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科技加规模 成就大产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科技加规模 成就大产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十一五”期间,商都县县委、政府接过前几任传递的接力棒,拓宽发展视野,延伸发展触角,紧抓市委确立的“努力把乌兰察布市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基地”的发展目标,统揽全县农业格局,高起点、高标准谋划,努力把不起眼的小土豆做成享誉全国的大产业,走出了一条振兴商都农业的路子,进而带领全县人民彻底摆脱贫困,逐步走向富裕。

旱地覆膜让马铃薯高产初见端倪

多年来,商都县农民都以露天形式种植马铃薯,所以产量较低。上世纪90年代,上级农科部门推荐过旱作覆膜种植技术,但由于农民受传统观念和操作技术及资金等诸方面条件的影响没有推开。21世纪初,地处商都县西部的一个小山村――赛勿素村的人们受周边影响,开始大面积种植旱作覆膜马铃薯,亩产达到2000多斤,村里不少人靠种植覆膜马铃薯实现了增产增收。每年以20亩马铃薯供个大学生、8亩马铃薯换回一辆四轮车等喜人故事被人们传为佳话。县委、政府审时度势,将赛勿素村树立成样板,在西北部缺水区推广种植旱作覆膜马铃薯。据初步统计,到2009年,全县旱作覆膜马铃薯种植面积达20万亩,大旱之年平均单产鲜薯350公斤,总产量达到7万吨,相比之下,露地马铃薯单产220公斤,增产了130公斤。按每公斤1元计算,增收130元,除去地膜40元外,纯增90元。在扩大种植规模的同时,及时加大科技含量。县农业、科技等部门从土地平整、测土配方施肥、机械化覆膜、播种、良种调换等方面为农民提供全程科技服务。一个个种植大户,一批批贩运队伍,一个个农民合作组织,一个个头脑灵活的农民经纪人应运而生。商都的马铃薯以其产量高、块茎大、品质好、出粉率高等优势走俏国内市场。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的马铃薯节相继在商都举行,旱作覆膜马铃薯使马铃薯高产、农民增收的目标初见端倪。

喷灌圈架起马铃薯远销的桥梁

在发展壮大西北部旱作覆膜马铃薯产业的同时,县委、 政府开始描绘东南部富水区的种植蓝图。从2006年开始,商都县引进的旭美薯业公司在小海子镇水泉梁村建起了首家喷灌基地,短短一年时间,人们从对喷灌圈的好奇很快转入对它的节水、高产效能的了解。县委、政府乘势而上,大抓马铃薯喷灌圈的建设。为促进马铃薯喷灌圈建设的速度、规模和水平,县委、政府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各界来商都县投资建设马铃薯喷灌圈。在北起屯垦队镇,南到小海子镇的广大区域内,一方方喷灌基地被成功开拓,特别是七台镇东西坊子的万亩喷灌长廊蔚为壮观,成为商都县喷灌圈建设的经典力作。截至2009年,全县拥有马铃薯喷灌圈315套,面积15万亩,商都一跃成为全国县级地区喷灌圈拥有数量和喷灌马铃薯种植规模第一的地区。2009年喷灌马铃薯平均单产鲜薯2500公斤,总产量达到37万吨。农民为企业打工年人均收入2000元左右。商都县的马铃薯远销全国10多个省市,甚至销往蒙古国、俄罗斯,喷灌圈架起了商都县马铃薯远销的桥梁。

膜下滴灌滋润马铃薯增收的梦想

随着种植触角的延伸,县委、政府意识到,膜下滴灌要比喷灌圈更加节水,于是把扩大膜下滴灌种植作为2010年的发展重点。经过努力,2010年,全县落实膜下滴灌马铃薯4.3万亩,而且形成了六台坊、立本公司等两个万亩膜下滴灌基地。同时,全县在膜下滴灌马铃薯种植过程中认真推广使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在去年遭受春季低温、盛夏持续高温干旱的情况下,膜下滴灌马铃薯平均亩产3000斤,亩均纯收入1500元。

龙头企业铸就产业壮大的坚强后盾

为了不断壮大全县马铃薯产业,县委、政府以超前思维和长远发展的战略眼光引进山东著名农民企业家梁希森创办的集科研、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希森马铃薯产业集团,并与商都亚信脱毒马铃薯繁育有限公司联合组建了股份制合作企业――内蒙古希森亚信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公司重点实施脱毒马铃薯种薯基地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22.3亿元。目前,希森马铃薯种业有限公司已建成储量为5万吨的种薯储存库2座,良繁基地10万亩,每年可生产原种10万吨。商都县农丰种业有限公司已建成防虫网室64亩,日光温室5亩,良繁基地3000亩,每年生产马铃薯微型薯60万粒,原原种24万公斤,原种450万公斤。

在此带动下,截至2009年底,全县共有科都薯业等马铃薯加工企业5家,年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200吨以上储窖20个,加上农户的土储窖,全县累计总储能力达到40万吨。该县生产的马铃薯个头大,品质好,产品远销全国10多个省市区,有的远销蒙古、俄罗斯等国家。每年生产的50万吨马铃薯,外销量约30万吨,农民直接收入3亿元。

(作者单位: 商都县委宣传部 《新商都》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