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媒介融合趋势中影视艺术的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就影视艺术来说,媒介融合除了指电影和电视媒介自身的相互交叉、相互融合之外,还指在数字技术的驱动下,影视艺术正在超越银幕或荧屏的媒介形态,而融入了一种由DVD、数字光盘、互联网、计算机、电脑游戏等其他数字媒介组成的更宽泛的媒介环境中。其中数字化是媒介融合的原动力,它使影视艺术的生产制作、发行放映、观看播出等各个环节发生了与以往模拟形态的媒介环境相比翻天覆地的变化。尼葛洛庞帝认为,随着电脑技术向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人类生活的世界告别了原有的缓慢累赘的、受制于地理时空的、物质和能量在物理时空中疲于奔命的原子世界,而进入了一个由数字构成的、传输便捷的、善于运动和驾驭事物的“比特”世界。“比特”就是“数字”,就是存储在电脑记忆体中,供电脑获取、运算、储存和传输的,并借此记录、模拟、呈现和影响物质世界的一个个“0”和“1”。就是这些简单而奇妙的一个个“0”和“1”,给人类生活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面对汹涌澎湃的数字化浪潮,所有的传统媒介都会发生改变并需要重新定义自己的身份,其中影视艺术――人类唯一可以确定其诞生之日的媒介形式和艺术种类,也不得不面对“数字化生存”的命运。
整合了数字技术的影视艺术
影视艺术作为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和视觉的音画系统,自古以来就是一门技术的艺术。尽管技术从来不以一种单一而明了的因素作用于影视艺术,但影视媒介形态的每一次变化、影视技术的每一次重大革新,都会给影视艺术的内容形式、美学形态、视听语言和欣赏接收带来巨大的变化。
如果我们承认影视艺术是一门艺术的、娱乐的、商业的大众媒介,而媒介是传承和接受信息的手段和载体,那么我们就可以把电影电视的技术史理解为影视艺术的媒介形态变化和发展的历史。
同声音、色彩和宽银幕等影视艺术上的前三次重大技术革命相比较,数字技术使影视艺术产生了质的飞跃,从照相本性向比特本性的转变是影视艺术数字化革命的起点,也是它的核心要义所在。
目前从模拟制式向数字制式的转变已经改变了影视摄制的前期拍摄和后期制作方式,并开始在影视的发行、放映和播出领域发挥类似的效应,另外数字技术还引发了影视艺术与互联网、数字电视、视频游戏等其他新媒体技术的融合。数字技术给影视艺术带来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不啻于是对影视媒介本性的一次“脱胎换骨”。
从影视艺术的创作手段到创作观念,从表现元素到视听语言,从视觉效果到美学形态,从观影习惯到消费方式,数字技术给电影电视的策划、创意、生产、制作、发行、放映、流通、传播等各个环节都带来了深刻变革。
数字电影的制作者、美国电影艺术家托马斯・A・奥汉年和迈克尔・E・菲利浦斯在《数字化电影制片》中写道:“视觉娱乐影像制作的艺术和技术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给我们制作电影和其他视觉媒体节目的方式带来了如此深刻的变化,以至于我们只能用出现了一场数字化文艺复兴运动来描述它。”①
今天,数字技术使影视艺术的表现力和想象力达到了出神入化、真假难辨、登峰造极的地步,它在画面上营造的视觉奇观吸引了全世界成千上万的影迷的青睐和迷恋。数字技术不再是影视艺术的视觉噱头,它实际上正在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在重新建构我们关于影视艺术的观念。今天数字技术作为一种攫取高票房收入的利器,已经不再是一两家数字特技公司或几位影视特技怪才的一时兴致或偶尔一搏,它已经俨然成为商业影视制作的行业规范和必要环节。
根据Boxofficemojo网站的统计数据,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票房收入排名前10位的好莱坞商业大片――《泰坦尼克号》、《指环王3:王者归来》、《加勒比海盗2》等,无一例外都是数字技术在其中唱主角的影片。②
数字技术不仅仅制造了一种影视形态,同时也制造了一种影视观众。这些观众往往由年轻人构成,他们沉浸于数字技术所营造的声光炫影、排山倒海的视听奇观中,享受着数码环绕立体声效和高解析率、高透亮度的影像画质,他们讨厌传统影视艺术的绵密的叙事和拖沓的情节,他们喜欢场面胜过喜欢故事,喜欢动作胜过喜欢人物。很难想象这群被好莱坞数字大片惯坏了胃口的年轻一代会对小投资、小制作的影视节目抱有多大的兴趣。
张英进就指出,好莱坞的数字大片其实是“西方中心主义称霸全球的一种新的符号”,这些高科技、高投入、高概念的奇观影像“生产出他人所难以达到的电影‘文明性’的标准,结果产生所谓的‘斯皮尔伯格效应’(如《侏罗纪公园》等电影系列),这对众多的国族电影而言,既是诱惑、又是威慑”③,从而进一步拉开了第三世界国家的影视工业在人才、资金、数字技术等方面与好莱坞之间差距和“鸿沟”。
被数字技术所整合的影视艺术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只要张开感觉的神经就可以体悟到今天的影视艺术走进了一个有别于经典影院和电视屏幕时代的、影像四处流溢的、泛媒介形态的文化时代。有人把它称为“后影视时代”。
后影视时代的影视景观的显著特征是观众不必囿于特定的影院时空或客厅沙发上,而被置身于一个影像文本超量堆积、观看欲望被充分满足、影像符号无处不在的视觉文化的海洋中。
例如,今天的电影除了在影院中被消费,至少还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被观看:无线和有线电视、卫星电视、数字高清电视、VCR、DVD光盘、PPV/VOD(点播电视)、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电脑屏幕、移动手机及其他视频终端设备。除此之外,影视文化还可以附着在图书、杂志、海报、玩具、服饰、纪念品、电脑游戏、主题公园等广泛的影视衍生产品上。
当你端起一杯咖啡,杯子上可能会印有迪斯尼的图案;当你拨打手机,你可能会听到根据电影原声改编的待机音乐……
针对这种多媒介环境中的影视文化现象,美国媒介学者安妮・弗雷德博格指出:“在20世纪末,电影这个延续了一个世纪的大众的娱乐媒介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它已经嵌入了(或者说消失于)包裹着它的各种新技术中。很清楚的一点是,电影、电视和电脑媒介之间的区别正在迅速消失。无论是制作技术的层面、还是接收和展示技术的层面都体现了这个事实。尽管电影银幕、电视屏幕以及电脑屏幕还保留着它们彼此独立的位置,然而你在它们上面观看到的影像已经丧失了它们以各自的媒介特性为基础的差异。”
总之,今天的影视艺术正在丧失其独立的媒介身份而处于一个多媒体激荡汇流的客观情境中,也许我们没有必要对媒介融合趋势中的影视艺术所面临的前景表示过分的担忧,但传统意义上的影视艺术的观念将走向瓦解、数字技术将引发影视的生态现实的重构是不争的事实。
重塑新媒体时代的影视观念
如果说数字化浪潮代表着一种客观趋势,那么影视艺术将如何应对当下媒介形态的变化并重新确立自属的艺术身份,影视融合(电影和电视)和影网融合(电影与互联网)是否意味着电影、电视、网络界限的消失,新媒体技术的介入怎样重新定义了影视艺术的本体内涵并推动了当下影视文化的整体转型,围绕着影视艺术与新媒体技术融合所引发的一系列关键问题,我们有必要对新媒体时代的影视艺术的本体流变、生态空间、文化图景和发展趋势作出重新定位。
本文认为,对影视艺术来说,媒介融合不仅仅意味着电影电视与新媒体形式的外部融合,也意味着新媒体技术与影视艺术形式本体的内部融合;不仅仅意味着电影电视可以联系其他媒介渠道或产品形式来延伸影视母体的商业范围、让同一标题下的内容跨越多种媒介形式被广泛地播映或消费,也意味着影视观念、影视制作、影视商业和影视观看的挑战性的重新组合,以及影视本体身份的重新定义以及一种崭新的互动性的、参与式的影视文化的产生。
尽管新媒体时代的影视艺术所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变化,虽然不会终结影视艺术本身,但是技术的变革可能会大大地改变我们所熟知的影视艺术的结构与形态。(本文为江苏省教育厅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媒介融合趋势中的影视艺术的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8SJD7600014)
注 释:
①托马斯・A・奥汉年、迈克尔・E・菲利浦斯著,施正宁译:《数字化电影制片》,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第19页。
②金丹元、徐文明:《多元语境中电影数字技术的美学与文化反省》,《当代电影》,2008(3),第71页。
③张英进:《审视中国――从学科史的角度观察中国电影与文学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4~155页。
④安妮・弗雷德博格:《电影的终结:多媒体和技术变革》,载《重建电影研究》,伦敦:Arnold出版社,2000年版,第439页。
(作者为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上海大学2007级电影学博士生)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