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无形的影像艺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亨利・卡蒂埃・布勒松的决定性瞬间
事实本身无趣,事实背后的观点才重要。对于摄影来说,就是照片发出的召唤。有的照片犹如契诃夫或者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短小精悍但蕴藏整个世界。
――亨利・卡蒂埃・布勒松
亨利・卡蒂埃・布勒松(Henri Cartier-Bresson 1908-2004)是摄影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师之一,也是在大众社会层面最著名的摄影师。他的经典作品数不胜数,“决定性瞬间”的摄影理念广泛传播、成就马格南图片社这样的摄影事业。在很长时间和很大的范围内,卡蒂埃・布勒松成为摄影的代表。
布勒松最有名的著作《决定性瞬间》在1951年出版,这本自选集是他摄影创作经验的总结之作。20世纪30年代欧洲超现实主义艺术思潮深刻影响了年轻的视觉天才布勒松,并直接促成他一生的美学追求。但“决定性瞬间”这个词并不是出自他本人,而是在英文版出版时,经由编辑建议而命名的。这个概念一经传播,就成了影响全世界的摄影理念。在中国,“决定性瞬间”通常被理解为一种表现动态瞬间的概念,一种抓拍手法和抓拍水平的标准。这里我们来看三张相对静态的照片,希望能够通过对影像本身的阅读,理解“决定性瞬间”视觉艺术在思想层面的深度,并体会他的摄影美学理念――没有形式的艺术。
这是一幅看似平静的街头景象,建筑轮廓整齐、死板,三个男人挤在一块街头设施的顶部,雕塑般凝视着不远处的楼群,时光仿佛停滞。照片中虽然什么也没有发生,但影像传递出一种令人窒息的气息。三个男人姿态各异,他们的眺望将我们的视线引向横切画面的一堵墙,它有几层厚,将街道断然分为两边。画面右侧路牌上有两条街的标志。其实,凭借政治历史知识,很多人都能判断出这是柏林墙,布勒松在1962年拍摄了这个刚刚建起的冷战标志。在这重大的历史符号面前,他没有表现士兵、宣传标语等可以体现冲突的内容,而是冷静观察日常的现场,无论在怎样动荡的大时代,人都是具体而微的。布勒松是一位纪实摄影师,而不是新闻摄影师,他的影像不以传递信息作为前提,而是传递气息为标准。他对时代、社会的认知,形成他的观点和态度,就像他说的“事实本身是无趣的,事实后面的观点才是重要的”。这张作品构图严谨,影调凝重,在一片死寂中传递出作者对冷战的解读。
布勒松生活在一个摄影师的伟大作品要靠双脚走出来的时代。1948年底,他来到中国,将相机对准了中国现代进程中最重要的历史转折点。北平和平解放前夕,冬日阳光寒冷而生硬,布勒松在街头与一个中国人相遇,此人形如枯槁、笑容谦卑。布勒松设法让男人停下来并接受了拍摄,还通过翻译和被摄者交谈,得知这是一位末代皇宫的太监。这样的身份标注,一下子让懂得中国文化的人获取了解读人物形象的密码。此人的笑容,不仅是他个人命运的写照,也是某种中国扭曲历史的体现。这张照片结构饱满,人物以浅色墙体的影调衬托,背景处围墙向远方汇聚,一个路人和投影一起向画面的纵深处走去,这样的视觉延伸导向反过来又把太监这个人物推到前沿。@张照片的“决定性瞬间”,不仅通过人物瞬间表情,也通过视觉结构,体现出对这个人物命运的解读。 1948年12月
中国北平,末代皇宫的太监
卡蒂埃・布勒松的摄影态度是强调客观性。他使用小型相机,在走在街头巷尾,低调地拍摄。为了拍摄名人肖像,布勒松首先训练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学习与被摄者在近距离、甚至是狭窄的室内空间交流。1946年他在巴黎塞纳河上著名的“艺术桥”上拍摄了法国哲学家萨特。萨特在桥头叼着烟斗与一位朋友交谈。他们站立不动,但布勒松抓住了萨特看向画外的一瞬,这一瞬间模糊了萨特眼睛斜视的残疾与面部表情之间的区别,让人物活了起来。这两张照片放在一起观看,有一种相似性。主体都处于右边,背景都处理为线条透视强烈的结构。从这样的作品并置观看,会对作者的直觉有一种印证。 1946年 巴黎艺术桥
法国作家、哲学家,让・保罗・萨特
卡蒂埃・布勒松对决定性瞬间的解释是:“对我来说,内容无法与照片的形式分开。所谓的形式,我是说精准的几何构图,以及对象、线条、色彩之间的关系。在这个状态下,我们的情感以及概念是可以相互沟通的。在摄影中,这种视觉状态只能出自受过训练的直觉本能。”布勒松的影像风格鲜明、简练、饱满、自然,他把“看”提升到艺术层面,达成了视觉艺术的结构和艺术思想表达的深度。“看”即可表现态度,表达观点。决定性瞬间,不是抓住一个动态的瞬间,而是一个表达态度的存在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