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与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与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在实践中,我国多数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仍然停留在意识层面上,并没有开展实质性的活动。鉴于此,本文从分析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入手,对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指出了高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步骤。

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1999年以来,国内大学开始扩招,经过十年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化”进入“大众化”阶段。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日益严峻,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据劳动部门统计,2010年全国大学毕业生人数已达630万,比2009年增加19万人。随着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就业市场压力随之增大,大学生供给与需求相对均衡状态逐渐被打破。面对日益增长的就业人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

如何帮助大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提高综合素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对国内某高校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1.大学生普遍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调查显示,71.6%的大学生对就业形势感到担忧,82.9%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是42.8%的大学生没有职业规划,29.9%的大学生正在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65.8%的大学生认为需要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2.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念

调查显示,51.9%的学生选择职业的首选标准是薪酬,59.4%的学生愿意为了高薪而选择自己不感兴趣的工作。这些同学忽略了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性,为了暂时的高薪放弃自己的兴趣,这样不利于个人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不能挖掘出个人的职业潜能,容易导致职业倦怠。

3.大学生缺乏对专业和职业环境的了解

调查显示,54.5%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不认同,4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学的不够扎实,47.1%的学生在就业时最大的困惑是不了解自己以后的工作情况。

以上数据表明,在校大学生普遍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感到迷茫,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因此,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理论研究,解决如何针对学生个人生涯规划进行系统、专业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调查研究现状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与辅导,并且从制度、组织与经费上给予了充分的保障。例如,美国学校顾问协会(ASCA)已经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确立了国家标准,把生涯发展与学业和个人、社会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看作是学生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日本为学生专门组织了“进路指导”活动,开设了“进路指导”课程,主要帮助学生设计和思考如何升学、就业和实现人生发展目标等。其中,政府参与制定相应的政策,组织开展相应的计划或者举办长期性的活动,推动了学校职业生涯设计教育规范有序的开展,并且突现各国特色,而学校在这些国家职业生涯设计教育中,则扮演着组织者、协调者与实施者的重要角色。

相比之下,我国高中生在对个人兴趣爱好还懵懵懂懂时就被分为文科生和理科生。上大学选专业时,即使父母和考生本人考虑自身兴趣和能力倾向,其判断往往也缺乏专业性。一贯对职业规划的忽视,将可能导致大学所学专业、毕业后从事工作和长远事业发展之间的矛盾深化,不仅不利于个人的发展,也是社会人才培养的浪费。同时,国内高校对于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没有系统的、规范的研究,而主要集中在对在校大学生职业意识、职业准备方面的调查。

许晓青、赵耀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通过对北京六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物质待遇是大学生择业时最先考虑的因素,在择业地点和行业上,以及经济大潮中的热点地区也是大学生择业的热点,大学生择业意识与行为开始与国家的毕业生分配制度“接轨”。他们得出结论:大学毕业生更看重自己所学专业,愿意将所学的本领在未来的工作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余禾对四川工学院的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职业的选择具有专业、年级、性别的差异。相对艰苦专业的学生看重“学有所长、有所作为”的比例明显高于其它专业;四年级学生选择“工作轻松”、“人际关系融洽”的比例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四年级学生选择“事业单位”、“个体、私营企业”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学生,而选择“自己创办公司”的比例明显低于其他学生;男生比女生更加赞成“自己创办公司”,而把进“三资企业”作为首选的女生比例明显高于男生。余禾由此总结出知识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新特点,大学生渴望成为事业性、创新性的人才,但又缺乏自制力、创造力和挫折容忍力。在职业选择上追求发挥自我才能,同时注重经济利益,兼顾个人兴趣,具有较强的个人创业精神。

张敏强所做的“大学生择业状况及心态调查”结果显示,对于“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一问,职场双方的评价各异,如55.8%的单位选择了“实干精神”排在首位;而求职的大学生中则有53.3%选择“外语水平”,选“实干精神”的只占12.5%。张敏强就此提出了几点启示和建议:高校应注重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学习方法的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大学生自身应加强社会认识和实践,培养较强的诚信观念,对自身有恰当的定位与期望值。

另外,陈亮、魏晓华和程春生等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方面都有探索。如陈亮提出的学生生涯规划,即大学生四阶段理论:大一适应期,职业生涯认知和规划;大二探索期,基本能力、素质的培养;大三拼搏期,职业定向指导;大四冲刺期,就业准备和指导。

而在实践中,我国大多数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仍然停留在意识层面上,并没有开展实质性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主要以毕业生的择业指导为主,包括就业政策宣传与解释、就业信息、技巧指导三个方面,并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

三、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思考

我认为,职业规划应是以职业定位设计指导为基础的全方位就业指导,根据高校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制定中长期计划,确立职业理想。经过紧张的高考,跨进大学的校门,面对新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大一新生往往会感到迷茫,难以找到新的学习动力和目标。就业指导就应该从这一阶段开始,让学生在现实基础之上,根据自身的特点,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和构想,以走出迷茫,尽快确立正确的人生定位和奋斗方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就业指导应摆脱原来单纯提供信息的狭隘思路,从职业生涯、人生规划的更高层面上去认识和把握就业行为,使就业指导工作更加具体。首先,应从大一起开设职业规划教学课程,为每一个学生建立职业规划档案,帮助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确立自己的职业理想,作为个人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并教育、引导、督促他们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其次,应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当今的就业形势,放弃以“天之骄子”自居的心理,主动了解自身长处和特点,以及将来就业的优劣势,试探性地进行职业生涯设计,合理规划大学四年的生活以及将来的出路;最后,还应使他们认识自身须具备的能力,如操作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和合作能力等,以做好思想上的准备。

第二阶段:就业准备、能力提高阶段。本阶段主要针对大二、大三学生进行,要教育学生既要正确认识自己,又要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在当今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况,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英语证书、计算机证书、优异的专业成绩、党员、学生干部、实践经历等都成为毕业生参与竞争的筹码。因此,在学生明确思想认识和找准奋斗目标的基础上,这一阶段的就业指导应引导其努力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储备知识和能量,即要引导其认真学习,掌握专业技能,培养能力,发展兴趣,并围绕特长和爱好拓展知识面。同时,也要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培训的机会,通过实践弥补专业教育的不足。此外,还应通过丰富多彩、适合青年特点的课外活动来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团结协作等素质。

第三阶段:信息提供、实践运用阶段。大学生知识能力的储备、素质的养成在前两个阶段基本上已经完成,这一阶段的就业指导应侧重在为毕业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如政策咨询、就业形势、需求信息、择业技巧、心理辅导等,还可以指导学生根据个人需要和现实变化,调整职业目标与计划。

当前,许多大学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或是专题报告与讲座,网络上也大肆炒作,一时间职业生涯规划成了大学毕业生最为关注的热点之一。但不少大学毕业生还没有真正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确切含义,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缺乏进行规划的具体技巧。因此,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简单的就业指导课可以解决的,而是一个长期、系统贯穿整个大学阶段的过程,高校应该从入学阶段开始对学生进行就业规划指导,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对于学生提升个人竞争力,学校长期健康发展,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以及维护社会繁荣稳定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辉荣,陈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职业时空,2008.8.

[2]王黎明.美国中学的生涯规划[J].教学与管理,2004.2.

[3]白云龙.高校学生职业规划探讨[J].北方经贸,2004.7.

[4]李卫东.大学生学习生涯规划与核心能力构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