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在微软当白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在微软当白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北京,冬季早晨,裹挟在拥挤的驶往知春路的地铁车厢人群中,我一直在想:作为很多IT人的梦想,微软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微软的魅力何在?除了高薪水、高福利,是否还有其他独具的原因?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微软为何能保持持续创新的能力……

知春路地铁站。向西几百米,有一座7层高大楼,砖红色,不显眼,但有一种很踏实的质感。这就是希格玛大厦――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总部和其下属的多个研发机构所在地。每天都有上千人在这里进进出出。

目光所到之处,一群群肩背电脑包、脚步略带匆忙的年轻人正鱼贯步入。其中不乏我们在电视屏幕或者杂志封面上屡见的面孔――行业中的技术“大牛”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大师”级专家。

忐忑之时,一身时尚休闲装的Hanna――负责接待我的微软公关经理何恒颖笑着从里面迎了出来:“欢迎欢迎,我们微软又多了一位新员工!”

总部就在这里

走出电梯,视线即刻被立在旁侧的一面红色大鼓所吸引。鼓面上写满了名字,大大小小,文字不同,风格各异,五彩缤纷。“2006年新财年年会召开时,每位员工都在鼓面上签下了自己名字。”Hanna说。

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想在鼓面上找一下张亚勤的签名,但是签名众多,布局又繁乱,只能宣告失败。

刷卡,进门,穿过走廊。一个敞亮的大厅出现在我的面前。成排的格子间,蓝色隔板,每个格子间的拐角处都摆着一盆绿色植物,横成行,竖成列,整齐划一。

一眼望去,最直观的印象,就是电脑超级多,R&D Lab里,显示器和主机成排地站在架子上,简直像一个储藏电脑的仓库。

这里大多4人共用一个格子间,格子间外侧贴有桌子编号和个人的中英文名字。室内很安静,大家都在对着各自的电脑忙碌着――几乎每人面前,都至少摆着两台显示器,并外加一台笔记本电脑。

我的“馒头”

一路走过去,墙壁、会议室的门、接待室的沙发、甚至是洗手间的小贴士,红黄绿蓝的微软四基色几乎无处不在,时刻提醒着我――这里就是微软。

微软会议室的命名,从产品到四大发明,从风景名胜到各个行星,甚至是各类动物,每层的命名风格都各不同,考拉、火药、樱花……都能见得着。

衬衫、毛衣、牛仔裤、休闲鞋,甚至还有沙滩鞋,这是此地的寻常打扮。特意穿了一身正装的我,在这样的环境中反倒显得有点格格不入。

简短地参观之后,我被领到我的办公桌前,和微软员工一样,一个约4平方米的带拐角空间。桌上已摆好笔记本电脑、电话等一干物品,当然,电脑装的是Vista操作系统。

研发集团商务软件部语音合成团队的资深开发经理景阳是一个留着短短的平头、穿棕色大衣、戴大黑边眼镜的年轻人。

“他就是你的‘馒头’。你有任何问题都可以请教他。”Hanna说。

“馒头?”我有点发懵。

“mentor(馒头),就是导师的意思。”Hanna笑了起来,“我们微软有个导师制,就是让有经验的前辈成为你的‘贴身教练’,在技术、职业发展等各方面有疑惑时,都可以向他请教。在微软,每个员工和实习生都有自己的‘馒头’。”

“那亚勤也会有‘馒头’吗?”

“当然了。他的‘馒头’就是盖茨。”

眼神锐利又不失质朴的景阳并不简单,他现在是“微软最年轻的资深开发经理”――17岁进入美国康奈尔大学,19岁毕业,从9个offer中选择了微软,在微软工作已经有10个年头了。

“I want to change the world――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梦想。我认为,微软能够给我实现这个梦想的平台。”景阳说这是当时选择微软的原因。

“微软对我而言,最大的吸引力就两个字――影响。”景阳说,“在微软,你所参与的产品将会有机会对全球数以百万计的用户产生影响,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这种成就感是难以言喻的。”

微软的“节奏”

第二天,我起了个大早,在高峰期间沙丁鱼罐头般的地铁车厢里被人踢进又被人推出。当我饥肠辘辘地赶到办公桌旁时,景阳已经在等待我去跟他开会了。

我的第一天上班时间表是这样的:

9点到三楼和景阳的上司开会。

10点,下二楼的“Mars room”,参加引擎组每周例行的周度工作进度会。

10点55分,引擎组会议结束。

11点整,语音组会议开始。

11点58分,会议主持人发问:“还有两分钟会议结束,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12点,语音组会议结束。

这里,对会议时间控制的精准简直让人叹为观止。景阳继续抱着电脑参加他当天的第四个会议,我一路小跑着,尽量跟上他的步伐。

景阳的办公室玻璃外墙上贴着的一张硕大的“工作进度表”。进度表由16张最大码的打印纸拼贴而成,覆盖了大半个玻璃墙,十几种语言自上而下顺次排列,后面标注各自的计划安排及进度情况。进度表上,一个大大的红色箭头自天花板垂下,分外显眼,箭头指向处,标着一句英文“We are here”。

“而你的电脑里也有你个人工作日程提醒。”他指着我怀中的笔记本说,“通过微软的Office系统,大家可以建立与邮件系统相连的日程表,如果某个员工的工作安排有变,只要发送邮件,就可即时在相关人员的日程表中反映出来。”

作为微软全球研发战略布局中的重要一环,中国区的员工还要经常与雷德蒙(微软美国总部)进行密切的联系。为提高工作效率,各种高科技的即时通讯工具,诸如及时通讯软件、电话会议、视频会议等等,在这里应用犹如家常便饭。

下午3点钟,Hanna带我到茶水间休息。每天这个时间,都是例行的“微软水果茶点时间|”。

冰箱里装满了各种饮料,咖啡机则有星巴克和雀巢两种,可以提供十几种不同口味咖啡,此外,还有微波炉和各种小食品。

保洁阿姨则正在忙着洗水果,摆果盘,从苹果、香蕉到柑橘、葡萄,以及切好的西瓜,品种每天都有更换。

逐渐地,茶水间人多了起来,开始热闹了,在享用茶点之余,大家还互相交流着工作经验和感受。

这样的茶水间,在办公楼的每一层都有,此外,还有休息室和健身房,供大家免费使用。

趁着空闲,她领着我转了一圈,桌式足球、乒乓球、联合健身器,甚至按摩椅、体重秤、冲澡间……一应俱全。

不过,最令我惊讶的是,这里还有新款的xBox游戏机,以及桌子抽屉里塞得满满当当的各款游戏软件――其中有不少还是国内尚未上市的。在编程之余,或是下班后,很多员工都会来这里试试身手,据说,不少人都是个中游戏高手。微软果如坊间流传的“吃喝玩乐,一应俱全”。

微软很尊重员工个人的工作习惯,采用的是弹性工作制,没有人会要求你准点上班。如果你习惯晚睡晚起,也可以每天睡到自然醒,然后过来上班,只要能按时完成工作。

客串面试官

微软向来是应聘者眼中的热饽饽。能够客串一把面试官,对此我颇为兴奋。

中午12点,希格玛大厦地下的日本一番饭馆。

这是一场午餐面试。简单地说,午餐面试就是边吃饭边进行面试,这是微软面试的特色之一。微软的面试至少要进行4轮。午餐面试是其中的第三轮。应聘者的午餐,自然是要由微软买单了。

这次的面试者是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的一名应届毕业的男生,从简历上看,他是很优秀的毕业生,在此前的笔试环节获得了很高的分数,也已经参加了一些知名IT公司的面试。

面试官在面试开始之前提醒了我,“面试时不要问太多问题,以免影响面试者用餐。”

从面试内容看,对应届毕业生和行业资深人士的考察,更看重的都是激情和潜质,而不是已经具备的能力。

“即便一个人已经掌握了很多技术性的东西,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还是会慢慢遗忘,尤其是在面试这样一个充满压力的氛围之中,很多时候应聘者不能够很快说出答案,所以,对潜质和能力的考察就更为关键。”面试官――研发集团商务软件部桌面产品应用部门的资深项目经理毛永刚说。“我们集中在自己的一个小时里面考察应聘者的一个或两个特质。然后,面试官之间还要互相交流,实现对一个人的综合判断。”

接触张亚勤

一天中午,我去茶水间冲咖啡,一个熟悉的身影挡在我的面前,蓝衬衫、黑西装、短头发――他就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主席张亚勤。

在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张亚勤是当之无愧的灵魂人物。与参加各种公众活动时记者面前那个带有光环的张亚勤不同,我现在面对的张亚勤是可以和实习生张霄在桌式足球场上并肩奋战、赢球后兴奋地击掌表示祝贺的“大男孩”。

我自然也被允许轻松地光顾他的办公室――他一天至少有1/3的时间是在这里度过的。

乍一看,他的办公室过于简约:墙上几乎不挂任何东西。最显眼的,就是靠北墙桌上的两排黑色的小方砖了――这就是传说中的专利证明,数一数,有15块,这只是他专利发明中的一小部分。

圆弧形的大办公桌上,摆着四台电脑。而最珍贵的,则是桌上一字排开的三幅照片,分别是张亚勤和、盖茨以及家人的合影。

“这是我的3个老板,国家的、公司的、家里的。”他喜欢这样说。

有一天,希格玛大厦里,响起了孩子们的清澈稚嫩的笑声。这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举办“带着孩子来上班”活动的日子。活动在北京、上海和深圳三地同时进行。据说,这是每年的例行活动。

员工们把自己的孩子带到他们工作的地方,孩子们参观父母的工作环境,了解父母的工作,观看父母开发的产品的演示,并亲自感受这些产品。

从网络视频聊天的数字化特效,到基于Microsoft Roundtable的微软统一沟通视频会议等先进的技术……孩子们兴趣盎然。

晚霞静悄悄蔓延开来,我走出希格玛大厦,孩子们的清澈稚嫩的笑声依然在回荡……

(邓新宁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