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禅摄影的顿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禅摄影的顿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禅摄影中,禅思维是关键,而顿悟是禅思维的核心。顿悟指人的思维的突变或飞跃,是突然间的开悟。人人皆可获得顿悟。顿悟的目的是悟得禅机觅到禅意。获得顿悟的途径是:用心感物触发顿悟,心如止水捕捉顿悟,非理性感想启发顿悟。顿悟具有普遍性、突发性、独特性、易逝性和情绪性的特征。

关键词:顿悟 心静 非理性 禅摄影

禅摄影是运用禅思维拍摄出蕴含着禅意的照片,而禅思维是禅摄影的关键。

禅思维是佛教认识世界的方式,是超越了或者有别于意识活动中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是超越或区别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直觉思维,也可称为灵感思维、顿悟思维。禅思维的关键是放弃了由感性思维、理性思维所产生的各种意识、形象、概念、逻辑、理论等,恢复、显现人类本性中所本有的天然觉知能力,从而用心全然直观地觉知认识世界,得出新的意识、形象、概念、逻辑、理论等。

禅思维中所说的心,不是表达感情的心,而是指自己心底里的存在,是有成佛可能性的本心、本性、佛心、佛性。佛教认为,心的功能能够清楚地认识一切事物和现象,如果运用本心来观察,便能了知一切。

禅思维的特点是用心感物,其关键是顿悟。

一、顿悟

顿悟是突然的觉醒和领会。在佛教中,顿悟是禅宗南宗的一个法门,相对于禅宗北宗的渐悟法门,是禅宗六祖惠能提倡的“明心见性”法门。

顿悟的概念,在佛学里来源于六祖惠能的《坛经》,其内涵:一是“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意即顿悟指人之思维的突变或飞跃,是突然间的开悟。二是“顿见真如本性”,即顿悟是悟自己的佛性,人都有佛性,顿悟的功能人人都有。三是 “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 意即顿悟是无念,顿悟结果不染着以往的概念和意识。四是“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意指人人都可顿悟成佛,六祖认为自己和其师五祖均为顿悟成佛。

“从六祖慧能以及禅门后学对顿悟的论述看,所谓顿悟,就是对‘佛性’的知觉体验和把握。强调单刀直入,瞬间开悟。从思维角度看,禅宗的顿悟思维,即是一种知觉思维,或者称为灵感思维。现代心理学家把这种思维称为‘无意识’的能力。”(1)

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苛勒,认为顿悟是创造性思维的普遍形态,是对问题情境的突然理解。黑猩猩通过对情境的良好观察,意识到箱子对取得香蕉的关系,懂得把箱子叠起来站在上面取得了香蕉。这是顿悟使动物突然地理解了目的物和取得目的物的途径或诸条件的关系。顿悟的过程就是相应的格式塔的组织过程或形成内部格式塔的主动活动过程。

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全面地肯定了上千年前六祖慧能提出的顿悟概念或理论的超前与正确,而且逐渐地将顿悟概念或理论从顿悟成佛的宗教理论中解放出来,成为人类的卓有成效的思维方法。

二、顿悟的特征

在佛教中最典型的顿悟是《妙法莲华经》之《提婆达多品》介绍的龙女八岁听法即身成佛的故事。文殊师利菩萨在海中宣说甚深微妙的《妙法莲华经》。龙王娑竭罗八岁的女儿,对佛所说的甚深秘密之藏,都能受持读诵,都能一一明白,她又能甚深禅定,能了达诸法,当即证悟三邈三菩提(三邈三菩提是佛教术语,译为正等正觉、正遍知道,以其道周遍而无所不包,这是佛陀所觉悟的智慧。),在一刹那之间就顿悟成佛,往南方无垢世界说法去了。而一般成佛,须经三大阿僧只劫(从初发心到成佛修行很长时间,至少要三大阿僧只劫。),六度(六度为佛教教义,包括:施度、戒度、忍度、精进度、禅度、慧度)万行,方能顿悟成佛。

从八岁龙女顿悟成佛和没有文化担水舂米的慧能顿悟成佛的故事可以看出,人人都可顿悟,人人皆可成佛,这也是佛教的要义。至于是否人人皆可顿悟成佛我们不做研究和探讨,我们需要的是人人都可顿悟的禅思维,即借鉴禅思维的思维模式,创造出摄影全新的门类和体系即禅摄影。

要把握和运用好顿悟,必须要了解和掌握顿悟的特征。顿悟的主要特征:

一是普遍性。顿悟不在年龄大小,不在文化高低,不在阅历深浅,人人皆可顿悟。顿悟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先天性的、无师自通的。

二是突发性。顿悟往往会在极短的一瞬间偶然的突然出现,不受主观意志所左右。它何时产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条件下发生,事前都难以预料,带有偶然性和突发性。

三是独特性。顿悟发自个人内心,是独有的特别的感悟,即使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面对同一事物,每个人顿悟产生的效能和作用也各有差异,有的甚至大相径庭。顿悟不仅是独特的,而且富于创新创造的特点,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四是易逝性。顿悟就像雷电,声光并现,非常震撼,来势迅猛,猝不及防,但持续时间短暂,来去匆匆,稍纵即逝。每次顿悟内容不相重复,此次错失,相同内容绝不重复再来。

五是情绪性。顿悟突发后,会立即心情愉悦异常兴奋,表现出强烈地激动和紧张,同时会产生强烈的创作和创新的冲动,有时精神亢奋甚至达到入迷和忘我的境界。

从顿悟的特征看,当顿悟突然触发,人们思维的敏锐度,想象的自由度,心理的亢奋度,精力的专注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状态,有着异乎寻常的特殊发现和特殊表现的效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甚至是绝无仅有的独创效果。

禅摄影中的顿悟,不是高深莫测高不可攀的,而是通俗易懂简便易行的。在摄影时人人需要顿悟,人人都能顿悟。顿悟的过程看似恍然大悟,实则超然有悟。

三、在禅摄影中把握好顿悟

禅摄影中,顿悟的目的是悟得禅机觅到禅意。能否顿悟,是禅摄影成败的关键。那么,怎样才能获得顿悟呢?

一、用心感物触发顿悟。用心观察事物,通过可感的事物启发自己的悟性,从而使自己的联想飞跃,以达到直觉式或触击式的顿悟,捕捉到禅机,禅摄影的主题、题材、角度等也随之而生。

台湾诗人林清玄有一首禅诗:白鹭立雪,愚人见鹭,聪者见雪,智者见白。“见鹭者,只图极微细所知,故林先生将其称为‘愚者’;见雪者,也是满足微细所知,林先生将其称为聪者,已是褒奖有余;之所以将见‘白’者称为智者,这恰恰体现了禅宗的本义。……最根本的是达到‘我’与‘物’的界限的消失,既可以使我的情感融入山河大地、草木花鸟,也可以使草木花鸟、山河大地成为我,映证我的心境与思想。”(2)这首禅诗不仅是用心感物,而是达到了物我融合,物我两忘。

2010年寒假的一个下午,我到离家很近的锦绣川风景区,想拍几张冰封河道、枯苇摇曳的寒冬景象。这时突然间飞来了一只不知名的小鸟,站在河岸边的冰凌上。寒冬的冰面、孤单的小鸟,照片多是凄凉孤寂的景象。然而那只小鸟完全不是那种缩头闭眼形单影只的可怜相,而是活泼灵动宜人可爱,使我顿生春回大地鸟语花香之感,这只小鸟不就是春天的使者吗?我在顿悟的同时按下快门,把冰封的长河和跳跃的小鸟融合在一起,照片题为:冬春两相知。这幅照片不仅具有空寂、简约的禅意,还有含蓄、朦胧之美。

二、心如止水捕捉顿悟。心静是内心的平静,心静是一种境界。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因为心静会改善与加强大脑的功能,能激发出更多的智慧,也更能捕捉到顿悟。心静也容易产生幻觉,而幻觉往往也伴随顿悟一起闪现。

许多文学家的名著、科学家的发明、政治家的决策,往往都来自心静捕捉到的顿悟或灵感的召唤和启示。美国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研究电灯经过数百次试验没有成功,思考得焦头烂额,不得其解,某天躺在床上静下心来,突然顿悟想起钨丝,于是马上实验,从而发明了电灯。一代伟人一生总爱在深夜办公,诸多重大决策和著名论著也是在一人独处心静中酝酿诞生。

要做到心静,必须要有丰富渊博的知识与善于使自己在浮躁或混乱的表面现象中保持自我的能力。华中科技大学陈海春教授认为,要保持心静须做到三点:保持良好的长久注意力,学会自我减少压力,保持良好的独处习惯。

为求得心静,以期待创作的顿悟或灵感的光临,古代的许多文学家如杜甫、苏轼、陆游等,都采用独自静坐的方式。朱熹甚至提出半日静坐、半日读书。古代大文豪欧阳修认为,在骑马时的“马背上”,蹲茅坑时的“茅坑上”,睡觉时的“床上”,是保持心静引发顿悟和灵感的“三上”;当代许多人也总结认为,在车上、床上、厕上,心里最静、顿悟最好,被称为现代人心静启发顿悟灵感的“三上”。古今艺术家们为了开启顿悟,总是喜欢高山大川、田园茂林等安静的环境,让自己的心灵宁静。

三、非理性感想启发顿悟。非理性主要是指一切有别于理性思维的精神因素,如情感、直觉、幻觉、下意识、灵感等,它也是禅宗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在禅宗创造的机锋、棒喝、公案等传授方式中,集中体现了非理性的特点。

南朝善慧大士傅翕有一首著名的偈语: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首偈说的是禅。显而易见,这是违背常理、违背逻辑的,客观世界绝没有这样的怪事。外在的客观世界不能出现的事实,禅要把它变为内在的主观世界能够实现的事实。这首偈说的就是内在的主观世界的事实。

通过类似红槐花、石上栽花、无底篮子盛菜等非理性的违背逻辑现象的联想和升华,以启发顿悟,常会收到化腐朽为传奇、看普通出精彩之功效。2011年元宵节的晚上阴云密布,天地都笼罩在漆黑的夜幕里,家乡新湖岸边不少人在放飞孔明灯。我从漆黑的天幕上挂着一轮明月的违背逻辑的想象中,联想到夜晚漆黑的天幕上升起太阳。在顿悟的同时,我拍下了漆黑的天幕上升起一盏燃着金黄色的灯火的红彤彤的孔明灯的照片,题为:托起太阳。照片也具有无理、简约、怪诞的禅意。

结论:

(1)顿悟思维是佛教认识世界的方式,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有着本质的截然不同的区别。顿悟思维的关键是放弃了由感性思维、理性思维所产生的各种意识、形象、概念、逻辑等,恢复、显现人类本性中所本有的天然觉知能力,从而用心全然直观地觉知认识世界,得出新的意识、形象、概念、逻辑等。这是理解和掌握顿悟必须始终要牢记的。

(2)禅摄影中获得顿悟的三种途径,在科技、文学等领域的创作创新中都可以采纳和借鉴。

(3)其实获得顿悟的途径很多,因人而异。有的酒后顿悟,有的喝茶顿悟,有的晒太阳顿悟,有的听音乐顿悟等,这需要进一步总结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育英:《禅与艺术》,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版第29页;

(2)李舒东:《说诗如说禅妙处在悬解》,《中国文化报》2003年6月28日。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