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小球变“大“,大球变“小”的背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小球变“大“,大球变“小”的背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足球、篮球、排球等属于大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斯诺克等属于小球。一般情况下,大球拥有更大的运动空间、更多的球迷、更多的从业者,更多的市场空间与盈利点,更大的吸引力与社会价值,放眼世界,大球一直占据主流地位,而小球则苦心经营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然而,在中国,情况正好颠倒,小球变成了“大球”;大球变成了“小球”,甚至“混球”。这样的现象背后,原因何在?

【现象】

中国小球“通货膨胀” “大球”全面紧缩

刚刚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莫斯科直通赛、马来西亚汤尤杯、斯诺克世锦赛等比赛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特别是莫斯科世锦赛前夕,马琳和王励勤的终极PK,引来八方关注,那阵势绝不亚于莫斯科世锦赛正赛阶段的比赛。

大家知道,自容国团、邱钟惠以来,中国男女乒乓球项目就开始逐渐独霸世界乒坛,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打遍天下无敌手,以至于国际乒联不断出台新规则制约中国球手,例如小球变大球和11分制,以及紧接着下来的水溶性胶水变革。但无论怎么变革,都无法撼动中国乒乓球在世界上一枝独秀的地位。

再看中国羽毛球交出的成绩单,不久前刚刚结束的汤尤杯,这是一项最高水平的团体羽毛球赛事。尽管中国女队在尤伯杯中输给韩国,终止了七连冠的梦想,但连续14次杀进尤伯杯决赛,这样的纪录,也只有中国女队做到了。中国男队的表现也不差,齐心合力完成了四连冠的伟业,成功超越了自我。

乒乓球队的刘国梁、孔令辉、马琳、王励勤也是家喻户晓的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网球、斯诺克、高尔夫等西方绅士喜欢玩的运动项目也慢慢进入我们的视线当中,李娜、郑洁、彭帅、晏紫以及丁俊晖、梁文博、张连伟等人迅速串红。

一夜之间,中国的“小球”项目如雨后春笋蓬蓬勃勃。明星们在为国家争得荣誉的同时,也越来越被多数人喜爱,当然,他们的经济状况也逐渐变好,有人戏称:“小球不仅可以让人一夜成名,还能够让您从平头百姓变成百万富翁。”

小球这边风光无限好,大球――足球、篮球、排球这“三大球”却在走下坡路。中国的大球也有过风光的时候,中国女排曾经夺得过“五连冠”,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为无数人赖以自豪的精神寄托。中国男、女足球、中国男篮早些年在亚洲也是占据了一流的地位。但是近年来,这些项目却在世界舞台上屡屡遭受重创,已经难言亚洲老大,特别是被万众视为精神偶像的中国女排,北京奥运会后,国家体育总局更换了主教练,在蔡斌的带领下,中国队在意大利四国赛时,两度败给日本,世界大奖赛总决赛后同德国队较劲也是败北而归,在亚洲女排锦标赛中甚至败给了泰国。如今,在新任主帅王宝泉的带领下,中国女排能否找回昔日的雄风,还得拭目以待。

在三大球项目中,最让我们恨铁不成钢的当然是男足。大家十分清楚,早在1994年开展职业联赛时,一些地方球队雄心勃勃地自称亚洲一流,甚至还有着更远大的理想――“走向世界”。可是仅仅十几年的光景,中国足球一落千丈,假赌黑等丑恶现象层出不穷。此外,青少年足球基础大面积萎缩,从业人员口碑越来越差。而我们的足球主管部门在诸多问题上混混沌沌,面对中国足球这个烫手的山芋,长期以来一直找不出科学有效的解决办法。前段时间足坛刮起“打假扫黑”风暴,很多“大佬”落网,给人们留下更多疑问,中国足球路在何方?是否应先治本?是否知耻而后勇?

【探究】

小球何以被无限放大?大球何以成为弹丸?

在我国,“小球”变“大球”或者说“大球”变“小球”的现象已经逐渐被人们所认知,尽管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发扬中国人的特点无可厚非,扬长避短同样是战略上的需要,大球不行,就在小球上补,只要能够夺得金牌,没有什么不好。但事实上,背后有深层次的原因。

相比较大球,小球更容易出成绩。经常关注体育比赛的朋友都清楚,“小球”比较适合短期效应,相对集体项目的“大球”而言,单打独斗的“小球”投资少,容易出成绩。尤其是奥运会、世锦赛这类大型比赛,“小球”夺得金牌的概率很大,而“大球”则相反,因为“大球” 是集体项目,这类比赛大多需要身体对抗,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团队协同作战能力是很难取得好成绩的。在身体素质上,中国人的体能和爆发力无法跟欧美运动员相比,而往往隔着一张网的比赛,矮小灵活的中国人更容易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问题是,“大球”的效应是小球无法比的。乒乓球世锦赛能和足球世界杯比吗?

还有一点也很关键, 大小球在中国拥有的群众基础不相同。一项调查显示,中国人很喜欢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就加入到“小球”运动行列,例如乒乓球、羽毛球等。这些项目不太受外部环境限制,体育器材相对简单,人也不太容易受伤,家长无需投入过多的财力,容易年少成名。青少年一旦小有成绩,随之而来的则是不错的待遇和较高的奖金,而且还可以在退役之后找到一个相当不错的工作。“大球”是个集体项目,很难出成绩,成名的只是少数,而且一个环节失败就会导致全盘皆输。

中国人的体质和技巧性以及国情适合广泛开展小球运动,但并不就等于中国运动员练不好大球。乒乓球多年经久不衰,总结起来有几点原因,首先是良好的培训体制和管理模式,其次还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优异的国际比赛成绩。乒乓球多年来能取得这么巨大的成功,为何其他球类项目不能借鉴其经验呢?

【反思】

“大小球”需均衡发展

“小球”变成了“大球”,大球变成了“小球”,事实上,有很多危害,表面上很难看出,但经过时间的推移和外部环境的改变会逐渐显现出来。将“小球”逐渐变“大”之后,相对的资源就会过多地被占有,大家一窝蜂拥向这里,很容易造成人才浪费。比如刚刚失去莫斯科世锦赛资格的王励勤,如果把他放在其他国家,无疑是头号种子,而且很有可能成为那个群体的宠儿。而目前的王励勤却只能成为世锦赛的旁观者,像他这样的优秀运动员在我国还有很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有大批教练员和运动员移居海外,尤其以乒乓球选手居多。从资源的角度讲,大球项目人才奇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 “大球”的发展。

2009年,我国男足U16国家队在亚少赛上被东帝汶队逼平,主教练抱怨说,在这个年龄段我国注册的选手还不足300人。中国女排在亚锦赛上负于泰国,引来各方面震惊,国家队前任主帅和曾为蔡斌开脱,说目前可供国家队挑选的人才仅三四百。很多人都知道,目前我国“三大球”的后备人员奇缺,青少年踢足球或者打篮球的目的主要是娱乐,从业余到职业之间几乎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坎,在我国“大球”项目中,尖子队员少之又少,因此,加大“三大球”的投入以及人才培养,绝对是重中之重。