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学生在做、探、说中学数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学生在做、探、说中学数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陶行知老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十分重视“做”在教学中的作用,认为“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须做得好”。这一理论留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要在做上教,做上学。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也指出“学习数学的唯一方法是做数学”。做数学就是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从事数学练习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它是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探索和认识世界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工作中,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在做中探索,在“做”中体验求知的无穷乐趣。

【关键词】数学教学;做;探;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3-0076-02

新的教材已被广大的师生所接受,随之而来的新理念、新的时代气息、新的课程标准解除了传统的教育理念。数学知识生活化给我们增添了无限的乐趣。让广大师生进入一片新的学习数学的领域。在近几年的新教材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质的飞跃,尽管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困惑过、迷茫过、也失败过,但乌云过后却是灿烂的彩虹。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活动,笔者刻苦钻研教材,合理使用教材,引导学生开展“动手做” “用心说” “乐探究”等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是学生积累知识,促进思维的有效手段。学生动手做了,用心说了,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究了,就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在“做”中学习数学

有这样一句名言:我听见了,但可能忘记;我看见了,就可能记住;我做了,便真正理解了。这充分说明了动手实践操作的重要性。新的教材根据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在知识的构建中设置了许许多多的动手操作活动。课堂上教师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通过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分一分、画一画、说一说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眼、手、耳、口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将静态间接抽象的数学内容进行加工处理,设计成动态直观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动中探究数学知识,发现领悟数学的内在魅力。学生也在动手中学到了数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各种能力。从而也使得数学课堂更加丰满,充满着生动活泼的气息。

例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时,笔者先出示问题情境,由于是要求梯形的面积,同学们没办法解决,个个面面相觑。笔者微笑着对同学们说:“拿出自己的梯形,动手试一下,能否将手中的梯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呢?”同学们带着问题一下子忙开了,有的画、有的剪、有的拼、有的割补……不一会儿,一只只小手举起来了。同学甲说:“我把一个梯形沿对角线剪开,分成了两个三角形,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就是梯形的面积。”学生乙说:“我把一个梯形分成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求出三角形的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然后相加就是梯形的面积。”他边说边演示给同学们看,他准确的表达、直观的演示赢得了一阵掌声。学生丙说:“我用折一折的方法,把梯形折成了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后,再乘以2就是梯形的面积。”他一边说,一边折。还调皮地向他的同学说:“我说得不错吧,来一点掌声!”教室里又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学生丙说:“我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平行四边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我求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再除以2就是一个梯形的面积。”又是一阵掌声。笔者也被同学们的精彩表现感染了,高兴地说:“真不错,同学们通过动手操作想出了这么多求梯形面积的方法。了不起啊!这下可以解决那个问题了吧?”同学们个个满怀喜悦,迫不及待地去解决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去了。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将抽象的求梯形面积的数学知识“玩弄”于巧手之中,在做中学到了数学知识,获得了成功的情感体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思考――在“探”中学数学

课堂教学是师生精神的旅游和探险,是师生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它随时可能遇到曲折和阻隔,但也随时可能发现美丽的通道和亮光,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航行。同时,课堂教学也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它并不是让学生带着口袋来,装着标准答案走,而是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获取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将数学问题潜在的探究时空还给学生,力求做到凡是学生能发现的教师绝不提前暗示,凡是学生能探究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让学生在原汁原味的探究中获取丰富鲜明的认知体验,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例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中,学生分别用缠绕法、滚量法测量出实物圆的周长,并展示圆的周长的实际测量方法。笔者看到同学们的高兴劲儿,就用手中缚有重物的丝绳旋转成一个圆弧圈,向学生展示一个无形的圆。同时提问:“用刚才的两种方法还可以测量出这个圆的周长吗?”学生开始思考,开始议论纷纷,这个绳旋转的圆在实际生活中经常见到。如时钟的分针、秒针在钟面上走过的圆圈、风扇的叶轮转动形成的圆形、自动旋转喷灌装置中水柱喷洒的圆弧等都不能直接用滚量法和缠绕法量出它们的周长。于是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想一想,猜一猜“圆的周长跟圆的哪些因素有关系?”学生带着问题进行了探究。他们用尺量,用笔记录,还相互磋商,争论,然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有的同学说:“我认为这些圆的周长与绳子的长短、风扇叶轮的长短,分针、秒针的长短有关。”同学们都会心地点头赞成。笔者进一步问到:“这些因素与圆的周长到底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有了探究的经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了研究,他们再测量、计算……不一会儿有小组的代表说:“我们小组经过实验,发现圆的周长是半径的6倍。”还有小组的代表说:“我们发现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儿。”笔者因势利导引出了“圆周率”,得出了A周长的计算公式。笔者对同学们的探究精神大加赞扬,同学们也觉得自己成了研究者,做了学习的主人,一张张小脸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由于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到问题的探究之中,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在探究中获取知识,他们的情感处在兴奋的状态之中,学生的内在潜力得到挖掘,同时也展示了新时代学生的风貌。

三、适时组织交流――在“说”中学习数学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进入到了课堂,倍受师生欢迎,在合作学习中,同学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启发,各抒己见,大胆探索。但由于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背景、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所以每个学生对同一数学问题就有不同的认识和见解。因此,引导学生适时进行合作研讨,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吸取他人的观点,修正自己的看法,促进信息交流,就显得特别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捕捉学情,在教学重、难点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面前,当学生个体难以独立完成了,适时组织小组合作研讨,可有效地活跃课堂氛围。在互相启发中点燃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在互动中自主解决问题,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笔者先让学生用数字3、4、5组成3的倍数,并用除法验证。接着提问:“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学生因受2、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便抢着说:“凡是个位上是3、6、9的数就是3 的倍数,例如453、543。”笔者笑着问同学们:“凡是个位上是3、6、9的数就一定是3的倍数吗?”教室里安静了,有同学表示异议,并举例反驳:“13、16、29等数就不是3的倍数。”学生议论纷纷。3的倍数的特征到底是怎样的呢?笔者及时组织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效果不明显。笔者打破常规,决定不挑明答案。笔者说:“请一位同学任意说一个多位数考考老师。看老师能不能很快地判断。并由全体学生用除法验证。”于是笔者将学生出的题写在黑板上,并很快地作出判断。学生对笔者迅速准确的判断感到惊奇。这时,笔者再让学生分组讨论黑板上的数,同学们终于发现了“秘密”,脸上露出了笑容,并且互相考查对方。这样将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情绪高昂,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整堂课学生自主发展,在说中引出问题,在说中解决问题,通过同学间相互讨论,找出规律,获取了知识。智慧的火花在同学之间的交流中得到碰撞,各种能力也在交流中得到发展。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新教材为我们带来了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只要我们善于钻研教材,合理使用教材,适时给予正确的学法指导,学生就会在知识的海洋中开动自己的各种感官,点燃智慧的火花,在“说”中学数学,在“做”中学数学,在“探”中学数学,从而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为数学课堂增添无穷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