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治未病”理论思想的内涵及其价值导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治未病”理论思想的内涵及其价值导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To Discuss the Intension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and Its Value-orientation

Hu Lingjuan;Chen Zhanlu;

Zhao Huiqing;Wu Feng; Li Ruifeng

(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北京 100029)

(Administration School,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摘要: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的精华,通过对“治未病”内涵和概念的梳理,提出应根据临床实践需要将其分为三个阶段: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基于“治未病”理论的基础,阐述了“治未病”思想价值导向是促进卫生资源趋向公平性和可及性,卫生部门应充分发挥“治未病”思想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构建中的指导作用,提升其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初级卫生保健的贡献率。

Abstract: The thinking about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is essence of tradtional chinese medcine. Through summarizing the intension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it tables a proposal that the concept sh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the first is to prevent before the disease arises, the second is to prevent the deterioration when the disease arises, the third is prevention of the recrudescence of diease. The value-orientation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is acclerating health resources fairness and accessibility. Department of health should take advantage of prevention and healthcare of tradtional chinese medcine, promote it's affect on primary health care and health care system.

关键词: 中医预防保健 治未病 内涵 价值导向

Key words: prevention and healthcare of tradtional chinese medcine;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intension; value-orientation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5-0313-02

0引言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的精华,而这一思想的形成与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的发展有深刻的关系。现有研究表明,至少从《内经》开始,“治未病”思想就已经开始产生。经过历代医家不断的探索和总结,现已初步形成了一个较为丰富的理论框架。中医古典医籍《内经》中始终贯穿着“治未病”的治疗思想,它包括养生保健(属于医学养生学范围) 和早期治疗(治疗原则)两个方面[1]。而中医预防保健和“治未病”思想在我国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积淀,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已经形成非常丰富的理论体系,在理论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中医预防保健和“治未病”的实践探索也一直贯穿始终。

1“治未病”的思想内涵和概念取向

1.1 “治未病”思想的内涵和概念一直存在诸多争议公众习惯上把中医“治未病”思想与西医三级预防保健体系进行对比,把二者的相似之处视为等同。更有甚者,把“治未病”误解成“治胃病”与“治末病”等。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公众普遍对中医“治未病”思想难以产生认同感。另外,目前学术界对 “治未病”的内涵,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解,存在着四个阶段(层次)、五个阶段(层次)等几种观点。分为四个阶段,其实是在第一个层次中有细化为两个阶段:“未病先防”和“欲病救萌”,或者分为五个阶段,即又将其中的一个阶段分为两个层次。而在临床中却又很难将细分的几个层次区分清楚,妨碍了“治未病”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也有学者提出“未病学”的概念,并出版相应学术专著,但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尚存在不足。这些争论,严重阻碍了中医预防保健(治未病)体系的建立工作。

目前,有关治未病诊疗评价体系以及实验动物研究还不多见;诊察手段落后;现行宏观辨证不足;学术界理论上不够重视;缺乏系统的、大样本临床试验设计和研究等[2]。广大医务工作者也认识到“防病重于治病”,特别是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亚健康”状态越来越重视,迫切需要“治未病”理论进行指导。由于对“治未病”的理论探索和临床实践均处于自发状态,并没有学术机构组织进行系统的专门研究,因而,尚未形成一个以人群健康为中心的,从理论到实践的、科学的、有机的体系。同时,“治未病”与预防保健、公共卫生的关系也存在模糊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明确。

如何能够促进人们对中医“治未病”有更深入的理解,使中医的“治未病”从理念、思想发展成为更容易被世人接受的、具有丰富内涵的理论体系及中医未病学学科并指导预防保健实践,在疾病预防和保健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值得现代人研究的。

1.2 “治未病”理论的三个层次及关系笔者认为,根据文献整理和临床实践,应将其统一为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不同层次或阶段,寓意简约,思路清晰,逻辑严密。《灵枢》给出了“上工”、“下工”的区分方式,就是“上工守神,下工守形”。能够从神这个无形的东西的层面去理解疾病,治疗疾病,那就有可能成为“上工”。反之,如果守持已经成形的东西,并从这个层面去理解疾病,治疗疾病,那只能是一个“下工”[3]。也就是说,“治未病”是非常高的一个层次,是“上工”才能完成的。从疾病的角度讲,“治未病”是疾病的三个不同阶段,从养生角度来讲,是人体处于不同状态时应采用的不同方法。归根结底,“治未病”理论的三个层次关系,都是紧紧围绕着预防和保健开展的,重在对疾病的“防”而不是“治”。这些思想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架构,为今后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扫清了认识上的障碍,为深入开展临床应用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治未病”思想的价值取向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决定了我们是“穷国办大卫生”,用于医疗卫生的投入十分有限。有资料表明,1980年到2008年,我国卫生总费用增长了约100.6倍,人均卫生费用增长了74.4倍,而同期我国GDP增长了65.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仅增长21.6倍,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仅增长了36.5倍。尽管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但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财政对医疗卫生的负担能力有限,人民群众的筹资能力也有限,难以承担高昂的医药费用,即便是发达国家也深受医药费用不断上涨的困扰。[4]因此,必须将有限的卫生资源投入到最关键的领域去。近几年,我国慢性病致死致残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且许多病种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尽管其中大部分疾病是由可预防的已知危险因素造成的,但是现代医学对此束手无策,时代呼唤中医药在人类健康发展方面有所作为,迫切需要中医药“治未病”和预防保健的思想尽快应用于临床。通过开展“治未病”和中医预防保健,防患于未然,使人们不生病、少生病或延缓发病,是最具成本效果的服务之一。其重要意义表现在:一是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需要;二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需求的需要;三是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四是中医药自身发展的需要。[5]这就需要从全局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正确把握三个目标之间的关系。构建具有中医特色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既对中医药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建立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和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解决13亿中国人民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保健问题具有深远的意义。

中医“治未病”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预防保健思想,以养生调摄为主要手段的丰富的方法体系,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点,以及包括食养、药物、针灸、推拿、气功、导引、功法等一系列方法在内的综合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卫生保健的需要。以治未病思想为核心的中医预防保健,是一种乐观向上的生命观和健康观,也是积极主动的方法论,重在从整体上动态把握、维护和提升人的健康状态。为此,王琦教授提出现代“治未病”的三个切入点:一是打好基础――养生为要务,二是把握关键――体质是根本,三是抓住重点――关注疾病高危人群、发病先兆、亚健康状态。

3“治未病”思想对促进健康与卫生公平的作用

3.1 对我国初级卫生保健的促进我国卫生资源总体的分布不平衡,基层卫生资源所占比重有限,尤其是投向农村地区的卫生资源有限,因此中国初级卫生保健的水平距离发达国家和地区尚有距离。目前我们面临着卫生资源总量不足、新的健康问题不断出现、健康水平存在差距和卫生公平性差等挑战, 迫切需要进一步丰富初级卫生保健内涵,不断创新和完善初级卫生保健的运行机制。实施预防为主的卫生服务措施是实现初级卫生保健的重要途径。当前,在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体系中,中医预防控制作用远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治未病”思想是指导基层开展预防保健工作的基石,如果能够将中医预防保健思想和基层初级卫生保健相结合,把有限的预防保健资源向农村倾斜,一定会促进农村地区卫生保健工作的开展。

3.2 对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作用一个国家公共卫生服务的建设水映了其卫生公平的程度,因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是保护人群的健康,使其免受任何健康危害的系统。公共卫生的重要原则包括:公共卫生的职责由政府来承担、公平是公共卫生最重要的道德准则、预防是公共卫生最强大的功能,只有全面遵循和贯彻初级卫生保健的价值观、原则和方法,才能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健康相关指标。[6]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体系致力于最大范围和最大程度的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中医防治疾病更加强调“防”的思想,如果能够构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将会在现有的以西医疾病预防与控制体系的基础上,补充和完善一个新的体系,将会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目前,构建以“治未病”理论为指导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时机已经成熟。“治未病”内涵尽管还要进一步探讨和明确,但是其理论的战略指导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我国要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的战略目标,必须走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发展道路,也就是要把中医的预防保健思想贯穿到医药卫生体系的建设当中去,必须充分发挥“治未病”的中医预防保健思想,构建低成本、高效率的卫生服务体系。不仅使政府能够承受,而且也保证群众负担得起,这才是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坚持以预防为主,充分发挥我国中医药防治疗效确切而费用相对低廉的优势,从而真正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洪图.黄帝内经研究大成[M].北京: 北京出版社,1997,1362.

[2]刘进,李国信,李丹.治未病学术思想探源及研究展望[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6:1309.

[3]李俊德.中医“治未病”的科学内涵和精髓[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3:125.

[4][5]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发展中医药 造福全人类.人民网,2010年11月1日.

[6]王思成.基于治未病理论的预防保健体系构建思路及公共卫生政策措施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8(9)9: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