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探水彩肖像写生与艺术创作的融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探水彩肖像写生与艺术创作的融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通过高校水彩写生教学实践,作者认为以往的写生教学模式已难以适应大四阶段的教学目标,即学生在进入毕业创作时欠缺一定的创作能力。作者认为在写生课程与毕业创作之间缺乏过渡衔接的课程,有必要调整写生教学的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关键词】写生 创造性思维 创作 融合

本文以大二阶段的水彩肖像写生课程为实验案例,将教学内容融入创作元素,通过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重新规划新的教学内容,旨在打破学生长期被动式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从相应的训练中学习新的技能,为毕业创作做好充分的准备。在本次水彩肖像实验课程里,主要分为画室里和画室外两部分教学环节。

由于以往的肖像写生教学模式是以课堂内对着模特描摹为主,学生在思想意识上过于依赖教材上的范画步骤,故作业的效果反映出表达手法的单一、缺乏个人探索和特点。这与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有着很大的关系,如何能让学生主动地去把控画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学习内容。

首先,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这是写生或创作都需要具备的能力。在写生课堂里,学生面对模特时,往往容易忽视作画之前的“鲜活感受”,即学生对模特相貌特征与气质的观察。故笔者在课程的前期,先安排水彩肖像速写训练,30分钟完成一幅不小于8开的作业,在半天的课程里完成不少于5张。模特的头部姿态一向以平视为主的视点,笔者另外增加了不同的视点训练,例如仰视、俯视等,学生在此阶段的训练中加强了在短时间内快速捕捉对象特征和用色彩概括形体的能力,为接下来的训练做铺垫。

速写的训练在于激发学生的感性,然而一幅肖像画的描绘过程还需要有理性的对画面经营的意识。以构图为例,学生以往的水彩肖像作业大量雷同,几乎都是毫无新意的构图,这反映出学生在下笔之前欠缺思考,这对发展创造性思维无疑是个很大的障碍。所以,笔者在课程中取消以往常用的8开或4开的长宽比例,要求学生根据模特的形象,灵活改变画面的长宽比例,如长条形、正方形,甚至可以是特殊形状,如圆形及三角形等。

画面内容的布局也需要学生去积极思考并做出调整,如肖像在构图中的位置如何摆放、怎样突破常规的构成等。在肖像画写生中,学生往往只关注对肖像的描绘,忽视了背景与肖像之间的关系,可以在背景的处理上要求学生发挥个人合理的想象空间,加强学生主观改造画面的能力。

在水彩课程中,除了要求学生熟知和运用水彩工具性能外,还离不开对色彩的掌握。笔者认为,在每个年级阶段应要有不同的教学要求,学生在大一的写生基础训练,应掌握客观物像的色彩规律,作业能体现对客观色彩的理解和把握的能力。到了大二的阶段,可引导学生从写生的色彩规律里,逐步加强色彩的主观归纳和提炼,并尝试强化个人对色彩的感受,如有的学生喜欢含蓄的灰调子,有的喜欢饱和度高的调子,借用写生来挖掘个人的色彩喜好,逐步形成自己的色彩面貌。

此外,安排水彩与其他媒材相结合的训练,鼓励学生以水彩为主媒材,继而拓宽与其他材料的配合运用,除了水彩纸,可以是有色纸、卡纸或木板、有机片等。笔的运用也可多样化,如毛笔、排笔、扇形笔等。利用水彩的水性特点,还可尝试水彩与水溶性彩铅、蜡笔、松节水、乳胶等结合所产生的特殊肌理效果。为丰富画面的多样表现效果,还可以采用拓印和拼贴等。在此训练的实验过程中,学生提升了学习的兴趣,尝试主动寻求多样的表现方式,为以后的创作课程积累了实践的经验。

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创作能力,笔者在课程的最后时间段安排了自画像的课程内容,以此调动学生多方面的训练。要求学生利用照片进行自画像的创作。在学生拍摄照片前,笔者引导他们对个人形象的设计,如发型、服饰、姿态、表情、光线、背景环境的选取等进行构思,然后再拍摄照片。学生在画的过程中,结合课程前期的练习,将构图比例、画面构成、色彩表现、综合材料等运用到自画像作业当中。

在本次水彩肖像课程里,学生除了课堂上的各种训练外,还应让他们知道学习的范畴不能只局限在画室里,课外也需要大量地补充与课程相关的知识,目的是通过开阔视野来引发学生的思考。笔者开设了分享课程与观摩BBC艺术片课程。分享课的要求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搜集自己感兴趣的5位肖像画家资料,制作成PPT课件。学生在讲台上边展示作品,边以自己的理解去分析画作,还可穿插这些肖像画家生平里有意思的小故事,以增强台下听众的兴趣,每人讲述的时间为20分钟。作为讲述的学生来讲,培养他们形成在课后关注其他艺术家作品的习惯,通过大量地多看多思考,逐渐加强对作品的分析判断能力,再反馈到课堂内的思考与实践,并且锻炼了学生的口头组织表达能力,台下的听众通过台上讲述者的分享,也充实了知识量。全班学生通过数周的时间轮流完成了分享课。而观摩BBC艺术片课程,内容是播放由英国广播公司制作的关于讲述艺术流派的影片,要求学生课后写300字左右的观后感。相对书本而言,影片往往能达到更生动直观的效果,一方面希望增强学生对艺术的兴趣,另一方面还是为了开阔他们的视野,引发他们对艺术创作的思考,以写观后感的方式学结心得,并与自己的课堂练习联系起来。

另外,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成长记录袋的方式,用相机记录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在画室记录他们的草图、作画过程,目的在于更好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解决每位学生遇到的问题,包括在多媒体课室进行的分享课程及观摩BBC艺术片课程,笔者对每位学生的演讲、观后感都给予了及时的点评。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反思了以往水彩肖像写生课程的教学模式,认为其导致学生长期被动式按部就班描摹对象,抹杀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应有的活力与创造力,因此有必要对课程的训练进行循序渐进地细化。通过上述画室内与画室外的教学方式实践,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开启了学生在水彩肖像写生中与艺术创作相结合的能力,为将来进入创作课程提供较好的基础。

(注:本文为2012年广东省本科质量工程教改项目“美术教育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建设”成果之一,项目编号:粤教高函[2012]204号)

作者单位: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