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甘肃作为农业省份,其农业人口富余,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通过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分析,找出了影响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制定提供具体的实践参考和理论指导。

【关键词】甘肃省 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 影响因素

一、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状况

2000-2010年期间,甘肃省总人口数量逐年增长。截止2010年年底,甘肃省总人口数量由2000年的2515.31万增加到2559.98万。其中,城镇人口总量为924.66万,占甘肃省总人口的36.12%。农村人口总量为1653.32万,占全省总人口的63.88%(见表1)。

二、甘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

(一)劳动力转移趋向为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但比例差距有所缩小

截止2010年年底,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转移劳动力比重分别为由2005年的45.39%、54.61%转变为48.55%,49.96%。转移到第三产业比重的较大,但从比例差距来看,由2005年的相差9.22个百分点到2010年缩小至1.41个百分点(见表2)。

(二)流出的劳动力转向地域来看,西部地区为主

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地域界限很明确,通常转移到我国国内各地区。由表3可见,2005-2010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比例均值分别为30.90% 、5.08%和63.93%。

(三)转移的劳动力中以初中文化程度仍为主

由表4可见,2000-2010年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大专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所占比重的平均值分别为4.62%、19.56%、52.7%、16.06%、4.22%和2.38%。

三、影响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第一,随着工业化程度和技术的提高,非农业部门对劳动力的吸纳非常有限,城市内部新增的劳动力都很难以消化,何况吸纳城市外部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并且工业部门面临着技术结构改造和升级,以致对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和工作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业部门转移的困难。

第二,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利有效转移不仅仅关系到农民收入增加,还关系到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甘肃省作为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个农业省份,相比我国中部和东部,其思想观念更趋保守落后,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和习惯了的传统生活方式使得当地农民很难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加上对故土的留恋与坚守,导致宁愿一如既往地过穷日子,也不愿背井离乡寻找增收致富的路径。

(三)城市化的滞后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城镇规模小、数量少、水平低的特征难以形成城市发展的辐射效应与拉力作用,从而影响了城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四)农民受教育程度和技能水平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五)制度因素影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第一,我国现阶段施行的土地制度使得农民只能拥有“使用权”而非“所有权”,缺乏对自由转让行为引起的相应经济补偿,加之土地的不可移动性,导致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对土地存在着难以割舍的依恋。

第二,虽然户籍制度的深化改革对限制城乡人口迁移方面的功能日益减弱,但是仍然约束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第三,由于我国现有的户籍制度与社会保障制度联系在一起,流入城镇的转移劳动力无法得到与当地市民在住房、就业、劳保、补贴、福利等方面平等的权力和待遇,加大了转移劳动力在城镇生活的成本,使得一部分已转移的劳动力在城镇工作几年后又不得不回流到农村。

四、关于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农村劳动力素质的高低,不仅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还会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

(二)政府通过强化思想教育,转变落后观念

鉴于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宁愿在农村过穷日子也不愿背井离乡寻找发家致富的路径。政府应当采取各种方式宣传先进文化和科学知识来转变当地农民的落后观念,让农民认识农村剩余劳力转移的重要性,进而解除农民对土地的依恋。

(三)加快小城镇化进程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是乡村城市化的必然趋势,小城镇化的提高有利于农民增收致富,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空间,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蓄水池,这不仅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且能推动农村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非农工作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四)加快完善各项制度,改善就业环境

通过完善就业服务制度,维护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的基本权益,进而促进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通过废除城乡二元化的户籍制度,逐步推行城乡一体化的户籍管理制度,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给以公平的户籍制度保护,实现城乡劳动力平等就业。通过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把转移的劳动力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妥善解决转移劳动力的社会保障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宏.甘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J].甘肃农业,2005.

[2]杜国富.甘肃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障碍因素分析[J].社科纵横,2005(08).

[3]罗喜安.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和对策探析[J].人力资源,2010(06).

[4]万鹏龙.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制约转移的因素探析[J].经济论坛,2003(02).

[5]王朝璞.甘肃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C].硕士学位论文,2007.

[6]田万慧.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硕士学位论文,2007.

[7]甘肃统计年鉴(2000-2011).

作者简介:旦正加(1987-),男,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人,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