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为孩子的终身幸福与发展奠基”的实施途径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为孩子的终身幸福与发展奠基”的实施途径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要“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基于此,很多学校都在办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并纷纷极具共识地提出了“为孩子的终身幸福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但是,学校在办学实践中怎样落实和践行这一教育理念,恐怕是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笔者以为,影响孩子终身幸福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习惯、心态、品位、内涵。所以,本文力图从上述四个方面探讨“为孩子的终身幸福与发展奠基”的实施途径

一、养成教育成就习惯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是在幼儿园。”又问:“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学者的话不仅回答了提问者,更是从一个角度揭示了基础教育的本质:教育,应更多地关注人本身的成长,应该让人养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习惯养成教育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以文化为土壤熏陶习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导向与范例。但是,受到当今社会的功利化趋势和教育应试化的影响,很多传统的东西已经淡出校园。因此,学校教育理应在此有所担当。笔者所在学校正在进行的“礼乐文化对中学生习惯养成的研究与应用”的课题研究在这方面作了很好的探索。我们力图让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的各个不同层面,从而构建起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中涵泳浸润,进而养成符合中国优秀传统标准的行为习惯。

(2)以制度为准绳规范习惯。心理学研究表明,习惯的养成有很强的“他律”性。即人很多时候都是在外界强制性的要求下,由“被习惯”走向“习惯”的。心智发育尚不成熟的中学生更是如此,他们的日常行为更需要制度来约束。《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便是学生行为习惯的一条准绳。仔细研究这一规范,不难发现,凡四十条主要涉及两个层面的要求,一是纪律层面,二是道德层面。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更容易关注和落实的是纪律层面的条款,道德层面的要求往往容易被忽视或不太好落实。但恰恰这些道德层面的要求才是关乎人的终身习惯的。所以,学校教育实践中,一定要强化《规范》的落实意识,找到落实《规范》的载体与办法,同时还需要在《规范》之外,形成一些具有学校特色的关于习惯养成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规范与引领下,学生的习惯价值观就会从“避恶”转变到“向善”,从而形成养成良好习惯的内驱力。

(3)以活动为平台引领习惯。习惯养成除了需要用制度来规范之外,更需要用活动来引领。寓教于乐永远是最受欢迎的一种教育手段。学校在养成教育实践活动中,应积极搭建活动平台,把养成教育目标巧妙地融入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各种良好习惯。根据中学生的实际特点,学校养成教育活动可以分模块进行。比如:学习习惯模块、运动习惯模块、生活习惯模块、公德习惯模块等。这些活动的开展不能太随意。它必须由学校教育处牵头,科学安排、缜密组织,力图实现养成教育活动的“四性”要求,即经常性、序列性、针对性、时效性。这些要求一旦实现,学校也就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搭建了平台,起到了引领作用。

二、情商教育铸炼心态

情商,也叫情绪智力(Emotional Quotient,即EQ)。情商是相对于智商而言的。它反映的是一个人把握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揣摩和驾驭他人的情绪,在外界压力下不断激励自己,把握心理平衡的能力。要“为孩子的终身幸福与发展奠基”就意味着我们的情商教育的重点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信心教育。通常情况下,一个班级总会产生所谓的“学困生”。在应试教育环境中,这些不擅长考试的学生容易被成绩压得抬不起头来,失去自信,甚至破罐破摔,走向逆反。而事实上,根据多元智能理论,人的发展潜能是多方面的。学校应多方面创造条件来激发孩子们的潜能,给孩子们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他们发现自身的闪光点,从而构建强有力的自信心。

(2)挫折教育。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的一个负面效应就是现在的孩子,普遍幸福指数太高。在父母的庇佑下,他们生活中很少遇到困难与挫折,但这并不等于以后也不会遇到。人生不如意常十八九,升学、就业、感情、身体、工作,这些伴随我们一生的生命常态中时常会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或是不愿看到的局面。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学校应该有意识地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挫折,并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

(3)沟通教育。能够有效地与人沟通,也是生存与生活的一种必备能力。而独生子女这方面往往容易欠缺。原因是没有兄弟姐妹、父母往往工作繁忙,因此在家里与人沟通交流的机会不多。而在外面,出于一种防范心理,家长也往往不太希望孩子与陌生人交往或独立处理一些问题。这样就让孩子从小失去了培养与人沟通的能力的土壤。学校如果能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在这方面对孩子们有所弥补,就是为孩子的成长作出了巨大贡献。

(4)赏识教育。这里所说的“赏识”,是指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孩子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别人,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从心理学上讲,这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智慧。一个心地狭隘的人,总是会带着挑剔的眼光去审视别人,进而拒人于千里之外。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把很多优秀的人从自己的身边赶走。一个没有朋友、不能宽以待人的人是不可能享受成功的快乐的。

三、特长教育提升品位

特长教育是当今教育的热门话题。遗憾的是,在众多的特长培训机构雨后春笋般冒出、众多的家长带着孩子趋之若鹜的现实场景的背后,凸显出的是严重的教育功利性:培训机构把它当成了赢利的工具;家长把它当成了孩子升学的敲门砖。这样就形成了当代教育的奇怪现象:打球的不读书、读书的不打球。真正意义上兴趣广泛、素质全面的学生越来越少了。事实上,除了个别有特别天赋的适合走“专业发展”道路的孩子外,更多的孩子应该是通过特长教育来学得专业之外的一技之长,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培养一种高品位的生活情趣,养成高品位的生活方式。

基于此,学校在对学生的特长培养方面,除了要将目光瞄准那些天赋优秀、准备走专业之路的苗子外,更应该推行低门槛、多元化、普及化、业余化的特长教育模式,开展如篮球、田径、音乐、美术、定向越野、跆拳道、棋类等多种形式的校本活动课,努力让每一位学生都带着一门特长出校门,让这些特长深深融进学生的血脉,成为学生生命的一种存在方式。

四、文化教育发展内涵

这里说的文化教育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狭义的文化教育是指学科知识教育。这无疑是任何学段教育的重点。为达此目的,学校要通过进一步转变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素养、推进课堂改革等措施,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广义的文化教育是指在学科知识教育之外,学校充分利用现有或开发的校本资源和校本课程,让学生走进历史、走进经典、走进生活、走进科学、走进自然,全面提高综合素养,转变思维方式,丰富生命内涵,形成美好人格,从而真正实现“为孩子的终身幸福与发展奠基”。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说:“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当一个人有了优秀的习惯、良好的心态、高尚的品位、丰富的内涵的时候,他的能力就一定发展了,他的人格也肯定完善了,那他就一定会是一个成功发展、享受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