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昆明“洋地名”之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昆明“洋地名”之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龙井街”、“三市街”、“交三桥”……以前,昆明的每一条路都是“有故事的路”。然而,几年前,一些“洋地名”突然开始流行起来,那些颇具文化韵味的老地名正在被城市的发展浪潮所淹没,取而代之的是“挪威大道”、“香榭丽舍大道”等洋地名的兴起。

创意英国、挪威森林、金色维也纳、阿拉丁花园、玛雅生活馆、马可波罗半岛别墅、银德・香榭丽园、波西米亚花园、地中海……当你行走在昆明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的便是这样洋气十足的地名。

“现在到处都能看到洋地名,有时候长时间没去一个地方,突然去了发现不是我认识的昆明了。”土生土长的昆明人刘捷说,一些老地名是一座城市的记忆,但这些地名消失时,我们对这座城市的记忆和感情也逐渐消失了。

刘捷说,作为一名80后,其实脑海里对老昆明的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小时候,爸爸妈妈经常带着她到武成路、工人文化宫等地游玩,而现在,这些地方都已经不复存在了。“我们生活的城市叫昆明,而不是一个充斥着外国名字的地方,与我们这座文化名城极不相称。”

事实上,早在2005年,云南本土知名网友“风之末端”就曾因为一篇批评楼盘洋名泛滥的帖子《居住在哪国的昆明》而名声大振,当时昆明市委相关领导还批示要求“立即纠正这种媚俗求洋、崇洋的做法”。昆明市规划局随后下发通知,对新建的小区、楼盘命名提出了新的要求。但随后的“洋地名”之风还是未能得到彻底纠正。一大批兴建的道路或是楼盘依旧热衷“崇洋”。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除了一些楼盘喜欢用洋名外,在一些年轻人聚集的地方也随处可见洋名。例如在滇池路上,南亚风情园、曼哈顿广场、普罗旺斯大街等等洋地名扎堆出现。又如,在北市区,金色维也纳、艾诗林根等洋名也比比皆是。

对于“洋地名”的存在,云南省文史馆巡视员张勇认为,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一个地方地名的形成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随着城市经济发展自由度的增强和开放度的增加,城市中多一些国际元素和中外互补特色也不见得是坏事。

“就像外国也有唐人街,也不见得人家就很反对。”但这个问题还需要分两面来看,一方面,洋名的兴起说明我省相关部门在拟定地名时应从历史文化方面多些考虑,地名办在取名时应该邀请一些历史学者和民俗学家、文学家,多听听意见,不要取出一些没有文化味、又令人啼笑皆非的地名来。

虽然这些“洋地名”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一些差距,但昆明作为一座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城市也不要太大惊小怪。只是在以后的取名中一定要注意多保留一些传统文化的东西,对于城市的文脉和历史传承,并不是几个洋名街道就会动摇掉的,事实上很多洋名命名的街道恰恰是一种城市文脉的组成部分,折射和反映出一定时代人们的一种取向,与“洋”和“土”并无太大的关系。

本土特色不能丢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座座楼盘犹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但随之而来的是,开发商为了吸引人们眼球,一个个楼盘纷纷拼起了“洋地名”,有的直接将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的名字“照搬”过来。

名字是起给大家叫的,合不合适让我们先来听听市民们的看法。

“只要大家听着舒服、叫着顺口就行。”在昆明市一家外贸公司做跟单员的胡晓丽看来,地名也是一种文化,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应该百花齐放,允许多元化的地名出现。至于是否“洋气”或者“老土”,能得到市民的认同和接受就行,没有必要在乎那么多,更何况云南一直在提对外开放、“一带一路”、桥头堡之类的。

和胡晓丽持不同观点的昆明市民林兆奇则认为,如果一再让“洋地名”覆盖本土文化,会闹出笑话。实际上,不少洋地名不仅不洋气,而且显得低俗。

林兆奇是一个“老昆明”,家住正义路附近,从小就看着熟悉的正义坊、金马坊、书林街、知春街这些带有昆明符号和文化气息的地名长大,他觉得,不管在外地还是在昆明,听着这些地名就有一种亲切的味道。

“地名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和人文气息的缩影,也是一个地方的重要标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个地方地理气候、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胡乱起名,必会破坏一座城市的地域文化。”林兆奇说,相关部门应有所作为,应制止这些“洋地名”和没什么文化品位的地名的出现。

采访中,记者发现,大多数老昆明人和上了年纪的市民都对“洋地名”持反感态度。

家住昆明市“滇池境界”的何宇光老人认为,每一个地名都应该有其特定的意义和人文底蕴。如护国路、靖国路、威远街这些地名,每一个地名背后都包含着一个特有的历史故事。“每次坐A1路公交车,听着报站时那一段有关站名的背景介绍,不用多说,就觉得昆明是一座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

“近几年来,新起的一些地名让人觉得非常突兀,类似‘科医路’、‘科发路’、‘新闻路延长线’、‘北京路延长线’以及什么‘规划路一号’、‘规划路二号’之类,让人难以接受。”何宇光认为,有关部门在路名设置时,也要仔细推敲、认真调研,最好能让市民参与推荐、评选。

何宇光说,一个地名一旦定下来了,就是一代人、数十代人甚至永久流传下去的事情,千万别让后人笑话。

“洋地名的兴起,只能说明有些人对于本土文化不够自信。”昆明市汇川文化传播公司的负责人周翔认为,云南作为少数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和古滇国、南诏国、大理国、哀牢古国等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以这些文化为背景,完全可以取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名字,舍近求远、崇洋是目光短浅的一种表现,不仅表现不出“高大上”,还显得没有本土风情,没有文化特色。

周翔说,地名,作为一座城市的专属名片,就像提起中山陵、虎踞关,人们就会想到南京;提起金马坊、滇池路会想到我们昆明一样,任何一个地方的命名都要能代表这座城市,能体现出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特色,而不是简单地当做一个地方的代号而已,要体现出对城市文化的关注。

地名文化味为何越来越淡

时下各个城市里的地名,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城建设不断推进而显得越来越没有文化,似乎取个地名成了走走过场的形式,随意性很大,结果是毁了一个城市的文化,也让新地名因为缺少了文化而索然无味。

作为云南省省会城市,昆明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过去的诸多地名将这种积淀多年的历史文化涵盖无遗。但昆明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一些老地名却消失了,取而代之更多的是“××延长线”一类毫无文化可言的地名;而那种用没有文化符号的新地名取代富有文化的老地名的做法则更是饱受诟病。

著名作家、民俗专家冯骥才在《地名的意义》一文中曾这样表达地名的意义:地名有着和生命一样丰富和深刻的含意。一个地方自有地名才算是真正的诞生。地名中潜在一种凝聚力、亲和力,还有复杂的情感。地名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遗憾的是,我们有少数地方政府的领导,对文化保护的认识并没有达到这个高度,古迹、文物被毁时有发生,一些内涵深厚的老地名也不断被取代。这是令人痛心的。

一个懂得自省和反思的城市,总会有一股内生力量,本能地寻找城市失去的东西,重拾丢失的记忆,实现城市记忆的自我修复。正是认识到这一点的重要意义,当前国内多座历史文化名城都发起了重拾老地名、保护老地名等活动。

昆明这样一座富有历史文化的名城,如何建设和发展,在城建过程中,应当深刻理解地名的意义。同时,对待新地名要慎重,取消、更换老地名更要慎之又慎。保护老地名,是对以它命名的当地文化的尊重,也是对历史和未来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