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集体林改添异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集体林改添异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永丰县龙冈畲族乡胜峰村是赣中的一个典型山村。一这个村人均耕地不到8分,山地却有60余亩。林地一直是村民赖以生存的命根子,青山见证着胜峰村的发展。

农民更富裕,上学能负担

兰海龙是胜峰村的一位普通村民,育有3个儿子。去年,兰家的三儿子兰德鑫参加高考,考分超过了一本录取分数线。兰德鑫高兴之余感叹说:“如果早几年搞林改,二哥或许跟我一样可以上大学。”

事情还得从早些年说起。那年夏天,兰家的大儿子考上高中,二儿子读初中,小儿子念小学。兰海龙夫妻俩东借西凑,只凑够两个人的学费。兰海龙拿着大儿子的高中录取通知书发呆,妻子雷桂英把3个儿子叫到身边,说:“爸妈对不起你们,现只借到两个人的学费,你们说怎么办?”懂事的老二非常理解父母的苦衷,于是爽朗地说:“哥成绩好,弟年纪小,让他们读,我帮家里干活。”从此老二告别了自己的求学之路。

兰海龙只怪当时山场不值钱。他回想,虽然1978年改革开放把田分到了农户,但人均耕地只有0.79亩。1983年村里又把部分山场分到了农户,但政策并不稳定,中途分分并并,山场不公不私。木竹税费负担重,每根毛竹只值5元钱,扣除工钱后便无利可图,村民只好眼看着竹子烂在山上。兰德鑫也说:“当时,满目青山绿水不过是一幅淡淡的山水画,中看不中用。”

2004年,在全省铺开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始改变了兰海龙的家境。他说,林改使产权清晰了,税费减轻了,一根竹子可以卖到13~14元钱,自家200多亩木、竹山地,就是一座“绿色银行”。去年高考前夕,老三兰德鑫曾担心考不上大学。兰海龙底气十足地鼓励儿子:“只要你想上大学,家里就一定会让你再补习,直到考上大学。”

胜峰村党支部书记兰德良说,林改后,胜峰村农民的生活明显富裕了。200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612元,比2003年翻了一番多,而且公益事业大有改善,小孩上学不要一分钱,绝大部分村民都用上了自来水、看上了有线电视……

山林更绿了,风景多美丽

去年,胜峰村第3村小组发生一件新鲜事:村民兰祥亭、江忠辉、谢远光、朱添财等人不但放弃了上面下达给自己的木材采伐指标,还联名提出建议,要求政府以后少下达木材采伐指标,以形成真正的绿色园林。

兰德良说,山成了村民自己的山,树成为村民自己的树。现在,竹山比较多的小组已经不砍伐木材了,多取竹少伐木已成为村民普遍的共识。这与原来的“有指标争着砍,没指标偷着砍”简直有天壤之别。

林改后,山林从集体变成自己的,农民吃了定心丸,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对林业舍得投入了。第5村小组的18户农民共投入30多万元,修了15公里林区公路,家家户户把路修到了自己的山场。不但降低了运输成本,还起到了防火隔离带的作用。

从2001年到2007年,胜峰村先后有100多户农民自发上山造林,特别是在2008年遭受50年来最严重的雪灾后,村民造林的积极性更高,造林数量超过前20年总和的两倍。如今你走进胜峰,映入眼帘的是山川如画,风光旖旎,群山连绵,百溪争流;山上树木参天,林间百鸟争鸣,处处弥漫着野草、泥土、鲜花的芳香。

村庄添活力,水土显魅力

20世纪80年代,胜峰村靠山吃山,富庶得被称为“小九龙”。然而好景不长,仅仅10年光景,村民坐吃山空,纷纷背井离乡,外出谋生。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推进,这几年,胜峰村悄然出现了“回乡潮”。

孤儿兰宝告别了在赣州摆地摊、打零工的苦日子,回到家当起了240亩山林的林场主。2006年,他仅靠销售木、竹、木夹和板笋,收入就达6万多元。他不仅把家里的老房子翻修一新,还清了历年欠款,还购买了一辆汽车,成为山村的有车一族,而且在龙冈街买了一个店面,专卖汽车配件。

在外打了10年工的雷圣荣回来了。他把自己在外闯荡多年的全部积蓄投入到山场上,去年又远赴湖南请来毛竹低产改造技术工,投入6万元改造自家毛竹林。在他的带动下。毛竹低产改造在胜峰村蔚然成风。

乡村医生朱圣林也回来了。1992年,由于诊所生意不景气,他给全家买了城镇户口,远走宁都县城行医。今年1月,朱圣林向村小组提出书面申请,执意要把户口迁回胜峰。他说:“村民有钱了,又搞了合作医疗,我开诊所再也不用担心村民欠钱,即使少数交不起钱我也愿赊。”

兰德良说,如今胜峰村很少有人在外打工了。以前外迁、办了“农转非”的村民,看到家乡的变化,也纷纷要求回迁。2004年林改后,全村共有13名办理了“农转非”的村民在征得村小组和群众同意后,重新迁回了胜峰。

昔日让人背井离乡的山村,如今成为了村民的绿色家园。

责编/余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