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建筑与基地环境的匹配与整合相关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建筑与基地环境的匹配与整合相关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实际上,建筑设计创新与形式上的标新立异并不能划等号,而是在建筑具体功能的基础上,以基地环境的制约性条件和现实社会的客观条件为主要切入点,为人们提供具有创意性特点的空间。本文将某国家风景名胜区和某大学教学楼作为研究背景,对建筑与基地环境之间的匹配整合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希望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建筑与基地环境;匹配;整合

在空间使用过程中主要将建筑作为一种主要载体,这必然会需要一个建筑与环境之间相匹配的过程。一方面,建筑应该在接受环境特质的过程中对自我进行不断的修正,达到一种与环境相和谐的目的,另一方面,基地环境在接受建筑的介入过程中应该使自身得到增色,在此基础上成就一种根植于基地环境的、具有完整意义的原创建筑。

一、实例分析

(一)某风景名胜区游客接待中心

某风景名胜区在2004年被批准为重点风景名胜区,同时被列为红色旅游区,总用地面积为91272m2,建筑面积为34400m2,在景区入口处有一座小镇,建筑区连接小镇的古道。

传统聚落努力将聚落特点和地形特点保持一致,同时将一些特异性地势引入其中,与环境形态相适应创造出自己的聚落景观。小镇四面环山,同时在与外界相联系的道路呈现出一种“几”字形状,一条溪流从小镇中穿过。对山地特点进行充分考虑之后,对山地与流水进行充分利用,形成了一条可游览可休憩的旅游空间。基地整体上呈现南北窄、东西长的形状,在空间上与地形相适应,形成一条横贯东西的轴线,有了这条轴线,建筑整体上就变成一个明晰的空间序列。游客接待中心门前的广场与景区入口的广场共同构成了两个核心,根据开发顺序将整个规划分成临水景观带、观景商业带等,整个聚落就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与基地环境特点相结合,应该将植被与原有地形地面等原生态保留下来,在建筑设施上尽量保持与其一致,保证在色彩、高度等方面与环境要求相符合。同时将当地居民生活特点融入进来,出于对自然山水格局的尊重,使游人在进行空间序列体验过程中,对场景的变化进行深刻的感受。建筑与基地的整体环境相符合,用自然的山水之美将游客引入其中。

(二)某大学技术教学楼

某大学技术教学楼校区建校时主要利用山坡地形,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受到工业区的污染,也不会受到商业集市的干扰,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教学环境。山地景色为校园环境提供了自然的资源,整个建筑群落充分尊重自然地貌,因地制宜,同时还在原有环境基础上创造了一系列新的景观,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因为山坡地形和地势是变化多端的,所以在规划过程中将整个校园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经过长期的发展之后,这三个部分逐渐演变为家属区、教学区以及学生生活区。

基础教学楼是一座2层的建筑,建筑总面积为3500m2,经过多次的勘察和研究共发现存在两个难点:首先,建筑用地面积不大,十几棵大树不规律的生长着,作为基础教学楼来说,怎样与基地环境相适应成为首要的问题;其次,教学楼周围校舍古朴典雅,均为老建筑,怎样将新建筑与老建筑进行有效的融合也是设计中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以这两个问题为技术进行探索,在设计过程中从多方面对新建筑与老建筑之间的平衡进行兼容。

针对环境利用来说,借景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空间层次丰富的同时,新建筑与旧建筑之间产生了一种和谐共生的效果,人的视线从一个空间中进行延伸,得到更加丰富的景观,同时,建筑自身的空间局限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超越。建筑的组织与界定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满足了人们的预期要求,敞廊是内部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不仅在其中得到了休息与交流的场所,同时也变成了周围美景的镜框,使新建筑与老环境之间的兼容作用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

二、建筑与基地整合分析

建筑需要通过匹配和整合介入到基地环境中,其中匹配作为整合的前提而存在,整合是匹配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匹配是与具体基地环境相结合对建筑解答进行探索的一个过程,整合祖师匹配过程中建筑解答所作出的用于基地环境之后产生的最终结果;整合的特征就是匹配与整合两个过程结束之后的共同表现。经过整合之后,新的共同体产生了,基地环境重新恢复到稳定状态中。

匹配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上的含义,首先,基地环境和建筑的相互适应度;其次,匹配与整合相互对话与调整过程结束之后达到一种相互适应的程度。建筑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首先会想到建筑与基地环境之间的适应程度,进而对这种适应性规则是否成立进行判断,再找出与基地环境先适应的建筑,试想建筑在与基地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一定会经过一个相互调整与适应的过程,当这一阶段结束之后,建筑与基地环境才会达到一种匹配的状态中。从这一点来看,基地环境中建筑介入的关键在于与基地环境相匹配的建筑与基地环境之间进行整合。

在建筑与基地环境匹配与整合过程中,“同质与同构”主要表现为建筑与环境的一致性,为了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整体感体现出来,淡化建筑局部组成部件成为一种需要,部件之间的不同会造成形态上的不同,通过相近的色彩构造等,保证性质上的一致,对建筑部件的所属性进行明确,可以说建筑变化就是以“同质与同构”前提之下产生的变化;“个性与创造”主要体现的是在整合的过程中新共同体应体现出一定的个性,原创就是建筑与环境在匹配与整合的过程中在创新方面能够达到的一种高度,“个性与原创”主要包括对建筑介入到环境过程中对敏感度进行的一种把握,将整合体的协同机制体现出来;“生长于传承”主要是指在建筑构成中体现出的环境的发展方向,与环境发展相适应,促进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协同发展,建筑使用者在使用建筑的过程中可以凭借自己的场景将他们的故事演绎出来,并将这种影响融入到基地环境中。生长就是建筑与环境潜质累积的过程,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建筑与环境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建筑会在基地环境中不断的将历史性的信息传承下去。

结语:

总之,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匹配与整合就是促进整合体组成部分的作用可得到高效的发挥。这一过程中与外部环境中存在的影响性因素是分不开的,同时还会涉及到相应的心理因素以及处理手段。不管是在哪一环节中,建筑肯定是与基地环境密切相关的,整个整合的过程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建筑将形象作为一种外在表达,在造型上体现出一种形式美,但是却并不能将其作为一种纯艺术形式来看待。只有将匹配与整合的度把握好,体现出对基地环境的关注,进一步明确基地环境中建筑的定位,才能使其融入到基地环境肌理中。

参考文献:

[1]王琰,李志民,赵红斌. 基于使用者行为需求的建筑设计模式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

[2]王雁飞,孙楠. 个人-环境匹配理论与相关研究新进展[J]. 科技管理研究,2013,(8).

[3]徐茜. 基于环境匹配的人才流动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

[4]王珊,朱蕾. 建筑与场所的融合――东京大学工学部2号馆扩建解析[J].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0,(4).

[5]孙澄,邢凯,韩昀松. 数字语境下的建筑节能设计模式初探[J]. 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2,(1).

[6]丁治宇. 结构形态主导下的地景建筑――以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湖治理研究基地规划设计为例[J]. 建筑与文化,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