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现代视野中孔子仁学思想的价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现代视野中孔子仁学思想的价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现代社会虽然与传统社会大不相同,但在如此迅猛发展、光怪陆离、千姿百态的社会中,我们更需要一种定力,才不至于产生被剥离感,这就特别需要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这种精神能让我们产生温馨感、和谐感和价值感,而孔子仁学思想恰好可以从各方面提供这种精神的抚慰:“仁”是现代社会中人性发展的基本素质要求,是现代社会中人生价值的重要取向之一,是实现人际关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是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共存、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石,孔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而且是伟大的教育家,其仁学思想体系中所包含的孝悌、诚信、爱人、忠恕等范畴和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学思结合的教育方法为现代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现代 仁学 价值

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在科技文化、社会生产力、人性解放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在人性伦理、社会秩序、环境资源、教育等方面出现了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通过可以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我们思考解决现代社会问题时,作为传统社会中重要社会伦理基石的孔子仁学思想会带来很多深刻的启示。

(一)孔子仁学对现代社会人性发展、人生价值的启发与价值

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财富也日益丰富。但是我们看到,当人们生活水平条件越来越不断地提高,物质生活越来越获得相当程度的满足的同时,人的人性发展和价值取向却出现了某些偏差的一面。一些人贪恋于物欲的享受,把物质利益作为人生的唯一价值追求,甚至为了这些物质利益勾心斗角、与邻为壑、道德沦丧,人性尽显物欲、物化的一面。对此,连我们自己也时常困惑地问:现在的人怎么这样呢?

这实际上就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在人性和价值取向上的问题。无何厚非,人有自私、自护、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一面,而且,进入现代社会后,人的个性发展带来的个体权益意识不断强化。但是,人毕竟是以社会群体的方式生存,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同时也应该有德性、精神价值追求的一面,这是个体人和整个人类赖以共存的基础。当我们看到现代社会中人德性褪化,物欲横流时,人自身和社会人际关系出现了种种矛盾和危机,人人自护,同时也人人自危。

对于这一现代社会中人性、人生价值出现的偏差问题,我们可以从孔子儒家仁学中得到启示。其一,“仁”是现代社会中人性发展的基本素质要求。人性并非是仅仅停留在物欲、自私的一面,人性还有精神和无私的本性。这些精神中,有多种层次和内容,包括道德、理想、信念、信仰、自由等多个方面,而具备良好的仁德,既是人性的美德,也是一种无私的精神,是人性的基本素质要求。人应该“志于道,居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 论语・述而),否则,与禽兽无异也。尤其是在流动性、匿名性为主的现代社会关系中,作为自我形象和社会交往的基础的人性,要控制好物欲的过度膨胀和自私的过分张扬,应该以“仁德”为内容,以“德”严以自制,以“仁”宽以待人,做到个体性与社会性、物欲与德性的同步结合,才能避免人性滑向自私、物化的深渊。

其二,“仁”是现代社会中人生价值的重要取向之一。人生的价值取向并非是仅物质利益追求的自我满足这唯一层面,而应该还有更高层次的精神价值追求。应当承认,在当前经济社会中,人不能、也不可能像传统社会那样,更多的是生活在道德精神层面,物质利益满足也是人的自我价值的重要内容,这具有合理性。但是,道德价值始终是人的精神价值需求之一。“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 论语・卫灵公),甚至在必要的情况下“杀生成仁”、“舍生取义”。中国历史上千百年来无数英雄志士的壮举就是这种精神价值追求。即使是人为了生存所追求的基本物质利益,也应该遵从道义原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要求人们在道义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物质利益选择。尤其是现代社会中,仁德不仅是人生价值取向之一,而且也是控制、调节物质利益这一方面价值追求的重要导向标。

(二)孔子仁学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生态文明的启发与价值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在科技、经济、人权等方面都不断取得进步,但是同时也出现了人际关系紧张,社会矛盾加剧,环境污染破坏等诸多现实问题。社会中,我们看到相当多的人群、区域、行业等之间经常为了自身利益拼命争夺,甚至有意无意地伤害他人,造成人情淡薄冷漠,人际关系紧张,冲突不断。而且,为了短期的经济利益,人们甚至无节制地开发自然资源,破坏环境,经济繁华的背后是满目苍夷的生活环境,就连人们想去享受一下少得可怜的自然美景时,也是面目全非,人满为患。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产生了前有未有的危机。

这固然与我们所处的市场经济,信息时代的客观现实紧密相关,但是,更多是因为我们在现实中人为的主观行为偏差因素所造成的。反思一下,其实就是人们在追逐个人利益、经济利益的时候,把自身利益视为至上唯一目的,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外在的人、物均可视为工具,为我所用,甚至随意伤害破坏。

今天,我们正在大力建设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孔子的儒家仁学思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价值启示。仁是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伦理基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建设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其一,“仁”是实现人际关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构建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是一个重要的基础。人际关系的和谐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宽容。如上述所分析的,孔子仁学中所提倡的恰恰是这些伦理要求。“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强调爱人如己、感同身受的人际关系体验,其核心是排除片面的利己主义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主义,人在关注自己的同时,也应当关注和尊重他人的存在。只有遵循这一做人的最基本准则,人际关系才会趋于和谐,也只有首先做到人际关系和谐,和谐社会才可能由理想变为现实。

其二,“仁”是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共存、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石。人是万物之灵,固然是自然的最高级生命体,并不意味着人就是自然的主人,可以凌驾、主宰自然。一方面,无论人、人类发展到何种地位,始终是从属自然的一部分,不可能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自然永远是人类的母亲。另一方面,人生活在自然中,人的生产生活、物质需求、幸福享受等皆来于自然,依赖于自然。人如果把自身凌驾于自然之上,肆意掠夺开发自然资源,破坏自然环境,最终受到伤害的不仅是自然,更是会带来人类自身的毁灭。因此,当前世界各国都非常关注自然环境保护问题,我国也高度重视这一方面,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把它与经济建设、政治建O、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起,纳入了中国社会整个“五位一体”建设格局中。建设生态文明,要求人们首先必须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人与自然的良性共存,人和社会的发展才会有立足之源,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石。孔子的仁学思想中早就提出了“泛爱众”,至孟子明确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 滕文公上),最后发展到二程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仁者能够视万物与自己的生命为一体。因此,人在开发利用自然的同时,也应该敬畏自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物”,建设生态文明唯有遵从这些基本道德原则,才是我们人类长远生存、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