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朱学勤抄袭嫌疑案看学术的分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朱学勤抄袭嫌疑案看学术的分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朱学勤曾说,他不是“学术中人”,而是梁漱溟总结的那类“问题中人”,即使是博士论文,也时见诗家情怀,文笔跳荡。

去年7月在学界闹得沸沸扬扬的朱学勤抄袭疑案,近日有了结果。复旦大学公布调查结论,认为举报内容部分,只在学术规范上存在一些问题,如漏注、误注、将间接引文注为直接引文,外文翻译上也有一些错误或不确切之处,但剽窃抄袭的指控不成立。这样的“结论”当然是指技术层面的,它没有提及《道德理想国的覆灭》内容上的开拓性意义和价值。其实评价一部学术著作,后者更切合其本来与本质。

在我眼里,做研究向来有两大路数,一种偏于技术,一种偏于开拓。技术型学者埋首故纸堆,大量引经据典,考证、梳理一些多半没有什么现实意义的掌故、枝节之来龙去脉等。譬如胡适,后半生几乎全部花费在对郦道元《水经注》的研究上,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写了200万字,得出的结论只是,戴震校《水经注》(殿本)前,没有看过赵一清的水经注校本,从而否定他抄袭赵一清的说法。我所关注的是,胡适单在一个陈旧的历史问题上纠缠,倾注如此多精力,值得吗?

今天不少的学者专家,做的便是这类性质的研究。他们无疑受到了最为科学规范的训练,但其成果来自图书馆,发表后至多圈内人看看,很快又回到图书馆。不过,即使它们再没有价值,终究也能成其为问题,的确需要一些专门家去推演,作为文化传递链上的一种积淀或补充。只是人力有限,研究问题的性质有重轻、急缓、大小之别。

比较来说,朱学勤和他的《道德理想国的覆灭》,就很不一般。10多年前就读了《覆灭》,又找来刚刚推出的《顾准文集》,读后曾无比惊叹,觉得这两部著作,跨越历史、思想、哲学、政治学诸界,是中国20世纪后半叶的思想大书,堪为意识形态的破冰之作,其现实意义与价值,怎样强调都不过分。可以说自此以后,困扰中国知识界几十年的“谜团”,豁然通朗――原来我们―直在“鬼打墙”,它的终点,直抵胡适那代学界前辈的始点。因此,如果说朱学勤抄袭的指证者,其“比对”式研究路数属于前类的技术型的话,那么朱学勤的研究和问题意识,就是开拓型的。

开拓型的人在荒芜的荆棘地探索,筚路蓝缕,趟开一片坦途,难免毛糙,难免不精致,难免不圆整,难免有缺憾,但从来美玉都有瑕疵,这时技术型的专家恰好派上用场,可以为前者修补、订正。然而无论技术型的专家做得多么好,也无法取代前方开拓者的功绩、地位。今天,钱穆的《国史大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等几乎都成了经典,远到《三国》、《资治通鉴》、《史记》,这些作品都具有开拓性,都是美玉,然而在那些正规出身的训练者眼里,它们的“抄袭”成分占多少,引用了哪些无名者的资料,为什么没有逐一标注,这是作者的品德问题吗等,是可以一直追问下去的。然而类似的追 问,对《国史大纲》等著作的地位,有影响、能撼动吗?

那么如何界定我们的学术标准,确立我们的学术规范,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道德理想国的覆灭》无疑能做得更为完美、更加规范,但我们不必苛求。谁又能保证自己尽善尽美?况且,作者当年写这本书,是冒了很大风险的。这样的风险,往往又是一个学生所不能独立承受的。

朱学勤曾说,他不是“学术中人”,而是梁漱溟总结的那类“问题中人”,即使是博士论文,也时见诗家情怀,文笔跳荡;随笔更是好读畅销,以通俗手法,传播思想,让深涩的思想承载诗情的光华,使更多的大众读者吸收和喜爱,获得影响。这样的优秀学者,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他们理当是我们的精神脊梁,值得读者爱戴和善待。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我们仍在抓“小节”、揪瑕疵,达到否定大义、毁损优秀学人的目的,那显然也是―种恶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