他的话说“我吃的穿的都和他们没有区别,我不写、不画的时候也和他们一样过得懒洋洋的,但是乐呵呵的生活”。在这里他画了一系列观察自然的习作,包括人物姿势、脸部以及人体的素描。高更曾在日记中提到他和当地人生活在一起,享受着这里的愉快气氛,年轻的姑娘为他戴上花环,奏一首轻快的小曲,男女自在的接触,没有神秘的色彩。他仿佛置身于伊甸园中,感受着这里的幸福、安逸和快乐。在塔希提画的一组肖像画里,有一副《手拿鲜花的女人》尽管画家和模特都有一丝拘谨,但是极度的简洁,使这幅画相当的了不起。从整体画面的构图到脸部的造型及色彩,都展示了高更对于模特和她性格的完整把握。大洋的自然风光很快地丰富了他的调色板,激发着他的创作热情。

《塔希提少女》描画的是劳动妇女生活的场景,两个坐在沙滩上的普通塔希提少女形象给人一种安逸、平静的感觉。高更通过使用平涂的上色手法表现出这种特有的风土人情。强化人物和气氛的描绘,弱化对环境背景的描画,鲜艳的颜色对比,有着浓浓的装饰味道。它的装饰性带来了一种粗狂的部落生活气息,海岛上的浓郁色彩和人们淳朴的劳作生活,确实给高更的画面带来了独特的风采。

1983年高更从塔希提返回巴黎举行了一个小型的画展,但这次画展并不如他预想的成功,因为对当时法国文明的厌倦和对塔希提的向往,促使高更再度来到美丽的塔希提。在塔希提他开始介入政治领域,为了保护当地的土著权利而与法国政府作对。但另一方面这次的到来让高更非常的灰心,他开始感觉塔希提已经融入了现代文明,变得世俗与卑劣,失去了本有的淳朴与美丽,他在画面上进行抱怨成了常有的事情。

1897年4月,他心爱的女儿亚莉妮的得肺炎死去,绝望中的高更创作了大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那里去?》,他说他可能再也画不出更好更有价值的画了,之后他在精神极端苦闷的情况下服了大量的砒霜自杀,幸运的是他被抢救过来了。他决定离开塔希提岛去希瓦瓦岛,他希望在哪里能够重拾新的绘画能量。这一时期,创作力的突然爆发支撑着高更最后的生命旅程。陶醉于大自然野性原始的美中,画家将所有的快乐都倾诉在他的作品中,其强烈程度令人感到痛苦。1902年,高更的病情不断恶化,第二年差一个月就满55岁的高更因心脏衰竭去世。

三、高更的绘画理念及艺术追求

高更将他的艺术理念深刻的表现在他的人与大自然的审美中,高更无疑是跻身艺术大师之列的,他的作品同样标志着艺术史上的重大转折,他追求创新,绝不只是模仿显示社会,他发现了艺术本质中的想象因素,并为之确立了新的目标。高更从未模仿过任何一个名族艺术的外在形式,或他的同辈画家的任何作品。不仅如此高更不会去描绘贵族生活,而是把绘画的题材转向底层的劳动人民,感受他们的内心世界,去体会,去发掘。更重要的是对于生命的意义高更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安于现状,不因循守旧,这是我们应该从高更身上学到的。为了寻找生命的价值,他来到了他心里的天堂――塔希提岛。高更在塔希提的创作时期是他一生艺术生涯的最辉煌的时期,他充分运用中世纪的彩色玻璃画、壁画、日本版画等各种创作元素而创造出的综合画法,自由自在的描绘当地原住民与牧歌式的自然生活,强烈表现自我的个性。高更的绘画中展现出了他对自然美的崇敬和热爱。印象派画家致力于描写湖面上的赛船、郊外的咖啡店的舞会、草坪中的晚餐、阳光下的金发女郎、歌剧院里的贵族情侣等,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洋溢着温馨优雅的情调,流露出对上层阶级生活方式的追慕与向往。高更天性中的孤傲使他产生了一种本能的清高。高更曾3次前往塔希提,因为他想寻找一个自由、宁静、天堂般的环境来作画。布列塔尼,因地处偏僻而未受到现代工业文明的入侵,当地居民敦厚开朗,生活节奏舒缓自在,依然保留了原始古朴的风情。朴实的小渔村常常笼罩在终日不散的雾气当中,茂密的树林和老式的教堂,还有当地居民捏制的古他的风十足的泥塑,这些自然与艺术的景色加上开朗的塔希提人吸引了高更来此作画。高更曾说:“我喜欢布列塔尼,我在那里发现了野性和原始的状态。当我的木鞋敲着他的花岗岩时,我听到了沉闷、有力的声音。我要在画中努力表现这种声音。”

高更为我们所熟知,就是因为他作为一个印象主义的代表艺术家。高更从兴趣出发开始作画于19世纪30年代初期,由著名印象派大师毕沙罗引介,使他与印象派结缘。而他给绘画带来了不可逆转的变化,是通向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印象派对光与色的潜心研究,以及不管贫病疾苦任然追求健康、光明和欢乐的精神深深影响了高更。印象派对光影的注重又促使高更形成了自己的风格。高更早期接受了这种绘画风气的影响,描绘了很多优秀的风景画。后期高更极力摆脱印象派的影响。坚决不用光影效果来作画,也不用互补色技巧,反而追求色彩的平涂法,在表现主题和色彩方面达到了超乎寻常的效果。在作品中高更极力简化形象,用黑色勾勒形象,以赋予作品暗示性和象征性。在笔触上,他运用了大量的单线色彩平涂手法。在用色上,他只考虑其象征意义以及颜色对比所可能产生的空间感,使画面充满表现力。高更不为远近法所左右,而是大胆采用装饰性构图及强烈的色彩效果。他描绘了绿色的草地和黄色的山坡,从而成功地利用对比色获得了深度的空间感。

高更作为原始自然派的画家,他喜欢自然,他喜欢淳朴自然,他画中的人物简单、憨直,因此也很自然。勇往直前的个性、不安与和缓的颜色。朴拙的造型,深粗的线条,概括的造型,这是人们形容高更的性格和绘画特色。沉着的色彩,强烈的对比性。色彩不会很丰富,不娇媚,往往是极少的集中颜色的搭配,直接击中内心,如同一种熔岩般的热流,便深入到骨髓深处。

高更,他替文明本身找到了避难所,他所开拓的道路突破了文明所形成的社会藩篱,高更的一生永远徘徊在逃避与追求之间;逃避现代文明的窒息,追求自然与人性的结合。他的作品充满了音乐般动人的节奏。他不受任何外力的阻饶,哪怕是病魔缠身,饥寒交迫,也不能阻止他对美的追求与渴望。

这就是保罗・高更,一个纯粹的艺术追求者。

参考文献:

〔1〕高更.生命的热情何在.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2〕高更.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世界名画家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4〕眭谦.走进大师生活.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5〕高更.高更艺术书简.金城出版社,2011.

〔6〕华语.高更画传.华夏出版社,2010.

〔7〕约翰・雷华德.印象派绘画大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拉塞尔・阿希.印象派绘画百图.人民美术出版社,1984.

〔9〕宾汉.墙上艺术书系――后印象主义.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