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构建“心理地图”,提高区域地理复习效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构建“心理地图”,提高区域地理复习效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区域地理作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对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具有重要的意义。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地图”,提高区域地理复习效率,是高考复习过程中提高区域地理成绩的重要策略。

关键词:“心理地图”;区域地理;提高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3-0089

近五年研究区域地理复习“策略”的文章中,作者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心理地图”或相关的表述,如姚伟(2012)认为“建立区域复习模型,构建思维导图”、郑细扬(2012)认为“梳理‘三基’主干知识,构建系统地理网络结构,为区域分析储备地理知识”、赵轩(2012)提出“将区域地理知识系统化,建立结构模型,使复习有章可循;建立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在理解中形成知识网络”、何必相(2013)认为要“选取重要经纬线重点训练,构建世界和中国‘心理地图’”、简豪光(2013)认为应该“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区域知识网络,深化对区域发展问题的理解”、施兵(2013)提出“应主动构建知识网络,从而达到宏观上控制、微观上深入的目的,进而熟悉重要的地理事物”、张玉贞(2013)认为“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很多学生感到知识杂乱无章,较难记忆。实际上这就是由于没有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即没有建立起知识模型。”、罗秋官(2014)认为“帮助学生构建‘心理地图’,做到‘手中无图、心中有图’是搞好区域地理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徐占福(2014)认为“定位是前提――运用地图,建立‘心理地图’,学会空间定位。”、钟晓贤(2014)认为“抓住主导要素构建区域要素知识网络。”、史小燕(2015)认为“构建‘心理地图’准确区域定位、运用思维导图,综合评价区域问题。”、蔡双君(2016)J为“首先弄清区域的范围和位置,建立区域的心理地图,学会区域空间定位。”、周曰志(2016)强调“强化地理思维建模,促使知识结构化,思维可视化。”

以上学者分别结合高考中的实际考题就区域地理复习中的“思维导图”进行了构建。通过分析,笔者概况整合出高考复习中有效构建学生“心理地图”的策略,具体如下:

一、引导学生科学思维,强化区域分析和区域综合

地形、气候、水文、植被、人口、文化、经济、城市等地理环境中各个地理要素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渗透,且当其中某一个地理要素发生变化,则其他地理要素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就构成了一个区域最突出的典型特征。地理课程内容的区域性,表现在它不仅展示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区域特征是通过各地理要素融合渗透而形成的,故需通过全面、系统的分析,从整体方面来认识。区域分析和综合的方法为区域地理复习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泛化模式。

区域分析就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作为个体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的特点、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细致地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主线,并以此解决问题。

区域综合是在区域分析的基础上探求区域的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由此而形成对区域特征新的整体性的认识。区域综合不是关于各个地理要素认识的简单相加,综合后的整体性认识具有新的关于区域特征的理解和认知。

区域地理复习中,区域分析和区域综合习惯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1. 梳理地理基本原理、地理基本规律、地理基本过程的主干知识。引导学生在思维前,必须明确考查对象的概念,学会将区域分解成若干部分或个别属性方面来认识。

2. 引导学生学会对区域的状况、特征和成因等各方面进行剖析,把已分析的各要素组成统一的整体加以认识,进而揭示区域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并预测区域发展方向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抓住地理问题的核心,认识各个部分的联系并找出主导因素,明白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它与其他问题有什么关联,是不是可能构成一个新的其他问题。

4. 区域比较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它要求通过区域间的自然、人文要素的横向比较,认识区域间的“一致”和“差异”。地理教学中应加强引导学生在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时,灵活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对不同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对照、比较和分析,找出他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抽象出特殊的、本质的特征,进而揭示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区域地理特征。

二、通过突出空间定位,构建空间图像,搭建“心理地图”

区域定位是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步,也是解答各类区域地理试题的金钥匙,是学好区域地理的第一道门槛。掌握基本的区域定位方法,准确而快速地进行区域定位,是高考命题的主要能力考查点。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往往从地理空间入手,要求考生对试题中给出的地理信息进行正确的空间定位,再以此为基础,分析、推理其他特征解题。如果空间判断错误,则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如何正确判断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特点以及空间联系的规律,已成为地理应考的首要问题。

从概念上来理解,空间定位就是为所给试题确定区域的地理位置(包括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半球位置等)准确地定位。可能的考查方式是进行区域位置判断,概括区域的突出特征,并与系统地理有机结合。这就要求考生能够准确把握所考区域的特征,根据地理位置来进行定性,进而确定试题的空间定位。

地理教学中教授学生对区域地理进行空间定位常用的方法有:

1. 重要经纬线定位法

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是区域定位中最常见、最准确的方法,也是近几年高考的重点。地理事物都有精确的经纬度位置,要仔细观察地图,熟悉重要地理事物的经纬度位置,当具备了较扎实的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基础,解题时就能通过经纬度数据进行正确判断。

2. 面积、轮廓、形状定位法

国家、地区都有自己特殊的轮廓特征,河流、湖泊也有自己的形状。通过其面积、突出的轮廓和形状特点确定区域位置,如河流、山脉的走向、长度,河流的源地、注入的海洋,大洲、世界分区、世界主要国家、我国省级行政单位的面积大小、轮廓形状等进行判断。引导学生善于发挥想象,把轮廓、形状特征作为判断地理事物分布的一把钥匙。

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和识记世界的局部地区、重要的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湖、海峡、运河、岛屿等的分布和主要国家的轮廓形状等。掌握常见地区地理位置、轮廓形状,世界大的地形单元、河湖海等基本特征的分布,典型经济区的自然环境结构及经济、人文特征。

3. 相对位置定位法

有些地理事物可能一时辨认不出,但其周围事物可以成为判断、推理的依据,通过对相对位置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其位置往往能够做到事半功倍。考题中的自然景观、文物古迹、现代建筑物、文化现象等往往是定位的重要线索。

4. 典型区域分布规律定位法

很多地理事物都有自己的分布特征及规律。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自然带特征、动物特征、土壤特征、河湖特征、地貌特征、人文特征等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或特殊性,这些特征是区域判断的重要线索。掌握了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再依据试题中的材料,如:气候类型、河流径流量、农作物的分布、地貌示意图、正午太阳高度图及文字说明等,可以清晰地帮助分析出地理事物所在的空间位置。

5. 利用题目中的信息进行判断

教师应在平时解题时注意培养学生地理空间的整体定位意识和能力。如有些题目会在题干或问题中提示区域的大致范围或自然、人文特征,对缩小定位的范围和提高定位的速度很有帮助;有些提示信息甚至决定定位的成败,如图例、注记往往是重要的提示信息,引导学生在解题时充分利用图例、注记、比例尺等图中信息辅助判断图中的河流、湖泊、山}、等高线、沙漠等;根据比例尺的大小可以初步确定区域范围的大小,有利于定位;依据地球的自转方向、气旋及反气旋的气流方向等信息判断南北半球。

三、运用地理图表,构建复习模型,建立“心理地图”

新课程理念突出了地理的学科特色,重视在新课程实施中对学生综合能力、地理素养的培养。地理学的表述有别于其他学科,文字只能恰当地表达地理概念和观念的一部分,而不能形象地表达空间的概念。有形的图表既是地理学的工具,又是地理知识与信息的载体,同时也是地理思想的表达方式。文字与图表构成了地理学的形象特征。因此,利用区域地图为载体,要求考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对题目负载信息的提取、认定、分析、判断的思维过程,以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是地理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地理知识很繁杂,记忆内容很多,但很多都是通过图展示的,借助图形表达地理空间规律,对世界区域图的判读,关键是根据图示中的信息如经纬度、海陆轮廓、山川形状、特殊事物等进行判读和定位。因此,教师务必教会学生读图、判图,训练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四、结语

高中区域地理复习知识内容较多,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教材和各种素材,将地理科学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科学构建“心理地图”,帮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网络,自觉设计区域地理复习模板,从而整合区域地理知识,形成“手中无图、心中有图”的最高境界。

(作者单位:浙江省瓯海中学 3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