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四大考查热点答题指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四大考查热点答题指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通过对近几年高考题的分析,鉴赏古代诗歌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内容、技巧和思想感情。下面结合例子分别加以说明。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主要包括四种类型:

一、鉴赏“诗眼”“词眼”型

所谓“诗眼”、“词眼”,指的是诗句、词句中最凝练、最传神、最富有韵味的一个字。从高考题来看,“诗眼”、“词眼”的词性大多为形容词、动词,并且往往以对仗的形式出现。所以在解答“诗眼”、“词眼”题时,要善于捕捉对仗句中的形容词、动词。

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选的是王维的《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其中的一个问题就是: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参考答案可拟为: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二、鉴赏关键词语型

除了鉴赏“诗眼”、“词眼”外,对诗、词中的关键词语进行鉴赏也是古代诗歌鉴赏语言的重要方面。此类试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题中提出关键词语让你进行分析;二是给出一个词语让你与诗、词中的词语进行比较,分析、判断究竟哪个更富有意韵。

2002年高考全国卷选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问题是:“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要想解答好这道题,对“折柳”这个词语的了解和把握很重要。“折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据《三辅黄图・桥》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再联系“何人不起故园情”一句,能够得知这首诗是写思乡之情的。所以很容易就得出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三、鉴赏重要句子型

对诗、词中的重要句子进行赏析,指的是对句子的含义、色彩、情感、效果等进行理解和分析。做此类试题,应注意联系题目和上下句,以便能从整体上很好地把握诗、词中的重要句子的深刻内涵。

2006年高考江苏卷选的是元代魏初的词《鹧鸪天》:“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夜煮茶。”其中的一个问题是: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上文已用鸦之“归”暗点了人之不得“归”,然而人虽一时不得“归”,心却在向往着那一天,于是便顺理成章地道出了最后的这两句――也是全词最精彩、最高潮的两句。参考答案可拟定为: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四、鉴赏语言风格型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是综合性比较强的试题类型,一方面要考虑作者的风格流派,另一方面还要从整体上驾驭整首诗歌。为了做到有备无患,最好应了解古代诗歌语言风格的特点,然后再与诗歌去“对号入座”。一般来说,古代诗歌语言风格主要包括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

2005年高考全国卷Ⅱ选的是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其中的一个问题是: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作者先写自己默默呆坐,形影相吊,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来表现“思家”。此诗的佳处,正在于以直率而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一种人们常有的生活体验。所以不难答出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质朴无华。

鉴赏古代诗歌内容主要有四种方式:

一、词语概括式

这种形式的鉴赏,一般要特别关注诗歌的题目和重要诗句,要具有善于捕捉关键词语的意识。除了从诗歌中撷取词语对内容加以概括外,有时还要从自己的词语储备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加以概括。还有一种形式就是给出诗中的一个词语,让考生结合诗歌的内容来分析是如何体现这个词语的。

2007年高考四川卷选的是王安石的《葛溪驿》:“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其中有一道题是: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这道题其实是通过统领全诗的“乱”字来考查考生对整首诗内容的理解。参考答案为: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二、句子解读式

对诗歌中重要句子内容的鉴赏是高考的重要考查点。在做此类试题的过程中,既要对句子中的重要语素加以分析理解,又要联系上下句,不能孤立地、单纯地去理解句子本身。

2005年高考江苏卷选的是李益的《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问: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知音”的故事指的是俞伯牙、钟子期的典故。伯牙的琴声只有钟子期能听懂,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意绪。作者希望风拂去琴上尘埃就是希望朋友到来自己重新弹琴,以慰知音。“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所以答案为:“为拂绿琴埃”。

三、画面总结式

古代诗歌中有许多富有诗情画意的篇章,所以让考生来总结诗歌中的句子或整首诗“是一幅什么图景”或“是一幅什么画面”,既能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驾驭水平,又能考查考生的综合、概括能力,这种题型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值得特别关注。

2007年高考全国卷Ⅱ中还有这样一道题: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尾联指的是“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这两句,这两句给原野平添了无限生意,能让人想见初夏田间活跃的情状并感受到农忙劳动的气氛,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参考答案为: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

四、层次划分式

给古代诗歌在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划分层次,是比较新的一种题型。这类试题要求考生必须具有宏观驾驭诗歌的能力,而且还要从小处入手,善于抓住诗句中关键词语,有时表达方式上也是给诗歌划分层次的重要切入点,如叙述性句子和议论性句子,一般情况下就应分层。

2006年高考全国卷Ⅰ选的是黄庭坚的《 题竹石牧牛(并引)》:“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其中的一道题是: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这是一首题画诗,前四句高度概括画面的内容:石、竹、牧童、牛。“峥嵘”、“绿”、“觳觫”等形容词用以代指事物,诙谐有趣。后四句寄理于形象之中,涉笔成趣,余味隽永。元初年北宋统治集团内部斗争相当尖锐,黄庭坚对此感到不安和痛心,“牛斗残我竹”当含讥刺时政之寓意。参考答案为:这首诗的内容可分为二层:前四句为一层,高度概括了画的内容:石、竹、牧童、牛。后四句为第二层,是诗人对画内容的想象发挥,把画中的内容当成了眼前的现实,将景物写活了,生动有趣。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鉴赏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主要包括象征、渲染、烘托、悬念、对比、反衬(衬托)、托物言志、赋比兴、虚实相生、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用典、渲染、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以小见大、欲扬先抑等等。

如2007年高考山东卷第14题: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 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马后”、“马前”是关键,反映将士出关,踏马征程,关内关外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的对比,聚集在“桃花”与“雪”的对比上,运用象征手法,为下文表达主题作好准备。答案可拟为: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代指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生活,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二、鉴赏抒情方式

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主要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融情入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等。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 、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2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解答此题应从“情”和“景”的角度去介入,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地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写中,细风、斜柳,烟雨中春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参考答案可拟为: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三、鉴赏修辞方法

修辞方法主要有比喻、排比、对比、反复、拟人、夸张、反问、设问、对偶、互文等等。在实际的运用中,多种修辞又往往在一起连用。

如2005年高考全国卷Ⅰ第12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

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

春山一路鸟空啼。

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这道题考查对修辞方法的鉴赏。对照“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两句,不难看出是比较典型的对偶句。答案可拟为:修辞手法――对偶。“芳树”对“春山”,“花”对“鸟”, “自落”对“空啼”。

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了解作者的风格流派。

不同的作者其人生道路、所处时代、阶级地位不同,他们作品所表现出的感情、所体现出的风格也不同。许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都与作者的生平遭遇和所处的时代有关。李白的豪迈奔放与杜甫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不同,苏轼的豪迈奔放与柳永的细腻缠绵迥然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作家因为所处的时期不同,其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感情也是不尽相同的,如李清照前后期诗的风格就明显不同。

如2006年高考北京卷第12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边的问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做好本题的关键就是要充分地了解陶渊明作为一位田园派诗人的特点,因此答案可拟为: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两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二、结合写作的时代背景

时代背景是正确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重要依据,除了诗歌中提供的背景外,还应该特别注意在诗歌后面的注释。注释虽然字数不多,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很多都是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的,而这些背景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是至关重要的,千万不能忽视。

如2007年高考福建卷第9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

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此题如能从注释入手,会变得很容易。注释①中的“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和注释②中的“妻儿被俘、家破人亡”是答题的关键,在了解此信息的基础上,再简要结合诗句,不难得出答案。答案可拟为:表达了国破家亡的痛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三、揣摩诗歌的意象特点

古代诗歌中,作者借助外物来表情达意是很寻常的,而且许多事物还被赋予特定的意义,抓住了诗歌中意象的特点,往往是诗人思想感情的突破口。如“柳”的意象与送别留恋有关,“月亮” 的意象与思家想人、盼望团圆相关,“鸿雁” 的意象则大多和书信传情有联系。

如2007年高考海南、宁夏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小斋即事

/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这首诗是感物书怀的,在诗中作者写了“琴”和“棋”两种事物,而“琴”的特点是“直”,“棋”的特点是“方”,作者正是通过写这两种事物所特有的“品行”来表达自己的情怀,然后再结合全诗来理解就容易多了,答案可拟为: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四、捕捉诗歌的关键词语

善于从诗歌中搜寻、捕捉关键词语,也有助于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如诗歌中出现“喜”、“欢”等字眼则是欢快的基调,而“孤”、“苦”等字眼则是悲凉的基调,特别是要注意诗歌中带有色彩的词语,古代诗歌中色彩的选用也往往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一致的,暖色(红、橙、黄)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常是欢愉快乐的,而冷色(白、绿、蓝)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所表达的感情大多是凄苦悲哀的。

如上面的例子,“言笑无厌时”中的“笑”,“天地寂寥山雨歇”中的“寂寥”,都可作为鉴赏作者思想感情最重要的突破点。

五、琢磨诗歌的特殊诗句

诗歌之中有些句子对表达主题起着关键作用,特别是诗歌中的议论抒情句最能体现诗人的写作意图和思想内容,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些关键语句,深入地剖析,才能找到切入全诗的关键点,进而深入地把握全诗内涵。

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第12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写作这首词时正是作者在仕途经历了不少挫折后,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两句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物描写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景物之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所以,解答此题一定要注意完整性。答案可拟为: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六、体味通篇的意境氛围

诗歌的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在领悟诗歌的意境时能够准确理解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或所抒发的感情。应整体上把握其意境,把对作品景的欣赏与情的领悟结合起来,产生一种审美的愉悦,进而体味诗歌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如2006年高考浙江卷第16题: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官]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

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请结合全曲简要分析“却原来侬家鹦鹉洲边住”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这首元曲描绘了青山白云、门前流水、轻舟小径这样一个幽邃缥缈的极其澄净的世界,字里行间表现出超然尘世的脱俗和隐逸情怀。在了解这首元曲意境的基础上,再看结句借人们熟知的“鹦鹉洲”指称“渔父”,点出意旨,含蓄蕴藉又不失明朗畅达。答案可拟为: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了渔父(隐士)超然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