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日本锁国下明清乐的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日本锁国下明清乐的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日本锁国并不是完全的封闭,而是通过长崎这唯一开放的港口跟中国及荷兰进行着各项交流与贸易。本文以乐曲《茉莉花》为例,浅析中国的明清乐是如何在日本锁国的环境下发展的。

关键词:锁国 明清乐 茉莉花 脱亚论

日本锁国的时间一般指自1639年,日本政府禁止葡萄牙船只进入日本港口起,到1854年,签订《日美亲善条约》为止。锁国政策禁止日本人、外国人进出日本,限制外交、贸易等领域的发展,并一直持续到幕末。

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目的有二:一为彻底禁止危害到幕府封建统治的基督教;二为防止各大名依靠贸易增强势力,幕府需独享贸易带来的利益。

长崎是锁国下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且只跟中国、荷兰进行贸易交流。如进口中国产的生丝、棉织物等,而日本也出口银、陶器、海产等。除了贸易上的交流,音乐方面也得到了发展。

一.锁国背景下的明清乐

在锁国背景下,中国除向日本出口商品外,也有大量音乐传至日本。其中,在日本民间流传最广泛的是——明清乐。

在《广辞苑(第五版)》中,有关于“明清乐”的解释——“从江户末期到中日甲午战争为止,在日本流行的明清两朝的俗曲(注:与雅乐相对的通俗民谣)。以清乐为主,也包含明乐,用月琴等乐器进行伴奏”。明清乐是明朝庙堂音乐与清朝民间轻音乐的总称。

长崎作为当时唯一对外开放的港口,明清乐自然也大多经此处传到日本各地。江户时代《长崎名胜图绘》的《馆内唐人跃之图》,描绘的是中国人在唐人屋敷(注:在江户时代锁国政策下,长崎奉行所在长崎建成的中国商人的住所)的舞台上表演的情景。由此可知,日本人即使在锁国下,也观看由中国人出演的汉语传统剧目。

二.以《茉莉花》为例浅析明清乐在日本的发展

《茉莉花》又称《抹梨花》、《含艳曲》、《茉梨花》等。包括最早的清乐谱刊本《龟龄琴谱》在内的众多乐谱都有收录此曲。明清乐中,《茉莉花》可谓是传唱最多的名曲。下面以此曲为例,浅析明清乐在日本的发展。

《茉莉花》传到日本后,得到了两个方向的发展:一是用唐音传唱,二是在原曲的基础上作出改变并填入新的歌词。例如,长崎地区把此曲重新填词,改编成《紫阳花(又称“绣球花”)》;冲绳地区把它改编成《伊集之打花鼓》等。长崎人为《茉莉花》填上有本土特色的歌词,使之成为长崎民谣。曲名也发生变化,改成了《紫阳花》。之所以有这样的改编,是因为他们对紫阳花情有独钟,紫阳花是长崎的市花。关于长崎人喜爱紫阳花的原因有很多说法,其中一个常见的说法是来源于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一位欧洲植物学家去到长崎并爱上了当地的一名女子,后来植物学家返回欧洲,以近似此女名字的学名,向欧洲人介绍了紫阳花。通过《紫阳花》的歌词和我们熟悉的《茉莉花》的歌词作对比,可以得出,有关《紫阳花》与原曲《茉莉花》的异同点。相同点是:两曲都是围绕花来展开的。不同点是:《茉莉花》只是单纯地赞美花的美丽,描述主人公因为看到美丽的花,想采却不敢采的心情。而《紫阳花》除了赞美花的美丽以外,还把视角落在了紫阳花上,用拟人的手法把紫阳花比作主人公,描写在雨中等待离去的爱人的孤寂心情。

三.明清乐的衰退及其衰退的原因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明清乐急速衰退,现在只有最初传入地——长崎的“长崎明清乐保存会”还传承着。关于明清乐衰退的原因有不少说法,但笔者认为主要由日本对清国的态度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早在鸦片战争之后,清国惨败,日本对清、对整个亚洲开始有了不同的想法,报纸社论常有蔑视清国的文章。其中最有名的是福泽谕吉写的《脱亚论》。以下为笔者译的相关内容:“然而,日本的不幸来自于邻国。一是支那,另一是朝鲜”;“日本倒不如脱离亚洲,与西方先进文明国家一同前进。至于支那与朝鲜,不能因为它们是邻国就抱有感情地区别对待,要按照西洋习惯进行接触。亲近损友者免不了背上恶名。我心里认为,应与东亚的损友绝交”。由此可见,当时日本已经抱有蔑视清国、朝鲜、全亚洲的情绪了。所以当中日甲午战争清国战败后,作为战胜国的日本更加不会想去了解和学习战败国的一切了,明清乐也自然随之迅速衰退。

杨佳欣,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外语学院日语系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