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验性学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新课程标准的出现使我们的数学教育回归人文教育,凸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体验性学习,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而体验性学习正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符合学生成长及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体验实践探索创新
《现代汉语词典》对"体验"一词是这样解释的:体验就是用实践的方式来认识周围的事物,没有实践也就没有体验。因此体验学习必须把实践摆在学习的首位。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体验性学习呢?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新课程标准的出现使我们的数学教育回归人文教育,凸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体验性学习,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而体验性学习正是在新课程理念下,符合学生成长及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在体验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一、巧设情境――调动学生参与体验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活跃、最现实的心理成分,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当学生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引入身临其境的课堂中,使他们的内心产生情感和需求,从而获取知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思维特点和教学内容,创设具体的问题情景,把抽象的数学问题还原成学生熟悉的、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引起学生学习的愿望,将数学知识应用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就会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数学一点也不神秘。
二、动手动脑――引导学生充分实践
"儿童的思维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和思维的关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可见动手实践的重要性,《数学课程标准》也非常强调了这一学习方式。由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体验性学习就是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并由感性到理性,进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合作交流――促使学生主动探索
学习数学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它并不是简单的记忆,模仿。《标准》创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研发材料、提供充分地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活动,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四、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自主创新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动力和发现的钥匙。心理学研究表明,保持问题意识是产生创新思维的条件,问题意识强,大脑就会处于高度的敏感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生。在体验性学习中,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使得学生感悟数学思考的途径方法,尤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有效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
最后,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无论如何不要回避困难,而要引导学生走上克服困难这条虽然艰辛而受益极深的道路上来"没有困难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产生不了真正的体验。要让学生自己感受、逐步体验,才能感觉自身的成长。
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经过皮亚杰所说的同化、顺应、平衡等方式,实现由知道到内化,再到体道的转变。小学数学体验性学习就是要试图对现行的以知识本位、教师中心和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彻底改革,是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促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努力丰富学生对数学的感受和体验,强调注重学生对学习过程的过程参与和全身心的体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学生的意义、个性化、创造性的学习,真正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