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诱导营造氛围,培养探究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诱导营造氛围,培养探究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将是生物课堂教学的必须,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注入活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需要教师不断地诱导营造探究氛围,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抽象的问题转化成具体的模型,用以培养探究兴趣。

关键词: 探究能力 创设情境 创设模型

新课改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挖掘。而思维能力的开发与探究能力密切相关。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应着力通过多种途径,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以期达到对学生思维、创造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1.激发兴趣,诱导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总是会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1.1利用实验及增设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学习物质出入细胞方式时,除了做教材上的“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试验外,还可增设将洋葱表皮细胞放入质量浓度为0.3g/ml的硝酸钾溶液中的实验。设疑“同样的浓度,物质不同那么实验现象是否一致呢?”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的探究欲望油然而生,疑问自然形成并想办法解决,实验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1.2引导学生善于总结,得出规律。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针对某些内容,直接地设疑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案例2:在讲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扩散和渗透时,如果教师仅讲扩散和渗透的条件,在讲到主动转运时,因为此前已学习了其他运输方式,看动画的同时,我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1)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的过程一样吗?

(2)根据动画找到主动与被动转运的不同?

(3)如何判断一种物质过膜的方式是不是主动转运的呢?

学生根据看到的动画通过思考就会得出结论,老师最后只需总结就好了。

1.3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提高生物学习的兴趣。

生物是一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生物技术的成果将服务社会,造福人类,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效益,应该强调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联系。

案例3:学过细胞中化合物的鉴定后,根据社会上“奶粉掺假”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对自己买的奶粉进行鉴定,让他们设计实验,预测结果,从而确定自己的食物中是否有假。

1.4采用符合教材内容的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是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的主要源泉,不断变换教法,使兴趣产生迁移,形成新的兴趣,将学习不断引向深入。

案例4:讲酶的发现时,提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找到酶的定义;讲酶的作用原理时,给学生展示示意图同时展示钥匙和锁的关系,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讲酶的特性时,让学生做演示试验,激发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事实证明采用此方法效果明显:学生兴趣浓厚,情绪高涨,知识掌握得相当好。最主要的是学会相互渗透,举一反三,使学生理解不同的学习内容具有不同的体味,从而达到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另外,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与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也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这种方法尤其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适用。

2.创设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2.1创设提问环境。

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感知器官,激发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和最大限度地集中注意力,连续不断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真正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究,这是真正的现代教育观,它符合学生的求知欲。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布阵,创设出能使学生积极思考的情境,以便营造探究的氛围。

案例5:在讲授自由组合定律时,我抛出了美女和天才的对话:“美女说我嫁给你,我们的后代既可以拥有你的智慧和我的容貌,天才说那要是既没你的容貌又没我的智慧呢?”我问学生,这里面有几对相对性状?这种现象会发生吗?怎么解释这种现象?这一下,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急于知道为什么,对于给出的问题就会积极地思考。除巧设疑问外,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评价,并给予不同水平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以激其情,奋其志,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及探究能力都能不断提高。

2.2自主探索。

传统的教育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往往缺少独创性。经验告诉我们,在已知与未知之间,在已学和未学的知识之间,在未知领域与新领域的知识之间没有学生不可逾越的鸿沟。只要教师能为学生架设联系的桥梁,诸多认识问题都可以获得突破,这正是探究性试验培养的关键。自主探究试验的关键是自主提出问题,有强烈的探索动机,提出的问题正是学生迫切要求解决的问题,这一动机蕴藏着强大的内驱力和求知欲,教师的职责是创设情境、帮助引导。启发积极思维、帮助设计分析方案,补充设问和反问,以增加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对新问题的探索能顺利完成。

案例6:在上完多倍体育种和植物激素后,有学生曾提出,生长素能促进无子番茄的产生,那么西瓜是不是也可以用生长素来刺激获得?我要求学生设计思路和方案,让其收集资料,走访种植能手。这样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有效的探索,得到了满意的答案。

3.创设模型,培养探究能力

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要加强生物知识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另一方面要了解生物教材的多学科因素。生物概念和原理可以通过相关学科知识类比、同化、理解、接受和应用。

3.1结构示意图,建立空间概念。

结构示意图是客观实物的模拟品,也是对微观事物想象的类似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对结构示意图的模拟,从而能准确地判断和定位。

案例7:在讲到DNA的分子结构时,让学生准备不同颜色的薄胶板,自己动手依据DNA的组成成分剪成不同形状,根据教科书中DNA的结构示意图动手将剪的胶板连成一个模型。对于这些微观的看不到摸不着的结构和功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不断加强,大脑中逐渐建立了正确的完整的立体构象,为后面学习结构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3.2构建模型,进行类比迁移。

《中学生物学必修I》中“有丝分裂”过程详细介绍了染色体的形态和数量的变化,它是整个高中阶段生物学科的重点内容,也是《必修II》“减数分裂”的基础。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构建模型去探究染色体染色体的复制和分裂,让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染色体复制和分裂,帮助理解和记忆。

案例8:在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是先复制再分裂还是先分裂再复制的问题,复制出的染色体和原来的染色体连在一起,是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的。让学生用准备好的不同颜色的两根电线进行模拟。

(1)如果先分裂再复制,学生动手后就会发现问题,得到的子代和亲代细胞的染色体不同了,那么答案是先复制再分裂了吗?

(2)如果先复制再分裂,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又发现问题了:在分裂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子代和亲代不同的问题吗?

(3)如果将复制的染色体和原先的连在一起,然后再把连在一起的两个分开,答案就迎刃而解了。

通过模型和探究,学生对有丝分裂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掌握。

4.及时讨论小结,使学生逐渐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

讨论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很好手段,学生可根据已有的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思维和创造潜能,调动其探究积极性,并能在这样的探究中找到乐趣。例如,在讲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后,让学生讨论“在生活中如何有效地控制光照、温度、水分、CO2浓度等环境因素达到有效的农业生产”。在问题解决和学习中碰到了许多有争议或有难度的问题,这时鼓励学生通过校园旁边的塑料大棚考察、收集、查阅资料,自己进行分析并解决问题。这样做不但使课堂教学有效延续和深化,而且使学生逐渐养成不断探究生物学奥秘的习惯。问题解决后要学生及时整理、小结,归纳各知识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研究学习方法,从而使知识达到高层次的迁移。

总之,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过程中,以问题提出、解决为主线,以模型、实验为手段,以学生“动”为中心,学生的探究习惯一旦养成,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参考文献:

[1]谢伟雄.探究性学习在生物学新授课上的应用.生物学教学,2008.10,(33):24-25.

[2]杨其训.浅谈生物课堂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模式.中学生物学,2008.8,(24):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