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欲求-压力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欲求-压力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资助(06JJD8880021)

(1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广州 510631 2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研究中心,广州510631

@通信作者Email:

【摘 要】 目的:运用主题统觉测验(TAT)探索边缘型人格障碍(BPD)潜在的欲求-压力特点。方法:用人格诊断问卷(PDQ-4+)在3552名高校学生中筛出边缘型得分≥7者254人,由两名研究人员对他们进行人格障碍定式临床检查(SCID-Ⅱ)面谈,最后确诊BPD 62人,从中按边缘型得分由高到低选取30名愿意参与本研究的为BPD组,在边缘型得分

【关键词】 边缘型人格障碍;主题统觉测验;欲求-压力系统;随机对照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1.7、R749.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05-0340-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5.省略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characteristic of need-pressure system in patients with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with the 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TAT).Methods:The need-pressure system of 30 BPD students were compared with that of 30 non-BPD students.Results:(1)The sums of needs and pressures of BPD were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that of non-BPD [(32.6±5.1)vs.(29.8±5.0),(36.9±5.0)vs.(32.2±6.3),Ps

【Key words】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need-press system;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边缘型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是一种严重且常见的人格障碍,该障碍往往与一定的心理创伤有关。美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BPD的人口比例在1%~2%之间[1],李江雪的研究发现在高校学生中BPD的患病率大约为1.74% [2]。国内外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临床研究通常采用自陈式问卷法(如PDQ-4+),主要研究集中在流行病学、评估与诊断及其防御机制等方面,对其潜在人格层面的研究少见。自陈式测验反映意识层面的内容,而投射测验则可洞察个体的潜意识。主题统觉测验(TAT)“对内隐的行为或潜意识特别敏感,能引发出丰富的反应资料来”[3],甚至能反映出个体是否存在异常人格的倾向[4]。Litinsky等[5]对比分析自杀病人与非自杀病人的TAT故事,发现自杀病人的二分思维(自杀风险因素)显著高于非自杀病人。Debbie 等[6]比较分析了30名有经历的女孩与30名无史女孩的TAT故事,发现当特殊的消极情感出现时,被虐组的女孩比对照组表现出更高频次的性关注。Ackerman 等[7]对美国精神障碍诊断手册(DSM-4)的B族人格障碍评估中应用TAT,用TAT的社会认知和客体关系问卷对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和C族人格障碍进行了比较研究。

主题统觉测验在临床上一般作为诊断的参考,对于探索病人的无意识内容极为重要。孙轻骑等[8]运用TAT研究神经症的与其潜在人格的相关性,也有学者运用TAT和内隐联想测验对人格层面潜在力量与亲密度进行研究[9]。本研究尝试用TAT来探索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潜在人格结构(欲求与压力特点),以期对临床诊断及心理治疗有所帮助。假设BPD患者的内心感受模式和临床行为特点是受到其潜在的欲求、压力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对广州市某师范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按照整体抽样原则,在全校新生心理健康普查时(以院系为单位)将PDQ-4+问卷发给学生填写。共发放PDQ-4+问卷4000份,回收有效问卷3552份,其中本科生2891份,研究生661份。年龄18~49岁,平均20岁(本科生18~22岁,平均19岁;研究生22~49岁,平均24岁);男生1301人,女生2251人。共筛查出边缘型得分大于等于7的254人(李江雪[2]认为大学生群体中边缘型的边界分为7),由受过人格障碍定式临床检查(SCID-Ⅱ)培训的两名研究人员先一起对15人进行了面谈评估,评分者一致性系数(W)为0.873,说明评估结果可靠性较高,两人分别再对其余的239人进行SCID-Ⅱ面谈。最后254人中确诊的边缘型人格障碍共62人,从中按其边缘型得分由高到低选取30名愿意参与本研究的,为BPD组。从边缘型得分低于2分的群体中,由高到低选取30名愿意的参与者,为对照组。

1.2 工具

1.2.1 人格诊断问卷(PDQ-4+)中文版本[10]

该问卷是美国Hyler根据DSM-Ⅲ编制的,用于筛查人格障碍的自陈式问卷[11]。由杨坚翻译并根据中国的文化背景进行了修订[10],包括107个项目,归于12个领域,问卷信度在0.5~0.8之间。李江雪[2]将PDQ-4+应用于高校学生群体,发现原划分标准不适合,建议在实际工作中采用新的划界分,如边缘型以7分为界。

1.2.2人格障碍定式临床检查(Structured Clinical Interview For DSM-Ⅲ-R Personality Disorders,SCID-Ⅱ)[12]

SCID-Ⅱ由Spitzer等编制,是与DSM-Ⅲ-R诊断系统匹配的人格障碍临床半定式检测工具,涵盖12型人格障碍,适用于最终的临床诊断。戴云飞等[12]对SCID-Ⅱ第2版中文版进行信度和效度的研究,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0;重测一致性Kappa值为0.70,评定者间一致性Kappa值为0.86。SCID-Ⅱ的提问条目分别归纳于各型人格障碍相应的诊断项目之下,可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选用相应的诊断项目。本研究只采用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评估项目。

1.2.3主题统觉测验(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TAT)

TAT 是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Murray和Morgan 于1935年合作编制的一套人格投射测验[13],它以主题不明确的图画作为刺激材料,通过对被测试者编制的故事分析,可以了解他们潜在的人格结构和[14]。1993年张同延等人对TAT进行了中文修订 [15]。

本研究使用的TAT图片是哈佛心理诊所原始系列的第三版图片:1、2、3BM、 4、6BM、7GF、8BM、8GF、9GF和13MF。主试为接受过主题统觉测验训练的两名心理系研究生。施测过程:(1)约请参与者到安静的房间进行单独测试。指导语后逐一将图片呈现给参与者,全程录音。指导语为:“这是一个想象力测验。我会给你看一些图片,你的任务是尽你的想象来编故事。描述此刻正在发生什么事,是什么因素促进图中事件的发展,主角感觉到了什么,最后给出故事的结局。5分钟一幅图”(2)将录音转成书面文字,然后利用专家评定法,由两名主试根据欲求-压力系统计分标准背对背进行评分,欲求、压力每种变量的强度用1~5分来标定,强度的标准是情绪的强烈程度、持续时间、频率、重要性。强烈程度轻(愤怒的闪现)-1分,强度大(如强烈的愤怒)或持续、重复出现(持续的争吵)-5分,2、3、4分-界于两端的中间。

按匹配取样的原则分别从BPD组和对照组各取前5名参与者的TAT故事,由两名评分者对这10名参与者的所有TAT故事进行评分,将评分结果进行统计检验,结果发现两名评分者一致性系数(W)为0.816。然后两名评分者再对剩余50名参与者的TAT故事进行评分。1.3统计方法

用SPSS11.5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采用描述统计、t检验、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等。

2 结果

2.1 BPD组与对照组的欲求-压力得分比较

如表2所示,BPD组的欲求和高于对照组。在欲求项目上,BPD组的负向欲求大多高于对照组,而正向欲求多数都低于对照组,如BPD组的情绪言语攻击 、自我攻击、冲突、情绪变化得分均高于对照组。BPD组的压力和高于对照组。在压力项目上,BPD组的从属、支配、缺乏、灾害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可见,BPD组比对照组有更高的欲求,同时受到更多的压力,且BPD组的压力和显著高于欲求和(36.9>32.6)。

2.2 边缘型得分与欲求-压力的相关分析

将两组的边缘型得分与欲求-压力得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见3。边缘型得分与大部分正求呈负相关,与大部分消极欲求呈正相关。边缘型得分与除教养压力外的所有压力呈正相关。

2.3 边缘型得分与欲求-压力得分的逐步回归分析

进一步探讨欲求-压力系统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影响,将边缘型得分设为因变量,所有欲求与压力项目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到边缘型得分与欲求-压力系统的逐步回归方程为:边缘型得分=-0.315×成就欲求+0.36×情绪变化+0.329×灾害压力+0.313×情感压力+0.234×联想压力+0.204×丧失支持压力,多元回归系数为0.817,方程拟合度R2为0.668。

3 讨论

3.1BPD组欲求-压力系统特点分析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定义指出BPD是以情感、人际关系、自我形象的不稳定及冲动行为为临床特征的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1]。李江雪[2]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之上结合其实践研究总结出BPD患者的三大内心感受模式:矛盾性、冲动性和超敏感性。通过分析BPD组的潜在欲求与压力系统,可以进一步理解BPD患者特有的内心感受模式、防御机制和行为模式。

根据BPD组与对照组的欲求-压力得分比较结果,发现两组的欲求-压力系统存在很大差异。BPD组的欲求和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欲求和(32.6>29.8);BPD组的压力和显著高于对照组的压力和(36.9>32.2);同时BPD组的压力和显著高于其欲求和(36.93>32.63),而对照组的压力和与其欲求和没有显著差异。该结果说明BPD组比对照组有更高的本能欲求,同时感受到比普通人更大的压力,遭受超我力量的抑制。Bond的研究表明BPD患者更多使用分裂和付诸行动,而较少使用克制、升华等成熟防御方式[16]。这些不成熟防御机制的运用,使得BPD患者在调节压抑和外界现实之间的关系上有困难,从而导致其压力项得分长期高于欲求项,在无意识里强烈地感受到客观环境中的各种压力。BPD组压力和远远高于欲求和的状态,说明其欲求-压力系统失去了平衡。根据默瑞等的观点,健康人的欲求与压力之间总是处于平衡状态。欲求压力的不平衡也说明BPD患者的自我功能不健全,内心冲突强烈,并解释了其矛盾性特点。

3.2 BPD组欲求特点分析

BPD患者的内心感受模式、临床行为和防御机制受到其欲求的驱动。BPD组在情绪言语攻击欲求、躯体攻击欲求、冲突欲求、情绪变化欲求、自我攻击欲求上显著高于对照组。在负求驱动下,BPD患者产生相应的内心感受和行为模式。BPD患者内心的矛盾性受到高冲突欲求的驱动,而内心不稳定性则受其高情绪变化欲求的驱动。Koenigsberg等人[17]研究发现BPD患者不恰当的愤怒、自杀以及情绪不稳定特点与分裂、被动攻击等防御机制相关。而以上两种欲求可能是造成BPD过多使用分裂机制的潜在原因。情绪言语攻击欲求、躯体攻击欲求、自我攻击欲求,是导致BPD的内心冲动性与攻击性的潜在原因。同时高水平的自我攻击欲求导致他们内心产生自罚感,且以此可以理解BPD者的反复的自杀、自伤等行为特点。汤海鹏等[18]发现BPD一个显著的防御方式是见诸行动,而产生行动的动力可能来自患者内在高水平的情绪言语攻击欲求、躯体攻击欲求与自我攻击欲求。

3.3 BPD组压力特点分析

BPD患者的压力特点可以解释其超敏感性内心特点(包含:不安全感,疏离感,被限制感),该特点是个体与外在环境的交互中体现的。BPD组的压力值多数高于对照组,且总体压力和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BPD组感受到更多来自环境力量的影响,其外界压力感大于对照组。从属压力中,BPD组的联想性压力、情感压力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他们高估环境中情感力量,以为自己备受关注,但实际上由于自己的冲动与破坏导致缺乏亲密朋友,使他们感觉到孤独、空虚。支配压力中,BPD组的强制压力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BPD患者具有较强的被限制感。BPD组在缺乏压力、灾害压力上显著高于对照组,可以解释其不安全感和恐惧感特点。此外,在攻击性压力中,BPD的躯体攻击压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接近显著,但BPD组的躯体攻击欲求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其本能性的高欲求受到环境的强大压力,带来强烈的内心冲突。

综上所述,发现BPD患者内心的压力与欲求并不一一对应,较好地说明BPD患者的内心冲突产生的原因。压力项目的分析能够帮助患者理解环境中的压力源,减弱过高的压力感受,调和内在的欲求与压力间的冲突。

3.4 边缘型与欲求-压力系统的相关及回归分析

在边缘得分与欲求-压力系统的相关研究中发现,边缘型得分与成就欲求、教养欲求成显著负相关;边缘型得分与情绪言语攻击欲求、躯体攻击欲求、冲突欲求、情绪变化欲求、自我攻击欲求成显著正相关。在欲求-压力系统对边缘得分的预测度研究中发现,成就欲求对边缘型得分有负向预测作用,情绪变化欲求、灾害压力、情感性压力、联想性压力、丧失支持压力依次对边缘型得分具有正向预测作用。综合以上的研究结果发现,成就欲求、情绪变化欲求、灾害压力、情感性压力、联想性压力、丧失支持压力是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主要潜在人格特点,这些因素可以作为判别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辅助标准。

参考文献

[1]郭慧荣,肖泽萍.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概念及临床表现[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3,30(4):228-231.

[2]李江雪.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心理分析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6:53.

[3]彭凯平.心理测验原理与实践[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4]洪志美.大学生在主题统觉测验(TAT)中呈现的主题和防卫机制[J].辅仁医学期刊,2004,2:73-88.

[5]Litinsky AM,Haslam N.Dichotomous Thinking as a Sign of Suicide Risk on the TAT[J].J Pers Assess,1998,71(3):368-378.

[6]Pistole DR,Ornduff SR.TAT assessment of sexually abused girls an analysis of manifest content[J].J Pers Assess,1994,63(2):211-222.

[7]Ackerman,Steven J,Clemence,et al.Use of the TAT in the assessment of DSM-IV CLUSTER B personality disorders[J].J Pers Assess,1999,73(3).

[8]孙轻骑,张同延,黄建龙,等.神经症的与潜在人格的相关性[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17(9):623.

[9]Personality Research:Investigators at University of Missouri target personality research.Health & Medicine Week.Atlanta.2007,9:5311.

[10]Jian Y,Rorbert RM,Paul TC,et al.The cross-cultural generalization of Axis-II constructs :an evaluation of two personality disorder assessment instrument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J].J Pers Disord ,2000 ,14(3),249-263.

[11]Hyler SE,Skodd AE,Oldham JM,et al.Validity of the personality diagnostic questionaire revision:a replication in an outpatient sample[J].Compr Psychiatry,1992 ,33 :73-77.

[12]戴云飞,肖泽萍,王振.人格障碍诊断问卷(SCID-Ⅱ)第2版的信度和效度[J].上海精神医学,2006,18(1):1-4.

[13]Morgan HA,Murray CD.A Method for investing fantasies,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J].Arch Neurol Psychiatry,1935,34:289-306.

[14]Murray HA.Explorations in Personality[M].U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38:118-221.

[15]张同延,蔡正宜,王萃莲,等.主题统觉测验中国修订版(TAT-RC)的编制与常模[J].心理学报,1993,3:314-323.

[16]Bond M,Paris J,Zweig-Frank H.Defense styles and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J].J Pers Disord,1994,8:28-31.

[17]Koenigsberg HW,Harvey PD,Mitropoulou V,et al.Are the interpersonal and identity disturbances in the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criteria linked to the traits of affective instability and impulsivity? [J].J Pers Disord.2001,15(4):358-371.

[18]汤海鹏,施琪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防御方式研究[J].医学与社会,2007,20(6):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