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环境成本控制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环境成本是指某一经济组织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因经济活动或其他活动耗费的自然资源和相关生态要素的价值,以及为了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涉及有关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所实施的一种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行为和政策实施。它是以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目标为前提,以环境成本预测为依据,采用适合的模式与政策,控制环境成本形成的全过程,进而实现环境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最优的双重目的。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水、大气、噪音污染等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治理环境污染已然提上日程。环境成本控制是治理环境污染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环境成本控制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和谐发展,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二、企业环境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成本控制模式单一,成本控制未贯穿产品周期全过程
随着各种污染源的迅速递增,现有的环境控制体系不能及时与之匹配,导致大多数的环境控制主要集中在生产环节,忽视了采购环节及售后环节产生的环境污染。另外,外部环境成本计量与控制的缺失,有效的环境成本信息与评估方法的缺乏,都直接影响了企业管理者在进行项目评估时的准确性与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效果。
(二)成本管理方法转换不及时
从成本发生的时间角度看,成本管理方法有事前与事后管理。目前,大多数企业主要采用的是事后处理法。事后处理法就是企业在污染发生后设法予以清除,把发生的支出确认为环境成本。事后处理法下,企业对环境污染的预防意识不足,对环境故障成本无法控制,可能导致环境支出额巨大;另外,由于此方法着眼于对现行生产过程发生的环境支出进行控制,在生产工艺流程既定的情况下环境成本降低的空间不大,成本控制效果不明显。目前,大多数企业在环境成本控制方面依然采用的是“先污染、后治理”模式;环境成本控制只局限于产品的生产过程,并没有考虑产品使用阶段和最终废弃阶段的环境成本。然而这些环节的环境成本所占比重较大,这无疑会给企业增加额外的成本负担,影响企业最终产品的定价以及经济效益。
(三)环境成本管理控制体系不健全,环境污染预防意识不强
目前,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健全的环境成本控制体系,企业管理者并未从根本上意识到环境成本控制与企业声誉、后续发展及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因此单纯从主观层面就不能给相关环保部门提供明确的环境成本分析数据,进而导致企业环境成本数据缺乏可靠性和及时性,也影响了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效果。目前,在环境保护方面,企业环境污染的监管标准及处罚力度不到位,未建立环境污染的影响评价体系,因而无法进行环境成本的有效监控。环境成本控制考核指标的缺失,短期利益行为的盲目追逐,导致大多数企业缺乏环境污染的预防意识,环境治理效果不得力,直接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发展。
(四)环境成本信息披露不充分
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只是局限于企业内部实际发生的成本,对产品的设计、采购、消费等阶段的环境成本均没有考虑,企业成本控制范围过于狭窄。同时,由于缺乏规范的成本确认和计量方法,直接影响了企业财务成果的真实披露,导致成本的可比性差,使得企业对环境支出的控制不力。另外,由于未充分考虑环境责任和环境风险,对环境会计要素没有给予确认。这些都导致了企业无法统一环境会计核算的对象及披露模式,对现实和潜在的环境责任及其面临的环境风险等环境信息披露不充分,使投资者、债权人等不能真正了解企业内在的风险。
三、加强环境成本控制的对策与建议
(一)打破传统的成本控制模式,使成本控制渗透到设计、采购、生产、营销和回收等各个环节
生产阶段是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最核心的阶段,可从进行清洁生产、加强三废的治理来进行环境成本的控制。但是,现行的污染源已经不单单出现在生产阶段,在对环境成本进行控制的过程中,要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内的成本进行核算控制,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支出费用,还包括产品开发、销售直至被废弃整个生命过程的环境支出费用。因此,传统的成本控制模式已经不合时宜,应建立一种全面覆盖企业流程各个环节的全新的环境成本控制模式,以实现对企业环境成本更有效的控制及管理。
(二)运用科学的成本控制方法,实现事前与事后成本管理方法的有效转换
事后管理法与事前管理法的有效转换是实现环境成本全面控制的必然选择。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污染源多样化的发展,先前的事后管理法已经不能达到环境成本控制的最佳效果,事前管理法优势突显。它不仅综合考虑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把未来可能的环境支出进行分配并进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提出各项可行的生产方案;而且还可以对各项可能的方案进行价值评估,从未来现金流出的比较中筛选出最优方案,以达到控制环境成本的目的。产品生命周期方法下企业成本控制涉及企业设计、生产过程及产品销售的所有环节,能充分利用资源,避免浪费资源,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作业成本法不仅提供了产品成本信息,还提供了操作成本和成本信息,为企业的成本控制和内部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这两种方法都是科学成本控制方法的体现,在实际的环境成本控制过程中可以实现事前与事后的方法转化。另外,除了上述的产品寿命周期法和作业成本法外,为进行有效的成本控制还可以采用绿色ERP系统设计模式。绿色ERP系统设计是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有效模式。根据ERP设计思路:企业将环境成本引入ERP系统,进行ERP系统的绿色设计,是利用ERP的强大的预测、计划、核算、控制、分析等功能,根据生产中每一活动产生的环境成本核算,对环境成本进行有效控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制定完善的环境成本控制机制,实现内部与外部效益的最大化
控制环境成本的源头,为使企业同时产生经济和环境两方面的效果,采用一定方式建立完善的环境成本控制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各个企业可以通过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实时在线交流最新的信息,选择环保节能的工艺技术与设备。另外,企业应结合自身的运营实际与环境治理能力,选择最合理的生产方式,保证预期生产效率的同时,将污染控制在合理水平之内,从而实现降低生产成本的目标。生态经济的发展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环保要求。要求企业控制污染不能仅仅局限在生产环节,要贯穿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民众的环保意识不断加强,要求企业主动承担起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继而要求企业高度重视对环境成本的控制。只有加强在环境责任和环境风险方面的意识,实现环境成本的有效控制,才能实现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
(四)建立完善的成本信息披露制度,实现政府监管下的环境成本信息充分披露
为了更好地控制企业的成本,企业应该对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成本进行详细披露,并进行对比分析。成本信息披露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企业调整自身产业结构,化解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环境成本信息的分析和应用是指借助企业的环境成本数据,及早发现存在的环境问题,预测在环保方面进行努力所需付出的代价,为管理层在企业环境保护关键领域的决策提供支持。企业只有实现对环境成本信息公开、有效的披露,才能真正实现环境成本的有效控制。同时,环境资源作为社会公共资源,需要有效的政府监管。政府主管机构应当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对企业关于环境管理责任的认定,明确企业应予关注的环境问题的范围,使企业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有明确的认知,并使企业对环境成本核算做到有法可依,指回收利用产品使用和维护处置导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进而不断地加强和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环境保护评价的指标体系,对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真实、详细程度和披露方式进行规范。
(五)加强政策导向,实现经济转型,优化产业结构
环保政策的制定与法制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约束企业的排污行为,减少环境污染;并引导企业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环境成本。企业是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的,政府的各种导向性政策的实施,可以使企业在发展经济利益时更注重长远性和全面性,提高自身环境成本控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先进技术改变和提高传统的产业优势,将传统的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低效率的经营转化为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效益的经营,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实现由资源消耗向技术生产创新驱动的转变,由传统的产业组织结构向现代化产业集群的转变。转变为大力发展高效产业以及技术含量高的新型产业,并带领各产业向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四、结论
经济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主流要求。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应承担起保护环境、维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并从中求得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业绩是可以互补的,提高环境业绩应视为企业取得竞争力的活动,生态效益是可持续发展的补充与支持。因此,企业应坚持环境经营观念,满足消费者的绿色消费需求,将企业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文明的双赢。
作者:纪晓丽 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
参考文献:
[1]马自俊.环境成本控制的新思路[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8):66-71.
[2]孙继辉,兰柏超,徐昕.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环境成本控制探讨[J].学术交流,2011,(8):82-84.
[3]聂建平.从低碳经济角度看企业成本控制[J].财会月刊,2016,(18):90-93.
[4]王普查,董阳,宿晓.基于循环经济的环境成本控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3,(9):116-119.
[5]杨晓敏.企业环境成本构成与控制[J].财会通讯,2016,(5):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