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死亡社交 第16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死亡社交 第16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别人的死亡是你社交的机会

悼念网站上交友比登陆MySpace还管用,人们学会了在线观看死者视频,学会了默哀3分钟后开始倾诉――悼念社交,正在网上兴起。

1980年3月1日,Dwayne Daniel Sherri出生,他生命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他的家庭和他的音乐――他喜欢摩托车和几乎所有的动物。直到这个27岁的年轻人被凶手在胸口刺上一刀的那天,许多他上学之前结交的朋友依然跟他保持着友情。

“Dwayne留下的是我们无法承受的沉重。”Dwayne最好的朋友这样说道。对于他母亲来说,最值得怀念的是自己再婚时,Dwayne骄傲地站在她身边,就像送女儿出嫁一样,对于喜欢跟他一起享受波旁威士忌的朋友来说,回忆起的是他最爱的80年代的Hard Rock――他的亲人怀着巨大的痛苦和愤怒为他建了个纪念网页,回忆他生命中的点点滴滴,诅咒那个可怕的罪犯。朋友们在纪念他的网页上,给他留下了很多歌曲和歌词,“想必都是他生前喜欢的”。

Dwayne的纪念堂是memory-of上点击率最高的纪念网页之一。在纪念他的人中,有许多是同样失去儿子的母亲。一位母亲的儿子在3月被杀害,“凶手杀人就像在街上散步那么简单”,这让她始终无法释怀,一位叫veronica的母亲给Dwayne的母亲留言:“我能够理解你正在经受的一切,就像我现在依然在经历的一样。别忘了跟你的家人和朋友交谈,尤其是你的儿子Dwayne。我为我的儿子建立的网页帮了我很多忙,它很美好。”另一位同样悲伤的母亲说:“你的家庭虽然因为Dwayne的死而破碎,但总有一天你们将在天堂团聚。如果需要人倾诉,请你来找我。”

媒体用“死亡社交”来描述这种群体性的悼念现象“4000人上网安慰自杀者母亲。在悼念网站上交友已成为英美两国流行的一种社交方式,火爆程度直逼最流行的社交网站Facebook和MySpace。这些网站本来只是亲人和朋友为死者建立的纪念性网站,后来竟成为陌生人交友的去处。”

死亡社交的流行途径

2007年7月19日,在网站“gone too Soon”中,Eden的家人邀请所有认识和不认识的人到她的纪念网站来庆祝她的7岁生日――Eden去世的时候还只是个6岁的小女孩。

类似的纪念派对在更多的网站发生着:“他的腿上有一个刺青,是一个十字架,一颗星,和红白蓝三色的士兵身份识别牌,上面写着:我倒下的弟兄们”――美国人在“memory-of”网站悼念在阿富汗遇袭身亡的大兵Michael的同时,也在悼念自己在战场上的亲人或朋友;在“gone too soon”网站上,在因肌细胞瘤综合征而死去的20岁年轻人Chris的网页上,留言纪念的很多是素不相识的人。

人们通过彼此安慰而成为了朋友“Eden出生在2000年7月19日晚上8时15分,当时广播里正好是Craig David在演奏。她的眼睛睁得大大的,我们的生命从此改变。”小女孩曾患有婴儿痉挛症,却顽强地成长,热爱阅读、讲故事、体操、游泳、骑自行车――当Eden的父母这样回忆女儿的同时,网页上也得到了同样失去外甥的Carole的留言:“人间失去了你,而天堂却得到了你。”而在Chris的网页上,则有人给他姐姐Lynn留言:“谢谢你在我弟弟Peter的纪念网站上那些美好的留言。祝Chris也过得好。我的想念与你们同在。”

人们互相安慰的温馨场景背后,有着一位叫特里・乔治的英国夜总会老板的身影。“gone too soon”在2005年11月建立,是英国第一家“死亡社交”网站。特里・乔治曾经帮很多朋友开设过个人纪念网页来纪念逝去的亲友,他发现这些悲伤的人都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都渴望倾诉悲伤和永远留住对亲友的回忆。而促使他决定开办这样一个网站的,则是他父亲的葬礼 他对父亲葬礼的记忆变得很模糊,而且葬礼结束后他帮母亲整理吊唁的卡片,想要感谢那些前来吊唁的亲友时,却无法――找到联系,这些经历让他有了开办一个网上纪念平台的念头。而这个念头产生的同时,美国已出现了大量兴建悼念网站的热潮。

按照报刊上的说法,“仅仅1年的时间,私人纪念馆就从最初的500个猛增到1万多个,每天都吸引大约55000名访问者。”而几乎“每天都有100个新纪念馆出现在网站上,用户可以通过上传照片和音乐令自己的网页更加个性化,访问者还可以留下安慰的话语,点上一枝虚拟的蜡烛以表同情”。但更多这样的网站是收费的“永远怀念”网站,只有两个星期的服务免费时间;在“悼念时光”网站,一个纪念馆卖35英镑,点击鼠标献花的同时,你还需支付英镑。

西式死亡观:丧礼其实是一件轻松的事

中国人有时不容易理解这种交友方式:2007年7月,零点调查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中国城乡居民不善于社交,亲戚家人仍是中国社会资本的主要来源,大量的社会网络都属于无效浪费状态。而在英美,这种资源显然在虚拟的悼念网站得到了利用――死亡显然不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情,但社交是。当在悼念网站上交友比登陆MySpace还管用,人们学会在线观看完死者视频,默哀3分钟后开始相互倾诉,然后齐齐忘记伤悲。

有人认为这种戏剧性的结果背后是西方的死亡观。一位参加过美国葬礼的中国人说,美国的葬礼“没有人在大众面前哭哭啼啼,其间大都是谈笑风生”:亲朋好友聚集在死者的房子里,回忆往事,翻看照片。女儿谈论去世父亲买的芭比娃娃,老友兴奋地谈论与死者一起钓鱼。大儿子、一个孙子以及两个远房亲戚甚至组成了一支小小的乐队,“唱歌的唱歌,弹琴的弹琴,伴奏的伴奏,整个屋子很是热闹。”

死亡也许是人生最后一次可供利用的机会:德国一家电视台要开通一个24小时不间断播放的“死亡”有线电视频道;美国得州一家公司推出不同主题的15款棺木,包括高尔夫球设计与牛仔西部款式,好莱坞殡葬公司推出的是为死者拍摄传记片项目,配备经验丰富的制片人、摄影师和导演会;有的殡葬指导师甚至在葬礼上用冰激凌款待前来吊唁的。宾客――在美国葬礼主席协会的全国会议上,市场顾问基尔摩说:“消费者埋葬心爱的人,寻求的是一次有意义的经历,最好的做法,就是给它一个主题。”

死亡正被赋予更多的意义,这种意义不止是新的社交方式――除了奥地利的费罗设计公司推出的夜光墓碑、荷兰出现的第一块可播视频的数码墓碑,新技术手段还让人们认识到“购买网上棺木,使用追思网站发讣告,成为与心爱的人道别的最新方法。”按照路透社的观察,人们开始在死亡这个话题上寻找个人化和个性化纪念方法,甚至“为葬礼业者带来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