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茶具图赞》之“竹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茶具图赞》之“竹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赞曰:祝融司夏,万物焦烁,火炎昆岗,玉石俱焚,尔无与焉。乃若不使山谷之英堕于涂炭,子与有力矣。上卿之号,颇著微称。

尊称:韦鸿胪。画中的茶具带着美丽的竹编外表,熟悉茶具历史的人一看或许会惊呼:“竹炉”!在中国历史上,竹子倍受文人钟爱,在茶的世界里,到处都有竹子的影子。南宋杜耒的一句“竹炉汤沸火初红”,带给世人多少对寒夜品茗的神往。而明代的江南,更使大批文人投入到“竹炉”的设计中,营造出所谓“竹炉山房”特有的竹炉文化。竹炉是专属于茶的。风炉煮水烹茶自唐陆羽开创,后世沿用。然而后世继承的不只是风炉的功能,更有深刻的风炉文化,虽然不一定形如古鼎,却借竹子喻君子品格。竹制外表的风炉显得格外清新可爱。

竹炉何以姓“韦”?十二样茶具均以材质为姓,那么“韦”自然与材质有关,称“竹”不是更直接吗?原来作者借了“韦编三绝”的典故,古时孔夫子勤奋读书,每每翻阅得竹简的绳子都断开了,又连上,还是断开,如此反复,可见多勤奋。这“韦”正是竹简的绳――熟牛皮。以韦借指竹简,并借此提醒茶人多下工夫做学问呢。鸿胪即鸿胪寺卿,古代掌管民族关系与外国关系的礼仪官,虽权力不大,但事关国家颜面,来不得半点马虎。以鸿胪代指竹炉,正表示一场茶事从风炉开始,如一场隆重仪式的开始,庄严肃穆。那么点茶的仪式从哪里开始呢?正是用风炉炙茶。北宋蔡襄《茶录》载有用于炙茶的“茶钤”,即以茶钤夹着多少带些湿气的团茶到风炉中炙烤,待内外干透而不焦时,即可开始碎茶历程。这对茶事成败至关重要,因为未尽除湿气,团茶会带柔韧,不利捣碎碾磨:炙烤过度又易生焦,更破坏茶汤品质。所以要求火候恰到好处,而炙茶人专注又富经验,方能把握这蒸青团茶的质量有益无损。这多像那仪礼官,导引不出错,便推进了后面活动的进展。

名文鼎。鼎是三代食器,后演变成礼器。古代以鼎的数量决定贵族的身份,“天子九鼎”,鼎成为社会秩序的象征。陆羽把风炉设计成古鼎型,并镌刻铭文,以寄喻他对社会和谐、天下太平的期许。审安老人以“文鼎”名竹炉,显然是承继着茶道的积极入世精神,也蕴含着风炉的古雅之美。

字景D。据说在湖南茶陵县有座古老的山,叫景阳山,相传指导百姓种茶的炎帝神农氏就埋葬在此地。山上不仅生长着茶树,而且盛产铁矿,能让铁与茶产生必然联系的,在宋代只有风炉。风炉的主体是铁铸成的,外面再包以竹编,用之于茶事中,此物的字用景阳大有深意。

号四窗闲叟。古人的号,似乎更多为标榜其风格甚至是风骨。看到这样一个号,仿佛看到一个有着仙风道骨的清闲老者,手摇蒲扇,煮水点茶。确实,茶事风炉的开端便是古雅的,所以称“叟”,即老者,那种阅尽世间沧桑,复归于平淡自守的智慧老者。那么为什么称“四窗”?根据《茶经》记载,唐代煮茶用风炉的三足之间设三窗,炉底也称一窗,作为通火漏灰的所在,加起来可不正是四窗!审安老人的竹炉,虽不一定是“四窗”,但承继着历代茶炉的实用与美观兼具的精神。

赞词云:“祝融司夏,万物焦烁,火炎昆岗,玉石俱焚,尔无与焉。乃若不使山谷之英堕于涂炭,子与有力矣。上卿之号,颇著微称。”

这是作者心中风炉的品德。火大概是世间最猛烈的一种东西了,它能瞬间毁灭一切。譬如火神祝融掌管着夏天,大地上的万物几乎要被烤焦。而大火烧在昆仑山,能使美玉和石头一齐焚毁。然而,于饮茶而言,这是一场金木水火土相生相成的活动,火是必要的,只是在风炉的腹腔中,火受着风炉的制约。文武之候皆有定制,炙茶所用的火,一定不能把茶烤焦,因为炙茶只是为除湿,那么珍贵的茶,茶人不着急,可以来回翻烤,直到茶饼内外干透为止。所以风炉对炙茶成败至关重要,进一步讲,是决定茶汤品质的重要环节。作为茶事礼仪的导引官,风炉很出色,因为它的结构确实合理,封给它鸿胪上卿的官职,也真的比较合适。

按:审安老人从材质、功能、历史、掌故、文化等角度,煞费苦,蝴述了一件茶具――竹炉,或者也是讲述了一名官员――品行兼优的官员。事实上,站在茶文化的角度看,茶具本身就包含三个层面,一为功能,二为美观,三为思想。这些层面传导到茶事上,品茶就不只为品一杯茶汤,还包括创作茶汤的过程,借由茶具与连贯其间的技艺而受到美的熏陶与思想的启迪的过程。所以,以茶修身,也正是借由一杯茶汤而体悟到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原理。美好可能是短暂的,但一定存在过,也可以创造。只要精心、用心、耐心,美好的世界也是可以缔造的。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并不断完菩自我、修正自我、恪尽职守,还有什么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