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微课破解高效课堂发展瓶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微课破解高效课堂发展瓶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以杜郎口中学为源头的高效课堂,开启了中国课改的新篇章,各地学校纷纷效仿杜郎口中学的课改。但随着“导学案、黑板+粉笔”的“套餐”出现,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却渐渐淡出高效课堂,高效课堂的发展出现了瓶颈。如何解决“导学案、黑板+粉笔”的“套餐”所制约的课堂效率,从而实现高效课堂与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深度融合?“微课”的使用将破解高效课堂这一发展瓶颈

关键词:信息技术 微课破解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01

以杜郎口中学为源头的高效课堂,开启了中国课改的新篇章。课堂强调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课堂基本模式大致如下图所示:

在落实杜郎口高效课堂模式的过程中,“导学案、黑板+粉笔”的“套餐”高频率地使用成为了其标志性体现,信息技术的辅助教学渐渐淡出课堂。高效课堂的发展出现了瓶颈。如何解决“导学案、黑板+粉笔”的“套餐”所制约的课堂效率,如何实现高效课堂与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深度融合?答案是将微课与高效课堂相结合。

微课,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以视频形式出现,短小精悍,一个议题,一个重点,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设计,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地通过网络下载或点播,满足了学生的主动性学习需求及个性化学习需求。高效课堂依据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学习金字塔”理论,这种现代学习理论充分证明了采用主动学习方式的优越性,学生的知识保持率能达到50%-90%。这与微课的使用依据是完全吻合的。微课在高效课堂中的使用以“学习任务单+微课”的形式出现,这一“套餐”恰好弥补了“导学案、黑板+粉笔”的“套餐”所衍生出的问题,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更便捷地采用主动学习的方式,更好地优化学习过程。具体流程如下图:

1 学习任务单与导学案的结合

导学案是高效课堂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所以其编写水平直接制约着学生思维的发展情况,教师的思路和设计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甚至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障碍。因此,将导学案的编写以“学习任务单”的形式呈现,能很好地达到学生学习人性化、个性化的目标。高效课堂中的导学案一般以纸质形式下发,而学习任务单的呈现方式更多以电子形式借助网络出现,问题设计是“学习任务单”的核心。

2 微课与“黑板+粉笔”的互补

高效课堂改变了传统课堂中教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情况,取而代之的是教室内“四壁黑板+每组一盒粉笔”的情况,这个改变实现了学生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随之而来的是学生的书写速度、借助黑板的展示水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课堂的容量、密度,导致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高效课堂上渐渐淡出。很多课改教师感慨,高效课堂中预设的学习任务完不成,并且这种情况成为了高效课堂的一种常态。

那么,基于高效课堂中的这一现状,适时引入微课,将微课与“黑板+粉笔”的展示互补使用,能很好地解决课堂的容量、密度的问题。微课的使用可以通过笔记本电脑、交互式电子白板、班班通投影等多种方式。随着未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智慧教室”等融合“电子书包”概念的新教室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通过电子白板连接学生手中的数字化终端,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基于微课的使用平台,开展网上交流互动等活动,学生间更大化地进行合作互助,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参与度,达到效益最优化。微课为高效课堂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方面打开了一个更加宽广的空间,而这个空间恰恰是学生成长中必须要面对的、接受的,否则,我们可能看到学生在高效课堂中信息素养的倒退。

高效课堂将任务单与导学案结合、微课与“黑板+粉笔”的展示互补,实现了学生在课前、课中和课后以自己感兴趣的方式全程参与学习,更好地满足了学生差异化、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使得课堂最大化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微课以其制作简单、形式新颖、方便快捷等多种优势,将引导高效课堂的改革走向更专业化。增大课堂的密度与容量,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为破解高效课堂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

(唐山市第五十四中学,河北 唐山063004)

参考文献:

[1]黎加厚.让教育主题网站在变化的时代中成长[J].信息技术教育,2005(2).

[2]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3]韩清林.微课导学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课堂[M].石家庄:河北省电化教育馆,2014.

[4]张海晨,李炳亭.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

[5]王升.主体教学有效性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