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正确认识和防治老年抑郁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正确认识和防治老年抑郁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

李燕燕 副主任医师,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第二军医大学医疗系毕业,曾在中科院心理所“医学心理学”硕士课程班学习,从事临床普外科工作16年,全科医生10年,心理咨询和治疗5年。

王女士,60岁,工程设计师。因半年来头晕不适,睡眠不实,精神不佳,尤其近3个月来,懒散倦怠,不愿料理家务,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交往,前来就诊。家人近半年曾多次带王女士就医,进行了全身检查,均未发现器质性疾病。内科医生给予对症治疗,服用调节植物神经紊乱的药物,上述症状却逐渐加重,近来逐渐出现“活着没意思”的想法。为此,老伴和女儿十分着急,在社区医生的推荐下来到心理诊所。经过与王女士的交谈和量表的测量,笔者认为王女士患有老年抑郁症。王女士生长在小城市,父母均为工人,有姊妹四人。身为老大的她,学习努力,为人懂事,替父母分担家务,是在大家的称赞中成长起来的。大学毕业后从事工程设计工作,工作踏实,与人为善,是单位的工作骨干,到了退休年龄后又被留用5年。夫妻关系良好,两个女儿顺利成长,家庭关系和睦,受到邻居的羡慕。

王女士患抑郁症的重要原因是对退休后生活模式的不适。这是老年人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原因。根据王女士的情况,笔者提出的治疗建议是:①需要服用抗抑郁药物,调节体内的神经介质,保持身体内环境的稳定;②保持规律的生活起居、家务活动及锻炼;③坚持心理治疗,充分接纳自我,适应老年生活;④增加学习内容,丰富现实生活。4周后,王女士的状况明显改善,能够与邻居交往,承担家务,生活自理。

近年来,影响老年人健康的精神障碍越来越受到医学界和全社会的关注。在各种老年精神问题中,老年抑郁症的发病较高,据统计,香港65岁以上的老年抑郁症发病率约5.7%,英国约12%,我国小规模调查显示,老年抑郁症发病率约7%。还有资料显示,在社区老人中,有8%~15%的老年人有抑郁情绪,而患有各种疾病的老人中,具有抑郁情绪者约占30%;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这些数字表明,老年抑郁症发病率已经超过了心脑血管病,成为老年人健康的一大杀手。抑郁症已成为老年人常见、多发的精神障碍之一,所以被称为情绪上的“感冒”。因其来得突然又隐蔽,容易被忽视;还有些人对抑郁症等精神疾患不愿求治,而错过治疗良机。认知老年抑郁症,有效地预防和治疗抑郁症,是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的重要保证。

老年抑郁症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其发病是生理、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老年抑郁症发病年龄往往在60岁以后,大多数是继发于其他疾病,如中风、癌症等。老年人往往会遇到多于中青年人的心理―社会应激因素,如:对离退休后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地位改变不适应:子女独立后“空巢”家庭的寂寞;丧偶后的孤独;经济拮据引起的紧张;对疾病的恐惧;恐老、惧死情绪等,均可导致老年抑郁症的发生。社会人口学家提示,独身、文化程度低、兴趣爱好少、无独立经济收入以及社会交往少的老年人为本病的高危人群。

老年抑郁症的识别并不困难,具体表现为:①抑郁心境:烦躁,苦恼,忧伤,感到生活暗淡没有意思,提不起精神,心情沉重,忧心忡忡,度日如年;②兴趣丧失:对任何事情均无欲望,不能体验生活乐趣;⑧感觉精力不足:疲乏无力,对衣食小事力不从心,懒于梳理;④自我评价下降:无价值感,总觉得自己是家人的负担,内疚和自责;⑤焦虑不安:总是担忧,似乎家庭将有大祸临头,坐卧不宁,爱发脾气,诚惶诚恐;⑥思考困难,动作迟缓,感到脑子迟钝,言语少,活动少,行动缓;⑦悲观厌世,痛不欲生:⑧失眠或睡眠过多;⑨反复出现各种躯体不适,如头痛、胸痛、背痛、腹胀等。如伴有上述9项症状中任意4项以上者,并直接影响到日常生活和人际交往的,就要考虑是否患有老年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是可以预防和治愈的。老年人群及其家庭成员要了解老年抑郁症的科学知识,做到认知一发现―治疗―防范,就能使老年人走出抑郁,远离抑郁,欢度晚年。

老年抑郁症必须强调及早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当老年人自己不能调整抑郁情绪,不能摆脱负性情绪困扰时,要及时去专科医院就诊。要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及时得到心理支持和帮助。尤其对于严重的迟滞或焦虑,有自杀倾向的病人,药物治疗通常是治疗的第一手段。药物治疗为心理治疗铺平了道路,用药后2~3周病人感到轻松一些,更有利于选择适合的心理疗法。症状控制后,药物维持治疗和预防复发极为重要,在医生指导下应服用药物达半年以上,不可自己随意停药和换药。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家庭和睦是必不可少的治疗保证。

老年抑郁症是可以预防的。在步入老年后,一是保持好的心态,以宽容的态度正视现实,既要宽容别人,也要宽容自己,增强自我价值观念。做到知足者常乐,将生活重心转向维护心身健康;二是要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保持与亲朋好友的往来,在交流中排遣寂寞,在沟通中健脑益神,增长知识,获得信息,增加新的知识和感受,在交往中争取社会、亲友、邻里的支持和关怀,感受真情,既可调节精神又能增强机体免疫;三是学会用恰当方式宣泄和疏导消极情绪,这样有助于保持心境平和,重新获得心理平衡;四是保持学习的兴趣;用知识丰富生活,培养和保持好的业余爱好,如养鱼、种花、下棋等,增加生活情趣;五是鼓励与子女同住,避免或减少住所的搬迁,减少老年人的陌生感与孤独感,等等。

此外,社会和家庭要关心和爱护老年人群体,关心他们的渴望和要求。对老年人不仅在生活上关照,而且要提倡精神上的赡养,对他们做到人格上尊重,满足其对自尊的需求;精神上安慰,满足依存的需求;多一点儿问候和看望,抵消一些空虚和孤独。对患慢性疾病的老人,要注意进行角色变换的引导,给予安慰和支持,照顾和帮助,避免患病后的焦虑和烦躁。对丧偶的老人,更需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强烈的情绪波动、罪恶感和自责、孤独等一些负性心理,缩短这些情绪存在的时间,尽早使生活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