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扳指:从实用、装饰到古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扳指:从实用、装饰到古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扳指”又称班指、搬指、梆指,是古代拉弓射箭时戴在大拇指上的工具。射箭时套在射手拉弓拇指上,是保护拇指不被弓弦勒伤的专用器物。故宫博物院现存包括玉质、木质、金质等各种材质的扳指多达几百个,单是玉扳指就有上百件。

扳指历史悠久

古代称扳指为s(shè)。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谍字的解释是:“射决也,所以钩弦,以象骨韦,系着右巨指。”商周时期一个能射箭、会驾车的普通少年都可佩戴它。当时普通人所佩戴的都是用皮革制作的,留存至今非常不易,只有极少数军事统帅使用的代表其权力和地位的玉s在考古中才偶有发现。1976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的玉s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扳指。商代晚期扳指的形状为短筒状,下口齐平,上口呈马蹄形,在高的一面下端雕一凹槽,用于勾弦,在低的一面横向钻两个孔,用于拴绳,系在手腕上,以防射箭时脱落。商代的玉扳指不仅较后世的长,而且其上有槽痕。战国时期扳指开始变短。汉代的扳指出现玉片形状,类似于玉佩,带有用来拉弦的小钩,这时候的扳指已经不能承受拉弓时的巨大拉力了。宋代出现了一些仿汉代的扳指,样式多种多样,有片状的,也有矮筒状的。

满民族的习俗是从半农耕半游牧的生活而来,虽然进关后有了很大改变,但是,某些固有的习惯仍保留着,戴在人们手上的首饰扳指即其一端。清太祖努尔哈赤自从创建八旗制度以来,要求满族八旗子弟自幼都要到所属旗下的弓箭房练习拉弓放箭。满族八旗子弟于弱冠前,要到本旗弓房锻炼拉弓由“一个劲儿”(二十市斤拉力)循序渐进为“二十个劲儿”甚至“三十个劲儿”。故昔年之八旗子弟对此物甚为重视,人手一枚。清军入关前,满族人通用鹿骨扳指,呈黄色,年久变为浅褐色,以有眼者为贵。传统的汉族扳指与满族、蒙古族的扳指略有区别,汉族扳指从侧面观是梯形,即一边高一边低,而蒙古族、满族的扳指一般为圆柱体。

扳指在清朝盛极一时

清朝的多位皇帝对扳指喜爱有加,特别是乾隆皇帝,故宫博物院所藏《乾隆大阅图》等绘画即反映了这一点。对于用来陈设和鉴赏的以珍贵材料制作的扳指,尤其是玉制扳指,乾隆更是表现出了特殊的兴趣,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这从乾隆《御制诗文集》中不难看出。

乾隆十七年(1752年)仲春清明前后,乾隆帝得到了一枚玉扳指,质地极为温润,做工相当精致。乾隆帝非常喜爱,于是为之写下了《咏玉s》的诗。诗中乾隆帝将实用的象牙或骨制的扳指与玉扳指作了比较,认为象骨扳指是“象骨徒传古”,而玉扳指则“恰似琼琚”,“德美信堪师”,赋予了这件玉扳指以哲学内涵。这是乾隆帝的第一首咏扳指诗,后被收录于他的《御制诗二集》卷32中。可能是这件扳指给乾隆皇帝的印象太深刻了,几个月以后,乾隆帝的诗作中再一次出现了这件扳指的身影,这一次,乾隆对玉扳指之蕴意的阐释更进了一步。

(终不可)谖(xuān)惟令德,佩之无(yī)岂虚谈。

环中内外光明莹,一气浑融万理涵。

小小的扳指承载的是如此深邃的道理,怎能不叫人刮目相看呢?这成为日后乾隆帝认识和评价其他扳指的基调。从此以后,扳指常伴乾隆左右,至嘉庆二年(1797年)的45年间,乾隆皇帝为玉扳指写下了近50首诗作。他经常用“(qiú)琳”“精G”“琼琚”“殊珍”这样的词汇来形容玉扳指材质的美妙。

乾隆帝对玉扳指投入极大关注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一是出于维护和保持满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需要。二是玉扳指的制作对材质的要求非常之高,对于这些珍稀温润的美玉,乾隆帝并不是简单地将其作为珍宝欣赏,而是受中国传统的“君子比德于玉”观念的影响,自觉不自觉地从玉的美升华至对人生美德的观照。三是玉扳指虽然体量很小,但制作并不简单,尤其是画意扳指、御题诗文扳指,可以说,乾隆御用玉扳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乾隆帝自己的意愿,是乾隆帝和宫内工匠共同合作完成的作品。

为逢迎帝意,王公大臣以及地方官员纷纷将扳指进贡宫廷。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春,乾隆帝巡游山东,据清代《内务府奏底档》记载,沿途有蒙古王、巡抚官员,各处盐政、织造等,陆续“恭进”金锭、朝珠、衣料等大量财物。九江关监督全德“恭进”掐丝珐琅扳指20个,广东总督李侍尧“恭进”子儿皮钉花扳指50个、象牙扳指50个等等。为博皇帝欢心,众大臣还挖空心思地在扳指面上饰以浮雕纹饰,雕有“万寿无疆”“古稀天子”及御制诗等。

清乾嘉以降,由于战事锐减,扳指的实用性逐渐丧失,转以装饰为主,上自皇帝与王公大臣,下至满汉各旗子弟及富商巨贾,虽尊卑不同而皆喜佩戴。据史料记载,恭亲王奕新新得一枚翠绿扳指,整天戴任手上,摩挲把玩。偏偏有一天被李连英瞧见了,他缠着王爷赏给他见识见识,王爷不愿意。哪知没过几天,慈禧召见恭亲王,看见王爷手上一汪水般的翠绿扳指,要王爷摘下来瞧瞧。哪知慈禧一边摩挲,一边夸好,爱不释手,最后顺手就搁在龙书案上。恭亲王一看扳指既然归赵无望,只好故作大方了。可没几天,恭亲王在军机处等候朝参的时候,看到了自己心爱的翠绿扳指赫然戴在李连英的拇指之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扳指在制作上越发精益求精,质料愈加讲究。初有玉石质料,继之出现了翡翠、玛瑙、珊瑚、水晶、象牙、珐琅、花斑石以及金、银、铜、铁、瓷等等质料。如用在拉弓上,玉、石、金属品尚可,其余的价贵而质脆,易损伤,因而徒有虚名,不能用于挽弓,已成为纯粹的装饰品了。

乾隆帝文能琴棋书画,武可骑马射箭,可谓文武全才。其对扳指的偏爱,使原本实用为主的日用品走上了高雅殿堂,成为皇亲国戚、达官显贵竞相追逐的时尚装饰用品。普通旗人佩戴的扳指以白玉磨制者为最多,然就其质量而言,优劣骤观不相上下,而骨子里竞判若霄壤。贵族扳指以翡翠质者为上选,其色浑澄不一,花斑各异,满绿而清澈如水者价值连城,非贵胄而不敢佩戴。以其大小厚薄论,又有文武之分,武扳指多素面,文扳指多于外壁精雕诗句或花纹。

扳指这种饰物在清代以后没能再传下去,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不方便。想来常在拇指上套着一个大玉环,对做事的人来说总是个累赘。

扳指拍卖屡创奇迹

在拍卖市场上,凡是创出高价的扳指基本上都是乾隆时期的御用扳指。2007年1月,一件估价80万元的清代羊脂白玉扳指在拍卖会上以165万元成交,上有“乾隆”“御用”款和御题诗。除了玉质扳指,水晶、翡翠扳指也在拍场经常露面。2001年,一件估价5万-7万元的水晶内画“探花及第”扳指在拍卖会上以33万元成交。

2007年4月,7件清乾隆御制翡翠、和田玉扳指与一件御制诗剔红紫檀三鱼朵梅海水纹盖盒,在苏富比香港拍卖会上以 4736万港元被一位亚洲收藏家揽入囊中。7件乾隆玉扳指中,白玉扳指2件、碧玉扳指2件、汉玉扳指1件、青玉扳指1件、赤皮青玉扳指1件。中膛大小、样式基本一致,饰有回纹或万字纹边。4件上刻有御题诗,为乾隆帝55岁至80岁期间所写,其中两件碧玉扳指上所刻御制诗同为《高宗御制诗五集》中的《咏绿玉s诗》,汉玉扳指上所刻为收录于《高宗御制诗四集》中的《古玉s诗》,青玉扳指上所刻为《高宗御制诗五集》中的《信天主人自箴诗》。两件白玉扳指中一件为阴刻勾云纹饰,另一件则为刻御制诗画意扳指。画面之上,一老翁头戴斗笠,身着蓑衣,坐于江边山岩之上,注视着水中的钓竿。远处是波光粼粼的水面,老人身旁为借用红色沁色表现的山岩,山中一条小路蜿蜒而上,古松森森,别有情趣。画面空余处刻《高宗御制诗三集》中的《题寒江独钓玉s》诗,这是乾隆帝专门为此件画意扳指所写的诗作。而赤皮青玉扳指则在红色玉皮上阴刻勾云纹地,上面4个开光中阳刻“八徵耄念”4字,这件扳指在清宫档案中有明确制作记录。

这套御用玉扳指的包装也值得关注。外套为一剔红海鱼图圆漆盒,盒盖外及底外墙朱漆雕落花流水纹,盖上3条鱼戏于滚滚波涛之中,刻画生动。盒内御制((咏玉榭)诗,底外正中刀刻填金楷书“乾隆年制”款。此盒雕工精细纯熟,波纹如丝,一刀剔下,不见败痕,表现出乾隆时期雕漆工艺的一种崭新风貌。此盒雕刻之精几乎无懈可击,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乾隆时期的“剔红海兽圆漆盒”和“剔红海水游鱼嵌碧玉磬式两撞盒”有异曲同工之妙,甚至有可能出自同一名匠人之手。漆盒之内置一极薄而光素的红木内胆。内胆盖的上下两面分别刻楷书填金乾隆御制诗《咏玉谍》和《紫玉s》。内胆的下半部分与外面漆盒的下半部分内里大小相合,上口沿外翻,恰好与漆盒下半部分的上口沿相叠压,当把内胆下半部分放入漆盒下半部分时,二者严丝合缝。其底外面刻楷书填金乾隆御制诗《和闻玉谍》,内里平置7个在档案中叫做“脐”的红木小圆柱,以作固定扳指之用。为避免扳指之间的碰撞摩擦,每个扳指外还配有黄缎围套。这种在漆扳指盒内配胆安脐的做法在清宫档案中也有记载。

清代扳指数量较多,单是由清宫造办处组织苏州、扬州工匠制作的小件扳指就有不少,因此就单个扳指来讲价值并不一定很高。但是如果出自宫廷,其上有图案、题诗或者御用字样的扳指就较为珍贵,特别是原装成套扳指,一套数量越多越珍稀,其价值随时间推移必定快速上扬。

责编 潇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