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规避方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规避方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由于民族文化差异性的客观存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对文化的误读也是不可避免的,由此带来的冲突与碰撞,就必然会影响文化的交流与对话。结合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探讨处理文化误读现象的规避方法,以期为文学作品的翻译,提供一些有效可行的方法,以此来更好地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

关键词:文学翻译 文化误读 规避方法

一、引言

从本质上讲,翻译活动本身就是文化交流过程中冲突与融合的结果。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集中体现了人类文化交流中的阻滞点和冲突之处。那么,如何才能冲出误读的重围呢?

文学翻译的根本目标就是为了增进民族之间的理解,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因此,在文化融合的宏观环境下,“语言的归化,文化的异化的统一”就成了决定文学译本在译语环境里“能否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关键策略”。

笔者根据文化误读的生成原因和具体表现,将其划分为理解性误读和目的性误读两种类型,并参照上文提出的总体策略,以《红楼梦》的霍克斯和杨宪益两个英译本中的文化误读现象为例(以下简称霍译本、杨译本),根据其具体的形成原因着重从文化层面上来分析探讨规避误读的方法。

二、避免理解性误读

理解性误读的形成原因比较简单,是指由于译者受自身社会文化阐释体系的制约和对源语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而对源语文本文化形成的语言层面上的理解性误差。

例一:(贾宝玉)忽又思及贾琏惟知淫乐悦己,并不知作养脂粉。

霍译本:Jia Lian who never considered anything but his own pleasure would certainly know nothing about the scientific preparation of cosmetics.

杨译本:Chia Lien’s only interested in sex but has no consideration for girls.

此例霍译本中出现的文化误读属于典型的理解性误读,原句中的“脂粉”并非是指女性化妆用品,而是用来借指使用这些化妆品的女性。

这种误读割裂了源语文本的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造成文化传播过程中信息的损耗、失落与变形。此类情况应当竭力避免,而且也能够避免。为了规避理解性误读,译者必须强化文化意识,增强文化信息的感知能力,丰富自己文化背景资料的储存,感应文本语言背后潜在的文化信息。

三、减少目的性误读

目的性误读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是指译者出于符合译语文化需求的目的和实现自身的主观动机而主动地对源语文化进行了选择与过滤,由此形成了对源语文化有目的性的背离。因此,必须针对此类误读出现的具体情况来分析译者应该采取何种方法。

1.合理引导,补充文化空白信息

由于译语读者缺乏原文文本作者与读者所共同具有的文化背景知识,在交流过程中形成了文化空白。因此,译者在处理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某些暗含文化意义的词汇或语句时,就可以补充文化空白信息,即在直接翻译出原语意思的基础上,添加解释性的语句,以此使得译语读者了解原文所附加的文化背景信息,顺利地吸收原文文本信息及特色文化,从而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

例二:众人道:“……此处古人已道尽矣,莫若直书‘杏花村’妙极。”(贾政听了,笑向贾珍道:“……只是还少一个酒幌……”)

霍译本:“In this case the ancients have already provided the perfect name:‘Apricot Village’.”

Jia Zheng knew that he was referring to the words of the fainting traveler in Du Mu’s poem:

“Where’s the tavern?”I cry,and a lad points the way

To a village far off in the apricot trees.

杨译本:“…The ancients have already supplied the most fitting name――Apricot Village.”

此处霍译本以译语的形式在文中添加了杜牧的诗句,以期帮助读者建立起“杏花村”与“酒幌”之间的特定联系。而杨译本选择了简单的直译,也未曾在文末添加注释,很容易使得译语读者在阅读与理解时产生困难。因此,在处理相似问题时,译者可以选择译文内补充文化空白信息或直译加注的方法,来揭示原文所隐含的文化信息。

2.把握分寸,改变信息表达方式

由于文化的差异性的客观存在,译者可以根据译语文化语境,改变信息的表达方式,以便传递原文主要信息,获得更好的艺术表达效果。

例三:凤姐儿笑道:“我看你利害,明儿有了事,我也丁是丁卯是卯的,你也别抱怨。”

霍译本:“You’re a hard woman!”said Xi-feng.“One of these days when I have you at a disadvantage,you mustn’t complain if you find me just as much of a stickler.”

杨译本:“What a terror you are?”protested Xifeng,smiling.“Don’t complain next time you are in trouble if I put on the screws.”

此例中的“丁”与“卯”属于中国民俗文化系统里特有的计时方法,如果执意将这种民俗文化传达给译语读者,无疑会增加长篇幅的注释解说,增加了译语读者的信息接受负担,影响文化信息的传达。因此,两者都以牺牲中国文化意象的代价来译出源语语言的基本内容。

译者运用这种翻译方法时要注意对原文信息表达方式的改变必须适度,把握好分寸,帮助译语读者从新的表达方式中获得与源语读者类似的信息接收和情感体验。

四、小结

一部文学作品可能包含历史、地理、艺术等传统文化各方面的信息。译者既不能拘泥于原著语言形式,亦步亦趋,也不能一味迎合译语读者,天马行空。本文笔者认为,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应针对原文文本中信息的承载形式和传达数量来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对语言形式的归化操作和文化因素的异化处理的辩证统一,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文化误读的产生。

参考文献:

[1] 何广军,柯文礼.从文化视域看《红楼梦》的英译[A].刘士聪.红楼译评――《红楼梦》翻译研究论文集[C].刘士聪.天津:南开大学,2004.

[2]刘海玲.文化空白与《红楼梦》佛教用语翻译[A].刘士聪.红楼译评――《红楼梦》翻译研究论文集[C].天津:南开大学,2004.

[3]乐黛云.文化差异与文化误读[A].乐黛云,勒・比雄.独角兽与龙――在寻找中西文化普遍性中的误读[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