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策略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乐学之下无负担”。因此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一、在新课引入时,创设兴趣情境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一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把学生的心理调节到最佳状态,激发学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激发思维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的状态中,从而激活思维。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多一些理性,少一些装饰。要知道情境不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需要,更要使之能让学生科学的去思考问题,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二、在新知探究中,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是探究创新的原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的思维才会被激活,对新知识的探索才会主动,才会在对科学问题的探究和独立思考中有所发现,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际能力才会得以优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是由问题开始的。学生的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一个对于学习者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时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使其乐于学习。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创设问题情境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打开思维的闸门。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如何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要想创设好的数学情境,一般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以选取合理的情境素材为前提
情境中的背景信息应符合现实生活场景和事物运动的客观规律,其蕴涵的数学关系应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情境素材选取的恰当与否,对学生问题意识的产生具有直接的影响。
2.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为导向
所谓“问题意识”指的是学生在面对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的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等心理状态。由于“问题意识”反映了学生基于内发与主动的求知欲,产生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中,因此,作为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活动平台,情境就不仅应给学生营造一种宜于学习的场景,而且还应提供一个能够原创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三、在知识应用上,创设操作情境
新课标指出:“动手操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让学生动手操作,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求知者面前,从而亲手发现新知,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的特点,而数学知识本身是枯燥和抽象的,要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就必须符合儿童自身的特点。例如:在教学“认识图形”后,笔者安排了画、围、拼的活动,其中通过用长方体画长方形的活动,进一步沟通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联系;通过用线围三角形,可围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并不强求学生只能围某种三角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还有在教学“对称图形”这一课时,笔者安排了撕一撕、折一折、剪一剪等一系列活动。通过撕图形这一活动,学生从中认识了对称图形的特点;通过折一折使学生发现有些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还不止一条;通过剪一剪,加深了学生对对称图形的认识,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像力。本节课通过学生活动操作,不仅掌握了对称图形的特点,还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发展个性。
四、在知识巩固上,创设竞争情境
小学生具有好胜的心理特点,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竞争对学生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课堂教学中可以适时、适度采用竞赛等方法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数学的计算教学中,加、减运算是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必须反复练,而反复练又显得单调枯燥,于是可在练习中采用“首尾相接”、“找朋友”、“夺红旗”、“摘苹果”“送信”等方法进行。这些游戏是小学生最乐意做的。通过这些游戏不仅使学生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巩固知识,而且使学生产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力争上游的精神。
数学情境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探求数学知识,还应该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克服困难的精神。那么我们数学课堂的情境创设,就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情感的教育因素,在情境中渗透一定的思想性,以期达到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目的。一节成功的数学课的情境创设,应尽可能地融生活性、趣味性、问题性、活动性、思想性于一体,浓缩某个知识点形成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情境中经历数学的起源,体验数学的价值,探索数学的规律。从以上可以看出,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也有重要的作用。
其实,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看教师怎样合理设计并合理利用。只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定能够激发、唤醒、鼓舞学生,更大程度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