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名句赏读的智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名句赏读的智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总得读。”我的理解是读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古人云:多诵数遍,自然上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说明了读书的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其实也是一种生活,一种智慧。读是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常见、最有效的方法。学生总是通过读来触摸文字、熟悉文本、习得语言。因此教师应教会学生读书,导引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交流,与作者一起思考、求索、经历人生五味,体验喜怒哀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千古名句,怎样让学生真正理解呢?教学时,我采用的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读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出示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师:这句诗到底好在哪儿,竟能让阎都督忍不住地拍案叫绝?谁来读读?(正音,节奏)

师:这句诗里有你不懂的地方吗?

学生自由发问。

师:课文中有一段话写的就是这句诗的意思,找出来读读吧!

学生自读。

师:找到了吗,谁来读读?指读,出示文字与诗句。

师:你读懂了哪些词的意思?

生1:我读懂了“落霞”就是天边的云霞。

生2:我读懂了“孤鹜”是一只野鸭。

师:那么“孤”是什么意思呢?

生:“孤”在句中就是一只的意思。

师:看来你是真的读懂了。

生:我还读懂了“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就是文中那句“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

师:理解了,会读得更好。让我们再轻轻地、缓缓地读读这段文字,边读还可以边想象画面。(自由读,指名读)

师:有了想象,语言也就有了形象,有了情感,有了分量!让我们一起用朗读展现这迷人的景色吧!(齐读)

【出示画面:望着此情此景,王勃情不自禁地吟诵道……出示诗句】

师:谁也来吟诵?(指名读)

引读:水天相连,蔚为壮观――学生读

孤鹜缓飞,悠然自在――学生读

云霞轻飘,宁静深远――学生读

师:水天一色,孤鹜缓飞,云霞轻飘,此时,还有更好的词句能代替这句诗吗?

生:没有了。

师:这十四个字如此凝练,如此贴切,真是字字传神啊!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吧!(学生齐读)

师:怪不得阎都督听到这句时,竟忍不住地拍案叫绝――齐读(奇才!真是奇才!)

这是以读为主的教学片段,我的教学思路分为三个阶段:

一、自读理解

商友敬说过:“文章的精华在句子中,字句之中有声情,有气韵,有见识,有抱负。你不读,这一切精华不会自己显露出来,而只能是纸上的铅字符号,那是‘死’的。要把‘死’的变成‘活’的,只有读,让它在你嘴里活起来,然后才能在你的心里活起来。”让小学生通过读“死”的文字变成有灵性的文字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包办代替,而应引导学生自读自解。所以我设计的第一个环节是“读通读顺―自由发向―自读理解”。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加以引导,引导得法,学生学习才会主动。课堂上学生从理解词意到理解句意,这样的引导为学生“读活”进而“心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虽说教无定法,但还得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如果学生对词意句意都不理解,学生是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教师的智慧就在于设计一条让学生走进文本,进而活化文本的思路,让学生学得主动、轻松。

二、读想结合

如果教学只停留在词句的理解上,就缺少了思维训练,而思维训练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最为重要的内容。因此在学生初读诗句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设计了“边读还可以边想象画面”的环节。叶圣陶先生说过:“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还可拓展儿童的想象,涵养儿童的美感。”想象是以原有表象或经验为基础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可以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丰富多彩的表象,有利于学生培养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缺乏形象性,就会导致语言的浅显性和空洞性。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日积月累,学生就会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在思考中学会思考,阅读水平就一定会得到真正的提高。面对这样的千古名句更应该引导学生调动已有表象去内化形象,主体内化的形象越独特就越能提高学习价值。朱熹说:“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读书之法,莫先于秩序而致精。而精致之本,则又在于居敬持志。”阅读古人教育名言,给予我们的启发是“穷理”就必须精读,也就是要把书读透、读深、读精、读出画面来,这样才能活在嘴里,活在心里。如果读书只是浅尝辄止,就不仅没有收获,而且会产生浮躁之风,甚而产生厌学情绪。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是引导学生读精的方法之一,学生在“思接千载,神游万里”时会灵感勃发,这样才会读出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产生审美情感。

三、吟诵欣赏

“诗者,吟咏性情也。”(严羽,《沧浪诗话》)也就是说诗句是有感情的,国为诗魂在于思想感情碰撞中闪烁着生命的火花。苏轼也说过:“故书不厌百回味,熟读深思学自知。”即吟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句的意思,品味文字的优美,体会文章的感情,领悟作品的奥妙;吟诵还可以帮助积累词汇,逐步掌握遣词造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所以,阅读教学应抓住教学的吟诵点,让吟诵与理解意思、欣赏文本、提升情感如影随形,进而丰富诵读欣赏的容量和内涵。从上述教学片段可以看出,在学生理解句意,拓展了想象思维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吟诵,欣赏诗句的美,理解意境的美,渲染着审美情绪。因为“情绪的进行自有它的一种波状形式,或者先抑后扬,或者先扬后抑,或者抑扬相间,这表现出来便成了诗的节奏。”(郭沫若语)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往往止步于理解,缺少吟诵欣赏的环节,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现在的国文教学,在内容和理法讨究方面比以前注意多了。可是学生吟诵工夫太少,多数学生只是看看而已,这是偏向了一面,丢开了一面。唯有不忽略探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是全面不偏。”吟诵的时候……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中内容和理法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宝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到这种境界,才能终身受用不尽。”这样精辟的论述,需要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好好体味,并应用于教学实践之中。

诚然,不同的教师、学生和文本,其教学智慧不尽相同,但教学又有其特殊规律,尤其是语文学科,阅读教学时,更要像吃东西一样,细细咀嚼,不囫囵吞枣,必须根据文中的字、词、句,用简练、准确和形象的语言,简明有效的节奏启发学生,去揭示语言的结构美,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获得整体感知,形成独立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