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给水排水卓越工程师”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给水排水卓越工程师”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讨论了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过程中对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要求和改革。以培养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的,提出了适应于学校给排水专业学生的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为高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给水排水工程;复合应用型人才;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6-0096-02

一、引言

近些年,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工程类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高校教育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教育部率先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正是针对我国工科类教育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的,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2],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应用型技术人才,成为具有工程师基本能力的后备工程师[3]。

创办于1952年的武汉理工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有着长达60余年的办学历史和丰富的培养经验,于2010年被列为教育部第一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为了贯彻落实纲要精神,配合教育部开展的高等学校“卓越计划”,我们以培养造就复合应用型给水排水工程技术人才为教育目标。

二、培养标准

我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是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紧密追踪给水排水工程相关前沿理论与技术,重在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4]。针对卓越工程师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要求和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特点,制定了学生的培养标准及具体要求。

1.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模式。首先,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了解水质工程学、给水排水管道系统、泵与泵站、水资源保护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讲授老师实际参与的工程项目以及体会,建立起学生水系统的整体知识框架和工程概念,了解水工程中招标投标、施工管理、法规、经济等知识,从而构建起学生的整体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运营思维模式,提高了学生解决水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多元化知识体系。给水排水工程学生所要掌握的相关学术标准,除了要有广泛的通识性知识(如人文社科类知识、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专业性知识(水质工程学、给排水管道设计、建筑给水排水等),还要对土建类的专业基础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如结构力学、工程材料等,对环境领域中各种水污染处理原理(物理、化学、生物等)要深谙于心,对管理学中项目管理运营、项目盈亏分析等要熟练掌握。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多元化知识和应用能力,以水工程知识和复合型多元化应用能力为核心,将上述知识点有机结合,构建给水排水工程完善的学术标准体系,具体学时安排见表1。

3.培养学生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职业知识竞赛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行业发展的动向。同时,创造机会让学生在企业实践中,感受多样的企业文化,体会企业与社会的多样联系。学校以水处理专业技术为核心,就业单位对毕业生要求的反馈信息为补充,通过校企合作、实习,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

三、培养方案

1.给水排水工程课堂教学计划。(1)目前课堂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给水排水课堂教学主要分为理论基础课和实验教学课时,主干课给水工程和排水工程等都相应的开设其相关实验,主要有:混凝、吸附、沉淀、过滤以及相关的水质分析实验,然而,教学和实验都是侧重单个构筑物的实验和研究,缺乏整个水处理系统的实验分析和研究,此外,管道作为给水和排水传输的载体和构筑物间的连接,其管道间关于水的运动状态、相关设计参数的研究实验开设较少,给水排水学生无法明确自己的专业特点。因此,教学中如何突出给水排水专业的特点,突出其系统性,对培养“卓越工程师”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给水排水工程教学模式改革。传统排水工程实验,一般是选取污水处理构筑物中单独的5~6个构筑物,进行单独实验,如沉淀池中的“自由沉淀”,仅需通过一个柱子倒入一定浓度的泥水混合物,通过观察相应时间内泥水界面,来分析沉淀的情况和种类。实验中仅需记录时间和泥水界面高度,考察整体沉淀柱子的情况,而无须考虑其他构筑物有无影响,缺乏水厂整体工艺流程的系统认识。因此,我校在实验教学中,引入了水厂布置和全套流程工艺模型,建立起以实际水厂工艺流程为核心的实验教学新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认识。主要有以下两点:①提高学生的工程感官性。实验室模型都是按照实际运行的水处理构筑物的比例缩小所做的中试模型,其装置部件和运行都跟实际构筑物类似,且通过全套流程装置模型展示水厂从进水到出水的整体工艺流程布置,通过这种展示,可以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水系统运行时的状况,也可以观察到各个单元构筑物中的连接方式和高程关系等设计问题。②增进学生的模型设计创新能力。学生通过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各个构筑物的运行原理,结合对模型的感官认识和学习,激发学生更多的创新能力和改造能力。学生从理论联系到实际中的构件,一方面,进一步加深各构筑物原理的认识,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模拟平台。

2.给水排水工程实践教学计划。

(1)目前实践教学环节的问题。在“卓越计划”通用标准稿中[5],对本科层次工程师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包括“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除去专业课课程设计外,本科教育环节中的主要实践教学见表2。

目前,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时数占本科培养总学时约15%,单就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而言,完全符合“高等学校给水排水专业指导委员会”对实践教学的指导意见[6]。但随着“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培养框架的植入,发现原有实践教学环节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2)给水排水工程新型实践模式改革。在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指导意见下[5],明确要求工科学校采取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模式,据此对给水排水工程实践体系调整的几点思路如下:①建立固定的长期合作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基地是保证实践教学的必要前提,学校加强校企合作,通过与企业合作,让学生更多地参与项目的设计、调试、运行,项目正常运行后,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项目实习,此外,也可以结合该项目的运行情况,进行水厂的长期运行研究。通过建立固定的实践基地,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多更方便地参与项目,也可以使学生进行长期地科研观察和研究,达到真正的工程教育的“产学研结合”的本质。②强化实践教学内容。目前,大多数学校的实践教学内容单薄,如测量实习仅仅与工程测量基础知识相关,与水工程施工测量技术完全脱钩,同样,电工实习也很难与真正实际水工程相关。所以,学校在开展实践教学时,需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注重实际工程的运用。③多方面客观评估学生实践成绩。实践教学结束后,学生总结的实践报告和设计是反馈和检验学生实践后的心得,因此客观评估学生实践成绩,对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是有利的。表3为给水排水工程实践成绩评价指标体系[7]。

四、结语

本文对武汉理工大学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培养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进行了探讨,结合“卓越工程师”计划,推出了新的本科培养标准和教学计划,探讨了学校进行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以期不断夯实我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的发展基础,为社会输送更多的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应用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建锋,黄廷林.基于“卓越工程师”目标下的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93-96.

[2]杨文焕,李卫平,于玲红,殷震育.基于给水排水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方法和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4,(24):52-53.

[3]陈希.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后辈人才[N].人民日报,2010-07-09(A8).

[4]聂丽君,钟华文,李霞,黄军左.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优化给水排水工程实验过程管理[J].中国建设教育,2012,3(3):24-27.

[5]高等学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给水排水工程专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6]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7]李孟,张倩,桑稳娇.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给排水专业毕业设计评估体系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1):162-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