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建设国际旅游岛背景下高校就业教育的创新途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为大学生就业带来空前机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就业指导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校必须针对企业需要,发挥就业导向作用,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将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就业观,注重第二课堂品牌活动的树立,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为国际旅游岛建设输送合格人才,既有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 也有利于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 高校 就业教育 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14-02
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并将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后,将发展更多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一批批重点项目将陆续建成投产,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员的补充;国际旅游岛自身基础建设开发也会带来许多岗位,因此,国际旅游岛建设将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空前机遇。
本文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视角,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对高校的就业教育问题进行研究。
一、校园文化的理论内涵和基本特征
校园文化是随着校园的建立而产生,又伴随着学校发展历史的积淀而内涵日益丰厚。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广泛,它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和基本任务,全校师生员工在履行职责过程中,为了适应学校存在与发展的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各种各样的形式,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发展和形成的具有本校特色、办学理念、制度规范、学生思想内涵、价值观念、道德品质和行为模式的总和。校园文化是学校特色的重要表征,是学校的生命所在,也是学校重要的教育资源。它可以划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四个层次的内容。其自身特点体现于多元性与主导性、科学性与思想性、稳定性与可塑性、独立性与开放性相结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在2005年的年度“校园文化”调研报告中认为,“大学校园文化是以校园内的生活成员为主体,以各种文化现象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
二、加强就业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客观需要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规划纲要》强调:大力扶持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这就说明了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将为就业市场带来许多新的岗位,这无疑就是给大学毕业生就业送“秋波”。可是,目前大学生还存在择业定位不准,心态转变不足,就业意识不强,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不能放下架子从基层做起、从社会需求做起,不愿从事服务行业,总想往高一层次走,加之本身就业技能不高,这样就会导致许多岗位无人做,许多人无岗位可做的结构性失业。
因此,结合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模式出发,对大学生进行切合实际的就业教育,使其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都能适应建设国际旅游岛目标要求,为其走上工作岗位为建设国际旅游岛做贡献奠定人才基础。
(二)就业形势的需要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但也不可否认,目前部分大学毕业生没能找到工作,并不是说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饱和,而是因为部分毕业生择业期望值过高,就业观念和认识有待纠正,就业地域的选择往往偏向于大城市、大单位、大企业,造成了“有人没事做”和“有事没人做”的状况;同时,也有部分毕业生对择业的理解也有偏差,因对单位效益、地域和性质看得过重而丧失了就业机会。因此,高校要以生为本,深化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切实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除了借助就业指导课的课堂教学外,还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渠道,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引导毕业生以事业为重,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择业观,促进其充分就业。
(三)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做为高校办学者,要意识到国际旅游岛建设给教育教学带来改革的必然性。改革只是手段,发展才是根本,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发展。教育教学改革一定要从实际出发,与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需要相结合。 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后,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将发展壮大,这将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发展规律发生变化,作为高校办学者,必须在针对就业市场进行广泛调查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国际旅游岛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状况,对就业形势及人才培养需求和目标作出预测,进一步修订自身办学的培养方案、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改变培养模式,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适合国际旅游岛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以高素质的毕业生赢得用人单位的青睐。
总之,针对国际旅游岛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模式,转变指导思想,加强就业教育,正好迎合了学生需求。在办学过程中,要利用各种途径,重点抓好学生就业观、择业观和职业情感智力的教育,提高和培养学生从事未来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伦理观念,使学生真正掌握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的用人标准、择业原则和择业方法,转变就业观念,认识自我,在走向工作岗位时,能顺利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从学生生涯到职业生涯的转变,让毕业生能脚踏实地地在工作岗位上磨砺成长。
三、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高校就业教育的创新途径
(一)针对企业需要,发挥就业导向作用,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
企业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随着国际旅游岛的建设,大量产业的投入,大量企业需要具有服务意识、全局意识、集体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的毕业生。而目前,高校90后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具多,在家中生活较安逸,劳动锻炼机会少,加之阅历见识不多,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受挫能力、共事能力和全局意识,这与企业要求员工具有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吃苦耐劳精神相差甚远。这就要求高校要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要根据企业文化的特点及发展要求,针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有效经验,开展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交流,促进校企文化互动,使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高校要依据就业市场上反映出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根据国际旅游岛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培养目标和模式进行改革,对学科和专业结构进行调整,解决人才培养与国际旅游岛建设需要相脱节的问题,从而使培养的人才在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上更符合企业的需求。
另外,在企业文化中,“德”代表了很多企业的用人理念。在企业界,有一条用人标准,“有德有才重点用,有德无才培养用,无德无才弃之用”。这充分体现了要想做好“事”,先要做好“人”的理念。因此,想方设法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方式,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充分体现校园文化作为学校隐性德育的主渠道。
(二)将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就业观
根据清华大学的调查表明,52.9%的高校在大四才开始进行就业指导,只有17.6%的高校从一年级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与此同时,有58.8%的高校就业工作机构认为就业指导应当从大一开始,其余四成多的高校并不认同全程就业指导的观点。
由于大四就业指导只是“猛然一击”,往往理论多于实践,缺乏系统性,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往往只将提高就业率作为重点,而忽视了学生个人的就业观念和就业价值观的引导,导致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只注重结果,而忽视了更重要的就业价值取向。
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中,企业需要大量具有严谨负责、顾全大局、忠于职守、竞争合作的职业道德和精神,这些品质并非在大四一年的突击就业指导中就能让学生形成。因此,对企业本身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而言,高校应将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将其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始终,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培养学生的就业观和人文修养,帮助学生提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适合国际旅游岛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根据大学四年不同阶段的特点,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将就业的育人功能贯穿与融入其中。大一作为基础教育阶段,重点在于实现学生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引导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对自我的认知,初步设计自己的大学学习规划;大二已渡过适应期,根据对自身的认知,了解自身具备的条件,制定合乎实际的职业目标,初步设计相应的职业规划;大三重在能力训练,根据自身职业目标和规划,围绕团队精神、沟通技巧、交际礼仪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展开,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大四重在就业准备,在了解社会需求、就业形势和本专业往届毕业生去向等情况后,为自身即将就业做好准备,在应聘技巧、求职面试、心态技巧等方面努力提升自身的求职能力。
(三)注重第二课堂品牌活动的树立,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
第二课堂活动是体现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学生在第一课堂外开展的学习、文体、娱乐、社会实践等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课余活动。它是对第一课堂的自然延伸和有益补充,也是对第一课堂的衍生和升华,对于提升学生专业实践素质、创新能力和非因素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有计划、系统地开展各项第二课堂活动,努力打造高质量的品牌活动,形成以就业为导向的校园文化,是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
高质量的品牌活动要突出就业主题,同时要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个性发展和素质提高。在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和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层次、认识程度、活动能力等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以及考虑到毕业生作为未来职业人的素质要求,从多角度拓宽活动开展的空间,克服单纯强调业余爱好、片面追求消遣和享乐的现象,要努力提高校园文化的发展层次,将就业文化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学生。利用学校的各种宣传平台,出刊、宣传就业理念;举办各类就业指导活动,如导游风采大赛、简历制作大赛、创业大赛、职业规划大赛、公务员模拟考竞赛、模拟招聘大赛、考研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开展职业测评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拓展自身潜力,解决择业的盲目性和提高就业竞争力。
总之,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为大学生就业带来空前机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就业指导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针对性地将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就业指导有机结合,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充分发挥了校园文化的就业指导功能,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也为国际旅游岛建设输送了合格人才,既有利于高校自身的发展,也有利于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秦铭,苏群.国际旅游岛给大学生就业送“秋波”.中华工商时报,2010.5.27.03版
[2]赵兵.加强高校校园文化的就业指导功能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65-66页
[3]党宇琦.全程化全员化就业指导的思考与实践[J].成功(教育),2010(08),2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