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赵姝颖:与“机器人”共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赵姝颖:与“机器人”共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走进赵姝颖的实验室,一个个呆萌可爱的机器人,一块块内容丰富的智能有声展板,粉红色的智能体测机,巨大显示器前的红色动感过山车……这些东西会瞬间“秒杀”你的眼球,让你感受到一股来自人工智能领域的巨大冲击波。在这个不到60平方米、挤满各种实验平台和智能设备的空间里,赵姝颖带领她的团队完成了60余项智能科普展品和500余项智能展品创意设计,在包括中国科技馆在内的全国20多个科普展馆和国内外大型科技活动中,向人们传播科技知识,展示科技魅力,使更多的人通过这些展品了解科学、走近科学、热爱科学。

赵姝颖,东北大学教授,人丁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副所长、党支部书记。

打破“机器人”的神秘感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听上去既高深又神秘,似乎距离普通百姓很远,但实际上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如何打破这种神秘感,缩短高精尖技术与百姓生活的距离,赵姝颖创造性地提出了“智能技术科普化和科普产品智能化”的理念,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通过智能技术推动科学普及与传播。

在中国科技馆,有这样一个“动感过山车”体验区,你可以在电脑上通过简单操作亲自设计过山车轨道,然后戴上3D眼镜,进入模拟操作舱。体验自己设计的动感场景。这听上去是小是很过瘾?这套“动感过山车”模拟操作系统,是赵姝颖团队应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自主研发的。

在辽宁科技馆“机器人秀”展台前,常常围着里三层外三层的人,人们开心地观赏机器人表演。一群可爱的机器人随着音乐一会儿跳舞,一会儿翻跟头;一会儿集体舞。一会儿个人秀;既会播报节日,还会看图猜字……看的人都忍不住啧啧赞叹,有的小朋友缠着家长一遍又一遍地看,还边看边随着机器人一起跳舞,一起翻滚。由赵姝颖团队研发的这套机器人全自动展演系统,集中展示了多机器人协作与控制技术,是辽宁科技馆的标志性展品。

在沈阳科学宫,有一个叫“下棋机器人”的展台。展台内,一个智能机器人认真“观察着”台面上的4盘棋局,迅速地移动手臂,同时与4个人分别下不同的棋,有中国象棋,有围棋,还有五子棋和跳棋。这个展台常常被大批棋类爱好者包围,大家争相与机器人切磋棋艺,比试高低。由赵姝颖团队研发的这套下棋机器人系统,创造了一台机器人同时与四人进行不同棋类博弈的纪录,在沈阳科学宫运行多年,始终是最受观众欢迎的展品之一。

目前,赵姝颖团队已经为中国工业博物馆、辽宁科技馆新馆、辽阳科技馆、襄阳科技馆等多个科普展馆提供了完整的展区设计和展品建设规划。按照赵姝颖的设想,团队下一个目标是努力实现研究成果的产品化,走出一条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道路,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走进百姓生活做出更大贡献。

教书育人,既是严师又是益友

赵姝颖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最神圣的责任,她对待学生既严又爱,是有名的严师,也是学生公认的益友。

她帮助过“后进”学生成才,帮助过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走出困境,帮助过家庭困难的学生渡过难关。

她重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组建了多个大学生创新团队,常常在炎热的暑假与学生们共同在实验室里挥汗如雨,趴在地上调试设备、优化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东北大学“知行合一”的校训做了完美诠释。

去年5月,赵姝颖与她的学生梁事学一起到北京参加大型科普博览活动。他们的展区前人头攒动、欢声如潮。小朋友们都十分兴奋,尖叫着体验“动感过山车”,中老年人排着长队等待体验“智能体测系统”。“在喧闹的人群中,我突然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赵老师带领我们开发的这些融合物联网、机器人控制、互动3D建模和裸眼3D显示等科普展品受到如此欢迎,真的让我感到十分兴奋!”事后梁事学感慨地说。

在赵姝颖的学生创新团队中,既有信息学科的学生,也有机械、艺术等其他学科的学生;既有本科生,也有研究生。在这个团队中,学生们不仅学到了很多在课堂和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且培养了学习兴趣、掌握了科研本领、提高了创新能力、锻炼了团结合作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赵姝颖对学生的吃苦精神、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培养最为看重。“机器人科学本身就是多学科跨界混搭的结晶,而科研与科普都不是靠一个人单打独斗能够完成的任务。只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历练,学会交流、沟通、合作,才能真正促使他们成长,提高核心竞争力。”

今年夏天,赵姝颖的学生常旭鹤带领“仿人机器人舞蹈队”在辽宁省科技馆亮相,获得广泛好评。“我们机器人表演的舞蹈是‘太极’,由于对平衡性要求很高。排练时,曾经有好几个机器人倒下了,赵老师带着我们连夜改进,在正式展览时,机器人的表现非常好。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做科研一定要有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精神!”常旭鹤说。

赵姝颖指导的学生创新团队,在参加国际、国内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获得过国际一等奖3次、国际二等奖7次和全国二等奖3次,曾包揽2011年全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中国公开赛国际标准平台比赛冠亚军。

凝心聚力,打造特色党支部

教学科研之外,赵姝颖还有一个重要角色――党支部书记。担任支部书记10余年来,赵姝颖一直把创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团结奋进、争创一流”的基层党支部作为目标。在她看来,支部工作的目的主要在于把握方向、凝聚力量,为更好地履行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责打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和和谐的氛围。

根据研究所工作的特点,她从一开始直接主抓各项支部工作,到带领更多年轻人参与支部建设,支部工作模式已经逐渐从“个人带头、少数人参与”向“集体合作、共同努力”转变,进一步激发了党员队伍的活力。支部的年轻党员陈大力、林明秀等先后担任党支部副书记,越来越多的教师党员参与到支部建设中来,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

赵姝颖教授认为,基层党支部工作虽然算不上轰轰烈烈,但同样可以做出特色。“特色出于本色,支部工作不能游离于研究所的业务工作之外。研究所的本色在于培育优秀创新人才,支部工作的特色则在于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凝聚更多力量投入到创新人才培养的特色工作中来。”于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力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成为了这个支部的工作重点和鲜明特色。

2008年,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开始承担大学生数模竞赛组织工作,当时,数模竞赛对于大多数师生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新事物,这项工作对于推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参与的师生很少,工作难度很大。在这种情况下,赵姝颖教授带领支部部分党员承担起了这项工作,大家牺牲了春节休息时间,一起研究探索工作思路和方法,认真做好参赛学生的赛前辅导,最终取得了优异成绩,获得了2项国际一等奖和4项国际二等奖。此后,这个在全国高校中影响力很大的竞赛项目迅速成为东北大学最受欢迎的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在2014年度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东北大学获得特等奖。

目前,以科技竞赛活动为平台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已经在研究所的教师中形成了共识,在“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华为杯”全国大学生智能设计大赛等同内外大学生科技竞赛中,研究所的师生们已经获得了上百个奖项,一大批学生通过竞赛活动提高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成为人才市场上的“抢手货”。

与此同时,研究所的党建工作也取得丰硕成果。在赵姝颖担任党支部书记期间,支部多次被评为“东北大学先进党支部”,并获得“辽宁省先进党支部”、“沈阳市科教工委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向着最好,奋力前行不止步

“高精尖”还需“勤苦实”,喝彩与掌声的背后,是无数的汗水与辛苦。“诚信做人,踏实做事”是赵姝颖的人生信条。20多年来,她始终坚持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领域不断探索,向着最好,奋力前行,劳动和汗水换来了丰盛的果实。

作为项目执行负责人,赵姝颖夺得过中国第一个机器人足球世界杯冠军,实现了中国机器人足球世界杯金牌零的突破。回忆起这段往事,她的脸上总会露出幸福的笑容:“记得当时参加比赛的机器人设备运到巴西后,由于当地机场装卸原因,导致我们的精密仪器出现了故障,为了不影响比赛,我来不及倒时差,连续几个夜晚不休不眠才把问题解决了,经过激烈的角逐,最终我们夺得标准动作比赛冠军。当国歌奏响的那一刻,在当地华侨激动地跑上来与我们拥抱,热泪盈眶地向我们表达祝贺时,我真的感觉自己的全部付出都值了!”赵姝颖激动地说。

“做到最好”的理念被植入赵姝颖所带领的党支部和研究所的各项工作中。她创建的NEW NEU创新团队,被中国科协命名为“全国科普创作与产品研发示范团队”,在2013年度考核评比中名列全国第一;她创建的机器人科普基地被命名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就是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赵姝颖教授带领她的团队创造出了多项特色鲜明的全国一流科普展品,接待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国内外的嘉宾。

大学时期曾多次获得东北大学校园歌手大赛冠军的赵姝颖,心中一直有一个美丽的梦想,那就是与自己研制的机器人同台表演。今年伊始,梦想成真了:在2015年东北大学信息学院新年晚会上,她带着她的机器人惊艳亮相,她高歌一曲《和谐中国》,伴舞的正是她的机器人。精彩表演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相信有朝一日,赵姝颖和她的机器人必将走上更大的舞台,让更多的人分享科技的艺术之美和艺术的科技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