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万国数据可以点“灾”成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万国数据可以点“灾”成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编者按

一直以来,只有大型企业才是学者、分析师、投资者和媒体研究报道的焦点。但世界上还有一些非常成功的企业,它们始终躲在神秘的面纱之下,鲜有人问津,却取得令人瞠目的成就,成为21世纪有效管理企业的典范。

这些神秘企业被外界冠以一个别致的称号――隐形冠军!因为它们在各自的行业中占据了50%以上的市场份额,有的甚至为90%。这样的市场地位只有少数跨国企业才能达到。

在中国市场上。到底谁是隐形冠军?它们拥有怎样的特质和潜力?《IT时代周刊》特辟“隐形冠军”专栏,将镜头对准这些不为外界熟悉的神秘企业,探讨它们成功的秘诀,给予人们深思和启迪。

谁会想到,给人类造成巨大伤害的天灾人祸,竟然也会带来一个巨大的财富宝藏?这不是笑话,而是真实的故事。

日前,成都市政府和万国数据合作,建起了一个亚洲最大的灾难备份中心,投资金额高达8亿元。据了解,这是成都市政府在汶川地震造成数据丢失的极大后果后而做出的重大举措。

灾难能给IT行业带来财富?显然是的。事实上,早在2001年“9・11”事件时,随着世贸中心大楼的倒塌,约150家金融机构的客户资料和重要数据瞬间灰飞烟灭,损失难以估量。但有一家公司例外――摩根士丹利,它在两天后就恢复了全部数据和业务。原来,摩根士丹利早在很久以前,对自己的数据就做好了完整的灾难备份以及恢复系统(下称“灾备业务”)。关键时刻,这套系统发挥了重大作用。

这件事给万国数据CEO黄伟带来很大的触动:灾备业务在中国市场几乎还处于一个空白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这难道不是一个很好的创造财富的机会吗?

事实证明,黄伟找到了一座金矿。2008年,南方发生的特大雪灾以及四川地震,让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更加重视应急和灾害备份系统的IT建设。这不但促进了中国灾备业务的跨越式发展,同时也为他带来了巨大财富。

现在,万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已经是中国灾备市场上的领军者,在国内银行业灾难备份外包上,它的市场占有率几乎达100%,银行业灾难备份咨询超过90%,加上保险业外包在内,全国金融业灾难数据恢复市场份额,万国数据占到90%以上,将竞争者远远甩在了身后。

大胆,拓荒

黄伟进人中国灾备市场,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和困惑。

《IT时代周刊》在采访中了解到,当时在中国,只有高阳万国数据公司从事灾难备份外包服务。黄伟要想在中国市场上从事这一行业,就得与它展开竞争。

但黄伟没这么做,而是把它收购过来,成为自己的公司。黄伟告诉本刊记者:“把它收购过来,打造成中国的SunGard。”SunGard是美国灾难备份行业的老大,占据北美市场60%以上的份额,在这个细分领域,连IBM与惠普都难望其项背。2003年,黄伟找到一家投资基金,在后者的支持下收购了高阳万国数据公司,组建成现在的万国数据,该公司还同时经营一些金融业软件业务。

事实证明黄伟的选择是对的。2005年,美国最大的7家投资基金联合出资113亿美元,将总市值72亿美元的SunGard私有化为一家私人合伙公司。风投对灾备行业的看好,坚定了黄伟对灾备行业和万国数据的信心。为了显示决心,他卖掉了万国数据的金融软件业务,专注于灾备业务。

在欧美,灾备业务是一个非常成熟的产业,有超过30年的历史。而在中国,却是个新鲜事物。虽然市场空白意味着机会多,但要撬动这个市场却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作为拓荒者,黄伟面临着诸多困难。

成立之初,万国数据开拓市场困难重重。“当时,国内金融机构对灾备行业存在不少认识误区;很多金融机构领导者灾备意识不强,认为灾备只是个技术问题,而非严肃的管理问题。”黄伟说。据了解,当时很多金融机构都对第三方专业外包服务商的业务心存疑虑,而且还担心自己的机密数据外泄,根本不给万国数据机会。

灾备是一项需要长期投资、成本高昂的生意,而由于身处一个培育期的市场,万国数据承受了巨大的资金压力。从2000年到2006年,万国数据仅用于建设数据中心就花掉4亿元。巨额投资导致公司经历了长达7年的亏损。

在看不到赢利的前景下,公司陷入了困局。

专注赢得市场

面对毫无进展的市场拓展,黄伟遭遇到巨大的打击。那段时间,他带着业务员一家客户接一家客户地走访,但仍是打不开市场。深思熟虑之后,万国数据制定了两大市场策略。一是将国际标准的BCI(业务连续性管理)概念导入国内,并大力普及,试图让金融机构认识到灾难备份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风险管理问题,而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另一方面是积极介入并推动政府部门制定灾备标准。事后证明,黄伟的这步棋下对了,而且也等来了机会。2003-2004年,针对当时国内发生的多起彩票系统瘫痪和银行系统中断服务的事件,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连续召开两次会议,要求推进灾备工作。

万国数据终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机会。2004年,万国数据参与了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组织的《重要信息系统灾难恢复指南》的起草,还参与了有关监管部门行业灾难恢复管理规范的起草,推动制订行业标准。

作为标准的推进者,黄伟获得了丰收。当年,万国数据的业务收入4000万元,较2003年翻了一番。而且,万国数据还获得了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重量级客户――为深圳发展银行提供第三方灾备外包服务。

据了解,深圳发展银行当时启动新一代综合业务系统,采取数据集中存放集中处理的大集中模式,对系统的稳定性有着极高要求:一旦总行电脑中心发生灾难,全国范围的全部分支机构和几乎所有业务都将受到影响。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灾备系统。

这项业务带给万国数据上亿元的收获。“在第一个五年的服务合同到期之后,我们又和深圳发展银行签订了第二个5年合同。”黄伟说,“获得深圳发展银行的认可后,公司终于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

经过5年时间的低调深耕,万国数据现已在银行、保险和证券基金行业灾难备份领域独占鳌头。“在银行业灾难备份外包上,我们市占率几乎100%,银行业灾难备份咨询超过90%,加上保险业外包在内,整个金融业灾难数据恢复市场份额占到90%以上。”黄伟称。

此时,寂寞已不再属于黄伟。

点“灾”成金

公司走上正轨,善于发现市场机会的风投开始蜂拥而来。

现在,万国数据已经获得软银中国、光大控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国际金融公司等资本的青睐,融资过亿美元。

这不仅得益于公司的成绩,也得益于黄伟的坚持和专注。当初,黄伟第一次找到风投商谈融资时,远没有现在顺利。当时,他费尽了气力和风投见面,却很难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最后,只有一家风投――看到了灾备彳亍业的前景。

2003年,正是中国互联网的大泡沫年代。那一年,中国互联网融资金额排在第一位的是盛大网络,第二位就是万国数据,获得了1500万美元融资。事实证明,风投的眼光是正确的。

在经过漫长的市场培育之后,国内灾备市场焕发出了艳丽的光彩。万国数据也迎来了自己的转折点。《IT时代周刊》在采访中了解到,2005年下半年,整个市场上谈论的热点都转移到了灾备行业,探讨灾备业务如何做。而随着2008年发生的南方冻灾、汶川地震和金融危机等一系列灾难事件,更是极大地刺激了灾备市场的发展。

现在,万国数据已经完成了三轮风投融资,金额上亿美元。2008年3月,软银中国、光大控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国际金融公司就出资3000万美元,投向万国数据。这是万国数据的第二次融资。8月,公司又获得了第三轮融资。软银中国、苏州创投、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光大控股投资管理公司再次为万国数据注资4500万美元。

风投对万国数据的投入已经有了回报。如今,后者已成为国内灾备领域领军企业,除了金融行业之外,新客户还来自于政府、制造业、流通业、医疗卫生行业。

但在市场慢慢变热的时候,进入者也在增多。一些传统的IT公司,如IBM、惠普……也开始针对这个市场发力,还有从中国电信等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中脱胎而来的管理团队,也相继成立公司从事灾备外包业务。

拥有大公司背景的对手,由于其强大的业务关联性,在市场拓展上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面对这种威胁,万国数据又该如何应对?

黄伟有着自己的应对方法。在他看来,专注是万国数据的最大竞争力。“灾备业务只是大IT厂商众多业务中的一个,但它却是万国数据多年来专注的唯一业务。”黄伟说,“最重要的是,我们团队竞争力非常强,是中国最庞大最为专业的一支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