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于老师情境教学,谈有效课堂感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于老师情境教学,谈有效课堂感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于漪老师以“情”入文,既能放眼整体,把握突出教学内容,又能着眼局部,有层次有规律地组织教学过程,极具美感的教学语言使课堂灵动鲜活。作者在教学实践中融入于老师的思想对有效课堂进行探究。

关键词: 于漪 情境教学 教学过程 课堂语言

说到情境教学,大家都不陌生,想到了李吉林前辈,窦桂梅老师……虽然于漪老师教无定法,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教法,其课堂教学是多风格的,但不论是什么教法,无不突出情感因素,渗透情感教育。于漪认为:“‘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文学语言,深有所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正因为如此,她才会声情并茂地把一篇篇文章讲得有血有肉,实现情景交融。

一、过程扣住学生――清晰起伏

于老师的课堂和谐如诗意,节奏鲜明如音乐,这就是充满神奇艺术的魅力所在。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她安排的教学进程波浪起伏。她认为:“文似看山不喜平,起伏曲折,就会使读者兴趣浓厚,步入胜境,领略无限风光。课堂教学也是一样……有鲜明的节奏,就能引人入胜,产生好的教育效果。”

怎样让课堂精彩起来?于老师提出“起点要亮”、“难点要清”、“重点要热”的三点要求。于老师精心安排的每一堂课:简洁新颖的导入,活泼舒缓的展开,各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灵活变通,使得整个教学进程起伏有序。

教学《苹果里的五角星》时,我从一个司空见惯的苹果出场,学生一下子把惊奇的目光聚集到我身上,准确地说苹果上,更精准地说是课堂上,面对如何切苹果这个问题开场,学生觉得新鲜好奇,特别是当我把苹果拦腰切下出现五角星的时候,学生的情绪高涨,“怎么会有五角星”,“老师是如何让做到的”……提出了一系列问题,魔术般的导入让整堂课都活起来了,可想而知,后面的教学是学生牵引着老师走了。学生自然而然地把切法推到首位,围绕这个“热点”展开讨论,他们不亦乐乎,终于清楚了五角星出现的关键是打破常规的思路。顺着这样的形势把创造力延伸到课后,继续悬念加深,寻求思维放飞,或许这就是于老师的高潮定扣人心弦,结尾求余音不绝。学生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确认了于老师的“精彩”。

每篇课文并非都有这样的情境去安排,但只要用心,即使是报道类,如《永远的白衣战士》教学,学生难以理解的与“非典”的抗战,短片的信息平台或许比教师的语言更有感染力,再多的难也会迎刃而解。

总之,新颖别致的导入总能给人变化之美,并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课中,我们应根据课文内在逻辑结合学生的情绪变化和思维节奏,层层展开,逐步推进,组织教学活动有层次有规律地进行。据教学需要设置教学高潮,学习于老师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启发学生,并通过层层铺垫,使教学活动一步步自然走向高潮。

二、语言粘住学生――抑扬错落

课堂教学靠语言组织调控。特别是语文教学语言,如果一味用一种腔调平铺直叙地讲述,就会抑制听者大脑皮层的活动状态,导致学生精力不能集中,甚至昏昏欲睡,影响教学效果;教学语言富于节奏美的抑扬错落自然会吸引学生的倾听,学生的注意或是兴趣都会不断得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自然得以提高。

于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独具魅力,其驾驭语言的能力在语文界享有盛誉。在她的课堂上,学生听得如醉如痴,回味久久。她的课堂语言的魅力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亲切生动。语文老师本身就亲和力非常强,语文老师严谨但不严肃。低年级无论是课文的编排特点还是学生的年龄特点都需要老师语言上的工夫,让学生愿意亲近你。中年级的课文虽然没有低年级那么儿童化,但教师教态上的魅力是极为重要的。尤其是童话类的文章,如《三袋麦子》,小猪、小猴、小牛不同的人物形象,通过老师风趣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故事或许早已进入学生心灵,惟妙惟肖地讲述了。

二是词采优美考究。小学教材中古诗词教学已是必可可少的内容,四年级下册的两首古诗《江南春》和《春日偶成》,都是借景寓情的,春意盎然的景色需要老师通过汲取书面语的精华展现独特的一面,不仅仅只是书中的一个“绿映红”或是“傍花随柳”,自然作者的“忧”也罢,“乐”也好,都离不开老师的引路,平凡的语言能表达同样的情境,但既然是诗词,就应有文雅的风范。

教材中不乏散文之类的文章,如中年级叶圣陶的《荷花》、金波的《做一片美的叶子》、郑振铎的《燕子》等,课文中优美的词语给人以美的享受,老师的语文岂会平淡无味?

三是节奏鲜明和谐。于老师教学时根据内容的需要不断调整语言、语音、语调和语速,时而平缓均匀,时而生动轻快,时而简洁平实,有时如涓涓细流,有时又像是优美的乐章……富于变化的语言运用,加上朗读、面部表情等语言运用技巧,形成了极富节奏美感的语言韵律。

小学中年级的语文课堂灵动地展现了各类文章,或轻快愉悦的,《让我们荡起双桨》《走,我们去植树》,或爱国激昂的,如《虎门销烟》《军神》……不管叙事还是散文或诗歌类的文章,情节上都有波澜之美。如教学《永远的白衣战士》这篇文章时,从我沉重的声调中学生即刻明白了叶欣的离世,平稳快节奏的回忆让学生融入了叶欣的与“非典“的战斗,尤其在案例“梁先生”的剖析中,一气呵成的操作需要我指导学生把握节奏,将紧张的气氛推向高潮,学生的情感经过语言的冲击汹涌而出,感悟参与了“泪水如雨”。我的语音、语速充分影响到了学生学习本课的效率。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学习于老师一般注意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因素,重视情感熏陶,以情施教,教学中融入渗透情感;以情促学,通过“移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于老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会进入到一种“自由”状态。我相信只要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感悟,课堂教学就会因师生的共同参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各种信息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传导,而后自然而然地被接受。以情感陶冶见长,语文课堂就会具有神奇的魅力,别树一帜。

参考文献:

[1]王绳媛.于漪课堂教学节奏美学说[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6(3).

[2]吴凌云.语文课堂教学审美场的建构理论与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8.

[3]钱加清.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激发[J].教育艺术,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